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病证诊疗规范/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库》:
黄标(黄疸)是由于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湿毒内生,正邪交争,正不胜邪导致;也可由于误食含有毒素的物品,毒素进人人体,传至全身,阻滞三道两路,道路不通,胆汁排泄障碍,溢于肌肤所致。临床表现以面黄、目黄、身黄、尿黄为主。
根据黄标(黄疸)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此内容诊治。
1 病名
1.1 壮医病名:黄标。
1.2 中医病名:黄疸。
1.3 西医病名: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等。
2 诊断依据
2.1 头面部、眼睛等全身皆黄,黄色鲜明如金色,或晦暗如烟熏,小便黄如浓茶或淡茶。目不黄者不属黄标(黄疸)。
2.2 发热口渴,心中烦闷,腹部胀痛,口干而苦,想吐,大便秘结;或头重身困,胸腹痞满,食欲减退,厌油腻,呕吐,腹胀,大便溏烂。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
2.3 目诊:白睛右眼2点、左眼10点肝脏反应区或右眼4点、左眼8点腹部反应区可见血脉增粗、曲张、散乱不规则,末端可见瘀点,血管改变尤以右眼2点、左眼10点为多见;黑睛右眼8点或左眼4点处肝脏反应区有色素堆积或陷凹穹隆。
2.4 辅助检查:黄标(黄疸)指数明显升高,胆红素、尿三胆试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y-谷氨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检验,以及B超、胆囊造影等检查结果,有助于病因诊断。
3 证候分类
3.1 阳证:头面部、眼睛等全身皆黄,黄色鲜明如金色,小便黄如浓茶,发热口渴,心中烦闷,腹部胀痛,口干而苦,想吐,大便秘结;舌质深红,苔黄腻,舌下脉络粗胀明显,色青紫,脉大、急、有力。
3.2 阴证:头面部、眼睛等全身皆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小便黄如淡茶,头重身困,胸腹痞满,食欲减退,厌油腻,呕吐,腹胀,大便溏烂;舌质淡红,苔白腻,舌下脉络粗胀不明显,色淡紫,脉小、慢、无力。
4 治疗原则
4.1 阳证:除湿毒,清热毒,退黄标(黄疸)。
4.2 阴证:除湿毒,调谷道,退黄标(黄疸)。
5 治疗方法
5.1 药物治疗
5.1.1 阳证
处方:田基黄退黄汤。
药物:田基黄、板蓝根、车前草、功劳木、虎杖、无根藤、人字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5.1.2 阴证
处方:马蹄金除黄汤加排钱草、黄花倒水莲、黄精、女贞子。
药物:马蹄金、鸡骨草、车前草、葫芦茶、白茅根、排钱草、黄花倒水莲、黄精、女贞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5.2 其他疗法
5.2.1 刺血疗法: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脾俞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每穴3~5滴),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治阳证黄标(黄疸)。
5.2.2 药线点灸疗法:取足三里、合谷、肝俞、胆俞、阳陵泉、阴陵泉、期门等穴位,每日施灸1次,10日为一个疗程。治阴证黄标(黄疸)。
5.2.3 拔罐疗法:取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三焦俞穴以及肩胛压痛点、胆囊区压痛点、阳陵泉穴或膝阳关穴至外丘穴之间压痛点,每日治疗1次。治阴证黄标(黄疸)。
5.2.4 灯花灸疗法:取足三里、中脘、上脘、下脘、期门、胆俞、肝俞、丰隆等穴位,采用阴灯灸法,在选定的穴位上贴1片薄姜片,然后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灸在姜片上,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阴证黄标(黄疸)。
6 疗效标准
6.1 治愈:黄标(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检查指标正常。
6.2 好转:黄标(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检查指标好转。
6.3 无效:黄标(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检查指标无改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