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伯群教育生涯编年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73916
  • 作      者:
    汤涛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汤涛,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品牌文化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细节是天堂》、《筹资》、《职场这点事》、《微利时代的创业法则》、《无限的思念:汪道涵纪念影像》等著作十余部。发表《日本经济低迷的成因及对策》》等专业文章上百篇。主持教育部“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上海市旅游局“上海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等省部级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王伯群教育生涯编年》是一部记述王伯群从事教育经历与活动的编年体著作。
  王伯群(一八八五-一九四四),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和爱国教育家。
  王伯群怀抱匡济之志,经世之才,英挺早达,他毕生追求“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和“交通救国”。一九〇六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辛亥爆发,即返国创办报刊,宣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一九一五年,策划组织护国运动,任贵州护军使总参赞、黔军司令部秘书长等职,被誉为“民主共和”功臣。一九一八年,南下加入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参与南北和议,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总统府参议、贵州省长。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部总参议。国民政府南京建都后,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招商局监督等职,致力整顿交通,收回外国主权,推动中国交通建设发展。
  王伯群尽瘁国事教育,服务社会,建树颇多。一九二四年,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任董事长兼校长,并先后出任交通大学校长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在其执掌下,大夏大学拥有上海、贵阳校区和香港分校,以及大夏上海附中、贵阳附中、重庆附中和南宁附中。大夏与复旦、光华和大同成为上海四大著名私立大学,有“北南开,南大夏”之称,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王伯群教育生涯编年》:
  十一月三日 召集王毓祥、欧元怀、傅式说、鲁继曾等会商大夏财政问题。会议讨论通过将校中奇窘状况备函各董事,请其设法维持。待各董事均知校中内容后,再由先生约集共筹办法,同时一面向银行界与董事有关的各家加借若干,维持最近三月之需。
  十一月十日 修改欧元怀、傅式说送来大夏致各校董函稿。
  十一月十八日 听欧元怀、傅式说汇报往各处奔走为大夏筹款情况,均无收获,至为愤懑。商酌久之,苦无善法而别。
  十一月十九日 听傅式说、欧元怀、王毓祥来报告校中尚契据可以作抵押之用。先生嘱请存候,有机会再办。
  十一月二十四日 接欧元怀寄来淞沪善后委员会回文,报告大夏款项已支配殆尽,所请无法应命。
  十一月二十六日 欧元怀、傅式说携大夏文件来商,除退荣宗敬地之函外,急欲筹划经费以济燃眉之急。
  十一月二十八日 与欧元怀、傅式说商大夏财政救济办法,推算大夏至少需要一万八千才可度过难关,先生拟奔走两日答复欧、傅。
  十一月二十九日 上午,接待吴浩然、鲁继曾、孙垒、倪文亚来访。孙说,因欧、傅、王三人辞职,学校财政困难,难于维持,商谈挽救办法。先生允竭力奔走而外,又以家用五千元交吴浩然拿去应急。
  下午,为大夏款项奔走各银行,连趱两三家殊无效,只有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银行,肯由先生担保者可借万元。
  十一月三十日 下午,继续往国华、兴业银行商讨为大夏借款事,仍不得结果。
  十二月一日 上午,与欧元怀、傅式说、王毓祥讨论大夏维持现状和将来发展计划。欧、傅、王建议,鉴于党的权威足以影响学校之枯荣,拟计划鼓励大夏同事多作政治活动,但又常感学校无后援,遂常在艰难困苦中,欲将向来不偏不依的方针略加改变。先生闻之,认为大夏能于最短时间发展到这个程度,第一,即不偏不党不受政变之累所致,倘党的色彩太浓,如大陆大学、中国公学之类早受打击;第二,大夏在政治未上轨道时,仍应我行我素,以待时机。欧最后汇报说,本学期至少非三万元不能渡过难关。先生答以一星期为限,筹以应之。
  下午,为筹办大学之款,先生先到浙江实业银行付保险箱租费后,晤陈选珍,探近日存款利率及公债行情等。陈答,上海各行均感存款过多,投资不易,故大家竞买公债,故价涨也。后赴上海银行访陈光甫,谈大夏窘状,希望设法贷款,陈表示对教育不甚有兴趣,遂力辞。
  十二月二日 接欧元怀书,说大夏急需两万元,请代筹款,并本月七日以前存人通易,以免退票,损校中信用。阅罢,先生致函何应钦,央为大夏捐款。
  十二月五日 赴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634号)访何应钦,顺便谈大夏窘况。何闻之,决先捐两万元,又将训练部同人之一万元拟借给大夏生息或送免费生,同时表示为大夏向各方募捐,嘱先生代备函致哈同夫人、姬佛陀、张学良、陈济棠、何键、杨虎城等,以捐足十万为目的。
  下午,主持大夏第一百三十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一)扩大募捐;(二)理学院添设土木工程系;(三)中学部添办农艺科。
  十二月六日 把两万元交欧、傅为大夏付债后,到上海银行与浙江实业银行推介大夏,各做定期借款四万元。然后赴何应钦宅,以代备各筹款函请签发。
  十二月七日 与欧、傅、王商讨代何应钦拟缮各函后,视察大夏新村。
  十二月八日 访何应钦为大夏募捐事,将代拟致姬佛陀、张学良等函,送何应钦签发。何出示蒋介石关于黔事来电,知黔事恐尚纠纷,一时不易解决。何拟再等数日,待胜负之教确定后,再行处置。
  本日,接田颂尧函,告知战争结束后汇寄大夏捐款。函曰:“台端从事教育,此后械榛菁莪,为国家建立树人之大计,热忱宏识,心佩尤深。贵校图书馆鸠工建筑,应将前此认捐之款早为汇寄,惟因川战猝起,以致军书旁午,极形忙冗,比幸军事于短期内可告结束,赓即设法汇上,以应尊需。”
  ……
展开
目录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四十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四十一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四十二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四十三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四十四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乙巳)四十五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四十六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四十七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四十八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四十九岁
193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戌)五十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五十一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五十二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五十三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五十四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五十五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五十六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五十七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五十八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五十九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六十岁
征引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