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壮医病证诊疗规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5106470
  • 作      者:
    钟鸣主编
  • 出 版 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壮医病证诊疗规范/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库》内容包括对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等,基本涵盖了壮医治疗常见病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壮医病证诊疗规范/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库》编写的目的是把壮医诊疗纳入标准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轨道,为壮医专业人员提供日常诊疗工作中可参考的技术规范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促进壮医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展开
精彩书摘
  《壮医病证诊疗规范/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库》:
  黄标(黄疸)是由于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湿毒内生,正邪交争,正不胜邪导致;也可由于误食含有毒素的物品,毒素进人人体,传至全身,阻滞三道两路,道路不通,胆汁排泄障碍,溢于肌肤所致。临床表现以面黄、目黄、身黄、尿黄为主。
  根据黄标(黄疸)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此内容诊治。
  1 病名
  1.1 壮医病名:黄标。
  1.2 中医病名:黄疸。
  1.3 西医病名: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等。
  2 诊断依据
  2.1 头面部、眼睛等全身皆黄,黄色鲜明如金色,或晦暗如烟熏,小便黄如浓茶或淡茶。目不黄者不属黄标(黄疸)。
  2.2 发热口渴,心中烦闷,腹部胀痛,口干而苦,想吐,大便秘结;或头重身困,胸腹痞满,食欲减退,厌油腻,呕吐,腹胀,大便溏烂。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
  2.3 目诊:白睛右眼2点、左眼10点肝脏反应区或右眼4点、左眼8点腹部反应区可见血脉增粗、曲张、散乱不规则,末端可见瘀点,血管改变尤以右眼2点、左眼10点为多见;黑睛右眼8点或左眼4点处肝脏反应区有色素堆积或陷凹穹隆。
  2.4 辅助检查:黄标(黄疸)指数明显升高,胆红素、尿三胆试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y-谷氨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检验,以及B超、胆囊造影等检查结果,有助于病因诊断。
  3 证候分类
  3.1 阳证:头面部、眼睛等全身皆黄,黄色鲜明如金色,小便黄如浓茶,发热口渴,心中烦闷,腹部胀痛,口干而苦,想吐,大便秘结;舌质深红,苔黄腻,舌下脉络粗胀明显,色青紫,脉大、急、有力。
  3.2 阴证:头面部、眼睛等全身皆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小便黄如淡茶,头重身困,胸腹痞满,食欲减退,厌油腻,呕吐,腹胀,大便溏烂;舌质淡红,苔白腻,舌下脉络粗胀不明显,色淡紫,脉小、慢、无力。
  4 治疗原则
  4.1 阳证:除湿毒,清热毒,退黄标(黄疸)。
  4.2 阴证:除湿毒,调谷道,退黄标(黄疸)。
  5 治疗方法
  5.1 药物治疗
  5.1.1 阳证
  处方:田基黄退黄汤。
  药物:田基黄、板蓝根、车前草、功劳木、虎杖、无根藤、人字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5.1.2 阴证
  处方:马蹄金除黄汤加排钱草、黄花倒水莲、黄精、女贞子。
  药物:马蹄金、鸡骨草、车前草、葫芦茶、白茅根、排钱草、黄花倒水莲、黄精、女贞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5.2 其他疗法
  5.2.1 刺血疗法: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脾俞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每穴3~5滴),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治阳证黄标(黄疸)。
  5.2.2 药线点灸疗法:取足三里、合谷、肝俞、胆俞、阳陵泉、阴陵泉、期门等穴位,每日施灸1次,10日为一个疗程。治阴证黄标(黄疸)。
  5.2.3 拔罐疗法:取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三焦俞穴以及肩胛压痛点、胆囊区压痛点、阳陵泉穴或膝阳关穴至外丘穴之间压痛点,每日治疗1次。治阴证黄标(黄疸)。
  5.2.4 灯花灸疗法:取足三里、中脘、上脘、下脘、期门、胆俞、肝俞、丰隆等穴位,采用阴灯灸法,在选定的穴位上贴1片薄姜片,然后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灸在姜片上,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阴证黄标(黄疸)。
  6 疗效标准
  6.1 治愈:黄标(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检查指标正常。
  6.2 好转:黄标(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检查指标好转。
  6.3 无效:黄标(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检查指标无改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内科疾病
得凉(感冒)
奔唉(咳嗽)
奔墨(哮病)
钵痨(肺痨)
胴尹(胃脘痛)
奔鹿(呕吐)
屙泻(泄泻、腹泻)
屙意咪(痢疾)
屙意卡(便秘)
幽扭(热淋)
奔浮(水肿)
唉勒(咯血)
鹿勒(吐血)
麻邦(中风后遗症)
巧尹(头痛)
痧气(痧证)
笃瘴(疟疾)
水蛊(水膨、膨胀)
麦蛮(瘾疹)
黄标(黄疸)
发旺(风湿痹)
年闹诺(失眠)
兰奔(眩晕)
病汗(自汗、盗汗)
屙尿甜(糖尿病)
淋病
委哟(阳痿)
渗精(遗精)

第二章 外科疾病
呗脓(有头疽)
褥疮
能嘎累(臁疮)
夺脓(附骨疽)
仲嘿奔尹(内痔)
活邀尹(颈椎病)
旁巴尹(肩关节周围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
梨状肌综合征
渗裆相(烧烫伤)

第三章 妇科疾病
经卡(闭经)
经尹(痛经)
病淋勒(崩漏)
病白带(带下病)
产呱嘻内(产后缺乳)

第四章 儿科疾病
勒爷得凉(小儿感冒)
勒爷奔唉(小儿咳嗽)
呔显(新生儿黄疸)
奔疳(疳积)
濑幽(遗尿)
航靠谋(痄腮)
勒爷能唅能累(奶癣)

第五章 皮肤科疾病
能唅能累(湿疮)
奔呗啷(蛇串疮)
奔能嚎(白驳风)

第六章 五官科疾病
火眼(天行赤眼、红眼病)
楞涩(鼻炎)
口疮(口腔溃疡)
货咽妈(咽炎)

附:壮医常用方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