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辨治实录丛书:中医名家心脑病辨治实录》: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程度以及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等的不同,通常将冠心病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五种类型,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较为常见。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以发作性的前胸(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压榨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发生完全闭塞或近乎堵塞,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致心肌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并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死亡率较高。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者发病率较高,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虽无冠心病的病名,但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根据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痛”等的范畴,中医认为多由于年老体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内侵诸因素的影响,致使胸阳不振,阴寒、瘀血、痰浊等痹阻心脉而发病。冠心病的辨证关键在于辨疼痛发生的部位、疼痛的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并注意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的不同,发作期患者宜区分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还当注意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寒凝、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当区分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冠心病属难治之病,中医治疗冠心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期主要是针对病情有选择地应用具有速效止痛作用的药剂,如气雾剂、丸剂、片剂、注射液等,以缓解疼痛,迅速控制病情,在慢性缓解期则宜根据辨证结果之不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治疗中应注意标本兼顾,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达到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