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别把养生变“养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484610
  • 作      者:
    郭志红著
  • 出 版 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下全民都在谈养生,但养生到底养什么?
  方法越多,越背离养生的初衷
  养生不能跟风,需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盲从的养生等于养病
  上医治未病,
  本书源于《黄帝内经》及医圣张仲景养生思想
  为你还原中医本质,纠正养生误区
  揭示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本真养生之道
  让你在饮食起居中,时时处处受益!
展开
作者简介
  郭志红,1952年生人。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军中医药学会康复与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任全军科技进步奖评委、全军科技进步奖专家库专家。
  从事中医、中西医临床工作约40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获多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主编和参编专业及科普书籍10余部。出于热爱,潜心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力主“阴阳为纲”“阳主阴从”“天人合一”及整体观念。由于遵循医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善用“扶阳”方法,曾被患者称为“北京扶阳D一人”。通过自身尝试多种烈性、毒性中药,得到第一手宝贵用药经验。施方用药注重扶持元气,开通路径,整体调理,心身并治,治养结合,既纠正病患,又改善体质,以使患者终身受益。
  曾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快乐生活一点通》、陕西电视台《见招拆招》、河北电视台《健康360》等多档健康栏目录制。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下全民都在谈养生,但养生到底养什么?
  早晨要吃“皇帝餐”?五谷吃得越多越健康?香菇木耳治百病?每天必饮七杯水?夜练要比晨练好?多吃水果能养生?
  道听途说的方法越多,往往越背离养生的初衷。养生不能跟风,需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盲从的养生实际上就等于养病。
  本书源于《黄帝内经》及医圣张仲景养生思想,分为养生误区、天人合一、关于中医三部分内容。作者结合毕生所学及40年临床经验,为读者还原中医本质,纠正养生误区,为您揭示一条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本真养生之道!

展开
精彩书摘
  1.早晨要吃“皇帝餐”?
  “皇帝的早餐,大臣的午餐,乞丐的晚餐”,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次我受邀担任某电视节目的嘉宾,主持人也提倡早晨要吃“皇帝餐”,我当时就予以纠正:“这种说法就是个误区。”
  面对主持人的不解,我举了一个病例。一位病人和我说他头晕,早饭后容易困倦,上午的工作时间干不成事儿,感觉脑子不好使。我在诊疗时问及患者的饮食习惯,发现他的早餐非常丰富,就是这顿“皇帝餐”引发了他以上的种种不适。
  “皇帝餐”隐患重重
  人经过一夜安静的睡眠,阳气入于阴,到了早晨起床,我们身体里的阳气才慢慢升起来,人处于半苏醒状态。这时候的阳气就像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它还不够强大,人体内只有一点点能量,人是不能用这点儿阳气去做大运动的,特别是中老年人。
  在新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的老人早晨出门扫雪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导致猝死。原因就是早晨在气血还未运行起来的情况下去做运动,刚刚苏醒的身体里阳气也刚刚开始运转,还不足以护卫自身,推动气血的运行,再加上突然来到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毫无招架之力,在这种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就有可能发生猝死。
  《黄帝内经》云:“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也可理解为,根据天“气”的变化时序,可对应人“气”的盛衰变化。所以,在阳气还未完全上升的早晨,气血还没有完全运转起来,这时来一顿丰盛的“皇帝餐”,不但要消耗大量的气血,同时会妨碍气血运转,自然是隐患重重。
  刚刚苏醒的人,身体里的气血运行相对缓慢,五脏六腑的功能也处在逐渐苏醒、激活的过程中。这时,一顿丰盛的“皇帝餐”,对我们心脑血管的压力,对全身脏器的负担,对胃肠系统的冲击实在太大了。这么多的食物,需要把全身的气血调动过来消化吸收,这样一来,人的大脑能不缺血吗?人的心脏能不缺血吗?人身体该苏醒的地方,该工作的脏器哪里还有足够的气血用啊?气血去哪儿了?它们都去消化“皇帝餐”了。
  早晨本就不足的气血忙着在消化“皇帝餐”,五花八门的食物吃进了肚子,胃对食物进行加工腐熟消磨,但因为气血不足,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不足,又不能很好地代谢,那么吃下去的食物无疑变成了一堆堆存下的垃圾。人们一早便用掉了刚刚生发起来的气血,又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留下的非但不是营养,反而全是垃圾和毒素,那必然会在早饭后感到头晕胸闷、困倦无力。
  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告诫,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食无求饱”“不多食”。《黄帝内经》说:“食饮有节。”
  太多的疾病都和饮食有关。我诊治过很多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用药的同时指导患者管理饮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人吃完“皇帝餐”后一天都打不起精神,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心绞痛患者胸闷、胸痛,肺脏病患者会出现憋气、咳喘等,其他慢性病患者慢性病也发作起来,这些都与“皇帝餐”有关。
  气血不足的身体无法对大量食物进行深加工,因此产生了毒素。这些毒素堆积在身体里,慢慢变成了不良物质,最后导致了种种疾病,就像堆积的树叶沤久了会发酵,会变臭发霉一个道理。身体各种机能全都被毒素堵住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身体开始衰老、患病,各种机能逐渐下滑。现在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患有“老年病”、慢性病,而且这样的年轻人群日益增多,也都和“皇帝餐”不无关系。
  我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起饮食的正确与否常常会决定我们一天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生活状态和效率等。一顿“皇帝餐”破坏了这么一个重要美好的时间,还让我们一天剩下的时间无法正常进行工作,身体也不能好好地进行新陈代谢。所以,这顿“皇帝餐”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对待的。
  吃得越多越难受
  脾胃病患者在当今社会日益增多,他们要么腹胀、腹痛,要么反酸、打嗝,要么口苦、口臭,要么腹泻、便秘,更严重的甚至出现息肉、结石、肿瘤??
  我曾看过一个患者,他的口臭很严重,甚至全身都是臭味,他妻子直言不讳地说他身上比茅厕还臭,家人都不能近他的身。这几乎成为家人的一块心病。像这位患者的体味臭到这种程度,毫无疑问是饮食不当导致的。一问得知,这位患者不光吃得好,还顿顿都不少吃。我让他在服用中药调理的同时调整饮食,结果这位患者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想想看,患者口臭到这样严重的地步,身体里得有多少毒素啊!这些毒素都是没有消化的饮食沤在身体中形成的。
  早餐吃太多后,很多人一天中脑袋昏昏沉沉,记忆力不好,肚子也发胀。这一切的不适,都是因为阳气被堵住了。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阳气是和自然界的日出日落一致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体的阳气也一点点升起;到了日上中天,人的阳气也最旺盛;傍晚太阳落下,人的阳气也随之慢慢减少。一顿太多、太好的早餐,会让人的气血受阻,使身体的阳气无法升起来,更无法和大自然的日出日落一同运行。
  从生理学上讲,吃得过饱会使腹压升高,而使体内气机运行受到限制,加上吃进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以致胸腹压力迟迟得不到放松,如果是冠心病人,其血液循环会进一步受限。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反过来,血瘀的人气机也不畅,形成恶性循环。冠心病人气血机能本来就差,机体的阳气都是处在一个堵塞状态,势必会让冠心病发作。很多心脏病患者虽然在治疗,但病情还是加重,有的人会在早饭后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症状,问起他们的饮食情况,其中不少人都是由于吃得过多、过好,使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导致。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五谷、肉类、果类、蔬菜,这些食物可以调养身体,但不可过用,否则会损伤正气。
  现代营养学权威—美国的坎贝尔教授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也反对吃高营养食物,他认为高营养的食物是所有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致病元凶。过多的高营养食物吃下去,不光得不到多少营养,还给身体埋下种种隐患。
  很多学生家长向我咨询,说孩子要考试了,是不是要给他在考前加强营养。我的回答是:恰恰相反,让孩子少吃肉,少吃蛋白质,这样孩子的脑子才是最清爽的,才能有最佳的发挥,考出最好的成绩。
  人们吃了过多高营养高蛋白的食品后,消化障碍、精神不振、身体困倦,甚至情绪也会变得抑郁、沉闷。中医管这种状态叫“湿性重浊”“湿性黏腻”。这些高营养食物消化不了,容易产生痰浊、湿浊,令身体感到很沉重。很多人觉得四肢无力、手脚发胀,打不起精神,这些多半都是过食高营养的早餐造成的,他们的阳气全用来消化早餐去了,怎么还会有其他的力气?因此一天的精神状态极差、工作效率极低。
  有的人没有饥饿的感觉,但到了用餐时间还是坚持吃饭,这种做法很不可取。本来吃饭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能量,饥饿是我们身体需要补充能量时产生的提示,在没有饥饿感的情况下吃饭,势必会给我们的身体、脾胃造成负担。
  唐代大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说:“先饥而食。”这对养生非常重要。因此每顿饭都不要吃得太饱,下顿饭前自然就有饿的感觉了,这时吃起饭来又香,又能得到健康。
  水果可以不上早餐桌
  在很多家庭、单位食堂以及宾馆饭店,各式各样的水果也出现在早餐桌上,早晨吃一些水果也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早晨我们的阳气刚刚开始生发,应该推动、协助阳气的生发,而不能妨碍阳气生发。
  我曾遇到容易晕车的患者,与早晨吃水果有明显关系;还有部分容易腹泻的患者,也是早晨吃水果所导致。早晨吃了凉性的水果,阻碍了阳气的生发,自然容易头晕;脾胃弱的人还会出现腹泻。
  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说早晨最好不要吃水果,其原因有二:
  其一,很多水果偏凉性。凉性的东西吃下肚子后,我们的胃要将它加工成热的,这样的做法不但损害了我们的“中气”,同时妨碍了阳气的生发。
  其二,水果富含大量纤维素,纤维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粪便量,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的排泄,它并不能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然而我们吃早餐的目的是为我们一天的工作学习提供能量。我们胃的装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在早餐食用了水果,会占据原本属于粮食的位置,客观上使我们减少了粮食的摄入。这样的一顿早餐吃下来,我们不但不能摄取足够的能量,还摄入了大量帮助排泄的纤维素,我们的身体怎么受得了?
  人体不是机器,我们的身体是由复杂的系统构成,我们的身体有负责保卫的免疫系统,有负责运输能量的血液系统,有维持基本生命的呼吸系统等等。古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千百年来,我们对人体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它有很多尚且未知的神奇功能。因此,身体并不需要那些所谓的“饮食条款”,很多问题身体会自行解决,并不是完全依赖于外部调整的。
  早餐吃肉因人而异
  网上有一个观点,认为早上很适合吃肉包子,因为它包含肉和碳水化合物,人体先消化碳水化合物再消化肉,肉包子全部被消化后刚好到了午餐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地抗饿。很多人觉得上午工作很辛苦,早餐更应该吃好点儿,最好来点肉食,因为肉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据一些生活在国外的朋友讲,外国人对于中国人早餐吃得很油腻也是感到疑惑的。其实早餐要不要吃肉,应该因人而异。
  肉是很难消化的东西,它不像粮食能直接变成单糖,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肉类在体内消化吸收的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要经过好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被消化吸收利用。早晨人的阳气本来就不够,还处在少阳状态,我们消化肉类需要很多的阳气,吃肉耗费了体内的阳气不说,还因为难以消化从而容易残留毒素。轻则产生积食,重则会诱发脂肪肝、胆结石等多种疾病。
  拿我个人的经验举例,每天上午门诊要接诊病人,一上午可达四五十位。我的气血都集中在处理一个接一个的病人上,为了集中精神为每一个病人分析、判断病情,开出有效方剂,我早餐都吃得很清淡。要是吃几个肉包子,由于肉食难以消化,大部分气血都会被调去消化它,也就不会有充足的气血去工作了。气血被分散后,既不能集中精神工作,也没法好好消化食物,消化系统也会受到伤害,身体里就会逐渐留下了许多毒素。另外,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脑力劳动者都是坐着工作的,这种工作状态决定了我们本身就不需要,也无法消化太多高蛋白及高脂肪的食物。
  如果是体力劳动者或者运动员,那自然早餐可以吃些肉,因为他们气血旺盛,脾胃强壮,且日常消耗大,需要并且也能够消化肉食。
  有的读者会产生疑问:你说早上不能吃“皇帝餐”,最好不吃肉,那爱喝早茶的广州人岂不是生活习惯很不健康?早茶的种类丰富,荤的、素的、冷的、热的,好消化的、不好消化的食物都有,但它不属于上班族正常的饮食状态。因为早茶一般都是在上午九十点钟进行,这时已经不是清晨,用古人的话说已经是“晌午”,他们不慌不忙地起床后,和朋友一边聊天一边喝茶吃点心,身心都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吃早茶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负担。要是吃得饱饱的马上去工作,恐怕就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了。
  清粥馒头最健康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早餐呢?我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清、净、平、和。
  清晨是一个非常清净和谐、悠然自得的环境,我们吃的也应该是非常清净平和的食物。这种食物比较容易被“逐渐苏醒”的脾胃消化吸收,再加上细嚼慢咽,营养能够吸收得非常好。
  稠稠的大米粥、香香的小米粥、软软的白面馒头,都是很好的早餐。可是很多人觉得吃这些清净平和的食物没滋味儿,因为他们的味觉被自己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给弄麻木了。同时丰盛的“皇帝餐”会破坏很多人的胃肠,让胃肠进入一个麻木的状态。这样的胃肠没有本能的知觉,没有饥饿的感觉,吃饭自然没有香甜的感觉了。很多人说:我当然吃饭香甜,我一吃肉就香,吃别的就不想吃。要我说这叫吃肉香,不叫吃饭香。这已经不再是正常状态了,“基本饮食”吃起来都没滋没味,只是对深加工、高刺激、放了很多作料的食物才能产生感觉,这是胃肠功能的扭曲,说明它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我向大家推荐的早餐比较简单,就是主食,馒头、花卷、烙饼、烧饼、稠粥等,可以轮流选用,这些对于中老年人更是益处良多。当然,这个食谱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像我这样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上午只坐在办公室里看病,早上来一碗稠稠的大米粥或小米粥,就能够满足我身体的需求了。这样简单清淡的饮食让我精神好,大脑清爽,身体舒适充满活力。很多年前,我选择的早餐也会有鸡蛋和牛奶,但吃完后,我发现脑子不清醒,并且情绪不稳定;而改变饮食习惯后,我感觉脑子非常好使,心情也很轻松,从而使我接诊的时候,有足够的脑力去分析判断患者的病情,同时可以开出最具疗效的方剂。
  有的人问我早餐喝红豆薏米粥好不好,我认为对有些人是不太合适的,因为红小豆和薏米都是下气利水之物,且红小豆微酸、薏米偏寒,对早晨的阳气生发大为不利。有的朋友不爱喝粥,喜欢喝豆浆。营养学认为豆类富含大量对我们身体有益的物质,但殊不知豆类远不如大米、白面好消化。我们早晨煮粥时,可以偶尔放一点豆子进去,调剂一下口味,但如果是浓浓的一碗豆浆的话,会给肠胃带来很大负担。
  清淡的早餐是否就可以多吃呢?也应该有个度。中医一般不会将饮食分量精确到每餐多少克,按照我国古人的观点,吃七分饱比较合适。尤其现在人们从事体力活动较少,所以一般不能吃得太饱。吃太少会饿,工作的时候容易分散精力,但是吃太饱会使我们的大脑供血不足,容易犯困、心烦气躁、发脾气等,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工作。
  每个人都可以拿七分饱的标准去衡量一下自身状态。早餐只吃七分饱时,特别是中年以上人群,一上午的工作状态、情绪状态和处理问题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你的身体会告诉你最佳答案。
  不偏不盛进五味
  有人会提出疑问,早餐应该吃甜的好,还是吃咸的好?
  其实无论甜咸,都应该以清淡为主。现代人们物质条件丰富,竞争激烈,人也容易产生虚火,选择清淡的饮食能对我们的身心平和起到作用,那些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与他们选择清淡饮食不无关系。
  《黄帝内经》说:“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五味指的是饮食中的甘、苦、酸、辛、咸五种味道,一般用来泛指我们的饮食,它们是化生气血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力量源泉。甘味及辛味与身体阳气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酸味、苦味及咸味与身体阴精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饮食五味与我们养生保健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同时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五味的偏盛偏衰同样也会对脏腑造成不良影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五味与五脏五行的生克制化,是大自然的道理。能够正确进食五味,不偏不倚,才符合养生要求。
  人的气血“以平为期”,所以选择的食物也应该趋于平和。我们的早餐可以有一点儿甜味儿,也可以有一点儿咸味儿,但都应该是淡淡的味道。如果人一大早就吃刺激性食物,等于将人体平和、协调的状态打破了,长此以往,人的身体就会受到影响。孙思邈说:“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故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这里提醒爱吃酸菜咸菜的人,尤其在早晨,更宜慎用,以免损伤筋骨。故经常进清淡饮食最好,并在进食时要多加咀嚼,使大米营养易入胃肠消化吸收。如果早餐吃对了,一天都会受益匪浅。
  门诊中我曾遇到一位50出头的男性患者,身体底子很好,年轻时从来没生过病,来就诊是因为咳嗽了三个月,夜间经常咳醒,诊脉的时候发现他上部的脉较弱,身体寒气也多,整体上脉象与体型不相称,人看起来壮,但脉偏细。问诊的时候他自己说平时感觉困倦,身体也较虚,没什么力气。问其饮食习惯,得知他每天早晚要喝500毫升醋盐水,大约四年了。这就清楚了,中医讲“酸咸无升”,尤其早晨喝醋盐水,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致使精力不足、肺气不足,而出现上面的脉症。一般人有不良习惯,年轻时不会影响太多,因为阳气盛;岁数偏大后,问题就一个一个出来了,自己往往感觉莫名其妙,岂不知是自己促成了这些疾患!
  现在不少人处在亚健康状态,有些还患有不同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病等,进食五味就更要注意了。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中医诊治疾病,先要进行辨证分析,找出疾病所归属的是哪个脏腑,根据不同的分类予以不同的方法施治。而一般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哪一脏有了问题,更无法应用五味进行调理,因此我们主张的饮食清淡,对所有的人都会有好处。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