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的人生密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96665
  • 作      者:
    冉东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论语》有一套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系统的人性辩证法体系。欲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仁拆分开就是二人,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自我与他人,《论语》全书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在仁义礼智信原则下获得共赢解决。《论语》为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它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被低估。
  《<论语>的人生密码》还对《论语》20篇,492章经典语录作了详尽翻译和重点评述。
  《<论语>的人生密码》适合哲学及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进行交流、分享,也适合各行业企业及社会团体的管理者、从业人员和社会人士研究学习,从经典儒学中汲取有益于事业发达和人生幸福的养分。
展开
精彩书摘
  《<论语>的人生密码》:
  一、以欲为主要内容的孔子的人性论 《论语》首先是一部关于道德的伦理学著作,对道德来源问题的回答与对人性问题的回答密不可分,人性问题是伦理学需要回答的第一问题。实际上不仅伦理学,人性问题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前提,离开了对人性自私、趋乐避苦的前提假设,整个西方经济学就无以建立。而认为人性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是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加以改造的,是马克思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共产主义社会可能实现的人性前提。
  人性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先验人性的有无问题;二是先验人性是利己(恶)还是利他(善)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因为如果没有先验人性就无所谓人性的利己(恶)利他(善)问题。《论语》对道德与人性问题的回答蕴含着两个辩证法:一个是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教的辩证法,一个是人性的利他(善)与利己(恶)的辩证法。孔子对道德问题的辩证回答是基于他对人性的辩证认识。为了对孔子的人性论有个清楚全面的认识,我们有必要首先梳理一下西方思想家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西方思想家们关于道德来源问题的回答和对人性问题的回答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首先看他们对道德来源问题的回答。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家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先验道德论者,一派是经验道德论者。先验道德论者又可以称作良心派,他们认为人的道德来自人先验的良心,又可以分为理性和感性两派。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必须让理性统治灵魂,借助于激情抑制欲望,存在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的理念世界,理性活动的终端是认识善理念,理性是哲学王心灵独有的功能。①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家奥古斯丁宣称:在判断的天赋能力中有着确定的规则和德行的本源;它既是真实的,有时不可言传的。② 英国伦理学家库德华兹(1617—1688)认为道德真理包含在理性向我们揭示的真理中,善恶是一种直觉的理性范畴,像数学一样,是绝对的和永恒的。亨利·考尔德伍特(1831——1897)认为良心具有直接认识道德原则的能力,它是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具有发现最高道德权威和个人义务的能力。这些哲学家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固有的知识。良心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理性良心派。大卫·休谟认为:关于道德正义和道德堕落的决定是一种感知。道德很少是被判定的,他更多地是被恰当地感觉到。指示德性为我们的幸福,恶行为我们的不幸的最后判断,很可能是依赖于一些内在的感觉或感情,这些感觉或感情是先天造就的,整个人类普遍具有的。卢梭、前批判时期的康德、亚当·斯密也属于这一派。他们认为我们对于善,有一种天赋的偏爱的感情,我们对知识和真理的热爱,对过错和无知的厌恶这样一种感情的价值是不容争辩的。这些哲学家我们可以称之为感性良心派。但是,另一派伦理学家否认道德是天赋的,认为它是后天获得的一种经验的产物,人类没有任何专门的道德天赋,能够区别正当与否。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经验道德派。霍布斯说:我们考虑做一件事而不是做别的,只是在考虑做不做是否对他有利。善恶是表示我们爱好与厌恶的名称。洛克认为良心不过是我们关于道德正直或行为不端的意见或判断。建立良心是一个努力工作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推理从某些最初原则达到道德的知识,但这些原则也是从经验获得的。
  爱尔维修认为道德感觉不是先天就有的,在道德领域和精神领域,每个人关心的不是别的,无非是他自己的利益。边沁说良心是一个虚构的东西,良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赞成或反对的意见,仅仅就它符合功利的原则而言才有价值。③经验道德派大多都是功利主义派。马克思主义也把道德看作经验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阶级斗争、环境历史条件等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制定和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
  ……
展开
目录
上篇 《论语》的人生密码
一、以欲为主要内容的孔子的人性论
二、仁是利人与利己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法
三、义是仁的特殊形式
四、礼是仁的原则下基于尊重态度的规则
五、乐美——孔子的超越人生
六、《论语》与现代民主、平等、自由思想
七、道——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人性辩证法体系
八、重建被宋明理学歪曲误读的孔子人性辩证法体系
九、掌握《论语》人生密码,享受乐美人生

下篇 《论语》译评
一、学而篇
二、为政篇
三、八佾篇
四、里仁篇
五、公)台长篇
六、雍也篇
七、述而篇
八、泰伯篇
九、子罕篇
十、乡党篇
十一、先进篇
十二、颜渊篇
十三、子路篇
十四、宪问篇
十五、卫灵公篇
十六、季氏篇
十七、阳货篇
十八、微子篇
十九、子张篇
二十、尧日篇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