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辨治实录丛书:中医名家脾胃病辨治实录》: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胃灼热等反流症状或组织损害的疾病,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以胃灼热、反酸、暖气、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嘈杂”“吐酸”“胃痛”“噎膈”“胸痛”等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多由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诸因素引起的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所致。其病在食管,属胃所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是其发病的关键,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是其转变的特点,痰阻血瘀是其最终结局。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当辨寒热虚实,初病多属实证,久病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临床所见肝气犯胃当属实证,肝胃不和日久致使肝郁化热当属热证,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当属虚证,而寒热错杂、气虚血瘀当属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应根据其发病机制,抓住情志不畅、肝气犯胃这一发病的关键,以理气和胃、调整脏腑功能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依辨证结果之不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应注意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加减用药。如属肝胃不和者,治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者,治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胃阴亏虚者,治以养阴益胃,和中降逆;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化瘀,和胃降逆;寒热错杂者,治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第一节中医名家辨治经验
一、田德禄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田德禄对胃食管反流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他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应立足于胆胃郁热,治疗着重从肝胆人手,用药力推小柴胡汤,强调清降用药必合经验方“实痞通”,同时临证注重衷中参西,力倡专方专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现将其介绍如下。
(一)揆度病机,立足胆胃郁热
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烧心为主症,属于中医学“吞酸”的范畴。对于其病因病机,刘河间主热,李东垣主寒,巢元方言及“停痰”,“不能消谷”,张景岳认为是“无非脾胃虚寒不能运化之病”,朱丹溪则日:“《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田氏服膺丹溪思想,独宗《内经》所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邪在胆,逆在胃”,认为秦景明所言“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是对吞酸病机最好的概括。指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为肝气不舒,郁而化热,移热于胆,胆失清降,胆热挟持胃气上逆,病位在肝胆胃,属热属实,治疗当以清疏肝胆、和胃通降为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