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
二是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院校的临床课程多是以班级形式的理论授课为主,在理论课后没有设置见习的环节,学生没有得到观察、动手、验证和反思的机会。此外,部分院校为了解决学生考研、就业的问题将毕业实习前移。这些做法减少了的学生在临床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接触患者的机会,也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必将影响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是中医思维弱化。当前,由于医院中现代医学诊疗方法的广泛应用,一些临床教师出现中医思维弱化的现象,在临床教学或毕业实习指导过程中过多地传授和使用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使学生在思想与行动上与中医思维渐行渐远,逐渐丢失了中医思维。此外,有一些临床教师,在上课中将当代医学的概念套用在中医理论中,不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正确建立。
四是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能力不强。部分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很扎实,在毕业实习前的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成绩都比较高,但是进入临床实习后,体现出人文关怀、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的不足。在接诊过程中,有的学生因紧张过度,张不开口,动不了手,因此无法完成诊查过程;有的学生像机器一样,完全按照课本中规范化的程序操作,对待病人缺乏基本伦理意识与人文关怀的精神;有的学生看起来“表情和蔼,从容不迫”,但整个过程杂乱无章,行为缺乏目标性和条理性,采集到的病历信息不完整,影响了对病情的判断。
五是实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科学思维的训练。目前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要在实验课上按照教师已经讲过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根据实验指导大纲进行操作,找到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验证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即完成了实验过程。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实验,实验的方法是否正确,实验结果如果与预想相悖,如何来解决。实验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难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倾听、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六是课堂以外的时间与空间利用度不高。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不断被释放,但随之也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学生离开教室后,离开了教师的视野,一部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出现了“自流”的现象,他们不会利用课余时间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技能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提高,并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学、交际、组织、创新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虽然各高校也都积极开展了丰富的课余活动,但部分学校没有将第二课堂的活动与第一课堂的教学计划进行统筹设计,没有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与路径进行有效地分配与衔接,从而出现教学与活动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重复,甚至冲突,导致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活动项目没有兴趣,或疲于应付,失去了第二课堂应有的作用。
总之,院校教育尚不能将知识传授紧密联系工作和生活实际,尚未形成“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协同培养的有效路径,更没用实现教学过程的“知行合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