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35426
  • 作      者:
    周桂桐,张志国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从开展课堂设计的背景依据开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课堂正在发生的变化、存在的问题,课堂设计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方式、方法与要素;形成性评价与期柬考试的设计;学生学习理念更新与主动投入学习的重要性;国外进展与趋势等,基本涉及了课堂(包括第二课堂)教与学的主要环节,对于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普及推广课堂设计工作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
  二是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院校的临床课程多是以班级形式的理论授课为主,在理论课后没有设置见习的环节,学生没有得到观察、动手、验证和反思的机会。此外,部分院校为了解决学生考研、就业的问题将毕业实习前移。这些做法减少了的学生在临床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接触患者的机会,也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必将影响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是中医思维弱化。当前,由于医院中现代医学诊疗方法的广泛应用,一些临床教师出现中医思维弱化的现象,在临床教学或毕业实习指导过程中过多地传授和使用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使学生在思想与行动上与中医思维渐行渐远,逐渐丢失了中医思维。此外,有一些临床教师,在上课中将当代医学的概念套用在中医理论中,不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正确建立。
  四是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能力不强。部分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很扎实,在毕业实习前的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成绩都比较高,但是进入临床实习后,体现出人文关怀、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的不足。在接诊过程中,有的学生因紧张过度,张不开口,动不了手,因此无法完成诊查过程;有的学生像机器一样,完全按照课本中规范化的程序操作,对待病人缺乏基本伦理意识与人文关怀的精神;有的学生看起来“表情和蔼,从容不迫”,但整个过程杂乱无章,行为缺乏目标性和条理性,采集到的病历信息不完整,影响了对病情的判断。
  五是实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科学思维的训练。目前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要在实验课上按照教师已经讲过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根据实验指导大纲进行操作,找到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验证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即完成了实验过程。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实验,实验的方法是否正确,实验结果如果与预想相悖,如何来解决。实验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难实现培养学生的审美、倾听、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六是课堂以外的时间与空间利用度不高。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不断被释放,但随之也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学生离开教室后,离开了教师的视野,一部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出现了“自流”的现象,他们不会利用课余时间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技能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提高,并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学、交际、组织、创新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虽然各高校也都积极开展了丰富的课余活动,但部分学校没有将第二课堂的活动与第一课堂的教学计划进行统筹设计,没有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与路径进行有效地分配与衔接,从而出现教学与活动在时间和内容上的重复,甚至冲突,导致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活动项目没有兴趣,或疲于应付,失去了第二课堂应有的作用。
  总之,院校教育尚不能将知识传授紧密联系工作和生活实际,尚未形成“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协同培养的有效路径,更没用实现教学过程的“知行合一”。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背景依据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 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对课堂进行设计
第二节 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对课堂进行设计
第三节 中医教育标准实施与认证推动了课堂设计工作
第四节 原有“教案”已经不能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要求

第二章 目标导向
——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医学人才
第一节 《中医教育标准》的教育目标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清晰目标与需求是教师设计好课堂的前提
第三节 知晓目标与需求是学生规划好学业的基础
第四节 学生的认识
第五节 毕业生的认识

第三章 课堂功能
——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第一节 传统的课堂等于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室
第二节 现代课堂已经不完全等同于教室
第三节 逐步走向智慧、生态的课堂
第四节 学生的认识

第四章 问题意识
——我们的课堂还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节 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还不够熟悉
第二节 “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知识传递”为主的授课方式依然存在
第三节 多媒体技术尚不能做到合理应用
第四节 自主学习资源尚不能高效使用
第五节 高阶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依然有所欠缺
第六节 以显性知识和低阶能力为主的考试依然存在
第七节 知行合一的教与学依然存在差距
第八节 学生“功利主义”的学习动机依然存在
第九节 学生以“记忆”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依然存在
第十节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中的应用还有待改进
第十一节 学生的认识

第五章 问题求解
——科学设计的课堂才有水平有质量
第一节 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课堂设计的价值
第四节 学生的认识

第六章 首要任务
——从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开始
第一节 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 人才观和培养质量观发生了变化
第三节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第四节 教材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第七章 设计原则
——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
第一节 以学习者发展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 以科研思维为指导
第三节 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
第四节 设计不是束缚教师“灵感”的
第五节 设计不是放在抽屉里的
第六节 学生的认识

第八章 内容设计
——由点到线及面的设计
第一节 教与学内容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第二节 教与学内容的“点”设计
第三节 教与学内容的“线”设计
第四节 教与学内容的“面”设计
第五节 学生的认识

第九章 方法设计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为有效
第一节 课堂导入
第二节 传授式教学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情境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
第五节 体验体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获取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六节 混合式教学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和方法的有效途径
第七节 不同课程“教法”的选择
第八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章 板书设计
——板书应该设计并合理运用
第一节 传统的黑板仍然不能缺少
第二节 电子板书不能是简单的粘贴复制
第三节 幻灯片设计制作的一般原则
第四节 传统板书与电子板书的有机结合与合理运用
第五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一章 唤醒课堂
——让沉闷的课堂和分心的学生变得活跃和思考
第一节 “满堂灌”“照本宣科”“照片宣科”使课堂变得沉闷
第二节 简单乏味的互动使学生变得不需要多思考
第三节 科学设计好课堂互动每一个环节让学生不再逃课和分心
第四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二章 新型课堂
——翻转课堂与微课的设计
第一节 翻转课堂
第二节 微课
第三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三章 延伸课堂
——离开教室后的教学也需要设计
第一节 课堂延伸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第二节 课时减少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减少课时释放的空间不是让学生“放羊”
第四节 减少课时释放的时间是为了加强实践促进学生转化式
学习
第五节 实践是一个大课堂
第六节 第二课堂的设计
第七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四章 模型要素
——课堂设计的框架与实例
第一节 中医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中医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与要素
第三节 中医课堂教学设计参考框架与实例
第四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五章 课堂评价
——注重过程,改进“教”与“学”
第一节 课堂评价
第二节 形成性评价
第三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六章 考试设计
——“指挥棒”的作用十分关键
第一节 期末考试的价值及其指导理论
第二节 期末考试试卷的设计
第三节 期末考试的质量评价和试卷分析
第四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七章 学习设计
——学生要更新理念,从“学会”变成“会学”
第一节 学的方式不再仅仅是记忆
第二节 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第三节 课堂教学要设计自主学习环节
第四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八章 学生投入
——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是达成设计目标的关键
第一节 学生投入理论
第二节 学生投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投入
第四节 学生的认识

第十九章 国外趋势
——了解进展,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教学设计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教学设计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国外教学设计对我们的启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