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汤剂煎服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91985
  • 作      者:
    刘起华,仝小林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汤剂煎服法研究》是一部结合理论与实践论述中药汤剂煎煮与服用方法的专著。《汤剂煎服法研究》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汤剂的历史沿革及历史成就。第二章至第五章从现代煎煮法的研究、汤剂临床服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尤其对影响汤剂煎煮的因素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同时挖掘并建立了“煮散”研究的示范方法,对于节约药材、减少资源的浪费、规范临床煎煮使用方法、完善中药的形式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第六章阐述了饮片汤剂的未来发展趋势。附录收载了相关的管理法规,便于读者查阅。书中列举了大量科研实例,可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宝贵的一手参考资料。
  《汤剂煎服法研究》适于中医师、中药师等从事中医药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及中医院校学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汤剂煎服法研究》:
  3.炮制加工对质量的影响
  炮制加工是指中药应用或制成各种制剂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去除杂质、干燥、粉碎、切制等一般加工过程(部分在产地完成,称产地加工)和根据中药特点采取的炒、炙、煅等特殊加工。其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如明代陈嘉漠在《本草蒙荃》中指出:“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合制:蒸、煮二者也。造法虽多,不离乎此。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止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汁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和平;……去瓤者免胀,抽心者除烦”。清代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准,则汤药无准,而病症无验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忽视或忽略中药的炮制,没有严格执行炮制工艺和技术标准或操作不规范。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①该炮制的不进行炮制,使用生饮片。②受西药“毒性反应”观念的影响,对药性峻猛的一些中药材,如半夏、附子等过度炮制,使其临床疗效大大降低。③中药饮片炮制上,既有国家药典收载的炮制规范,又有各省市的炮制规范。而两种规范并存,反而使国家和地方的规范皆失去了约束力和权威性,造成了事实上普遍的不规范。“相同的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有的甚至相互矛盾”。④不同的炮制品相互代用混用等,也直接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
  规范炮制才能保证中药材的疗效:《太平圣惠方》云:“炮制失其本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可见中药疗效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中药材本身的质量,而且与炮制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另外,药理研究表明,中药药物毒性的降低,主要是通过炮炙转变了毒性成分,或者是减少了毒性成分;如川乌中的乌头碱有剧毒,炮炙后,乌头碱平均减少78%-82%,达到药用要求。柴胡,生用则升散作用强,用于解表退热;醋制后既缓解了升散之性,又增加了疏肝止痛作用。而现今大多中药房的柴胡均未醋制,用于解表则可,用于疏肝则少有疗效。延胡索中的生物碱不溶于水,醋制后煎用,药液中生物碱大大增加,止痛效果好。药物通过加工炮制后其有效成分和含量都有所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可因之不同,如槐花不同炮制品,其成分含量都各不相同,实验证明,生槐花、炒槐花及槐花炭有效成分——芦丁相对含量分别为12.5%、12.3%、3.34%.而鞣质相对含量分别为0.66%、1.39%、2.57%,可见槐花炒后芦丁含量无明显变化,但加热可破坏转化酶,以保存药材中芦丁含量,而炒炭后芦丁含量降低,但鞣质增加了近4倍,所以增强止血作用;又如何首乌其制品中含糖量要比生品增高l倍,生品含量为5.8%、而制品含量为10.84%,同时制首乌可使去肾上腺饥饿小鼠肝糖质的积累增加,比生品增加6倍,所以制品补益作用增强,同时通过炮制,生品中的致泻有效成分结合性蒽醌衍生物被破坏,降低了致泻的不良反应,更显示出含卵磷脂的滋阴养血作用等。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汤剂的概念

二、汤剂的特点及分类

三、影响汤剂疗效的主要因素

四、汤剂煎服法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汤剂煎煮法的源流

一、汤剂的历史沿革

二、汤剂煎煮法的历史成就

三、汤剂的煎煮方法



第二章 汤剂煎煮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仲景经方有关“量”的现代煎煮研究

一、经方仲景法与现代法煎煮对比

二、不同量值经方仲景煎煮法的比较

第二节 不同类别中药煎煮研究

一、一般中药饮片的煎煮

二、特殊中药饮片的煎煮

第三节 复方煎煮影响因素研究

一、煎煮器具的影响

二、煎煮过程中吸水量的影响

三、浸泡对主要成分溶出量的影响

四、加水量与煎煮时间的影响

五、煎煮次数的影响

六、煎出量及汤剂浓缩的影响

七、特殊煎煮之先煎、后下

八、其他影响因素

第四节 复方煎煮工艺的优选及应用实例

一、正交设计

二、均匀设计

三、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

第五节 汤剂的质量控制

一、色泽、气味等性状控制

一、固含物的测定

三、化学指标成分的测定

第六节 复方配伍煎煮物质基础研究

一、复方配伍煎煮的物质基础内涵

一、复方煎煮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煮散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粉碎、筛析、浸提单元操作

一、粉碎

一、筛析

三、浸提

第二节 单味药煮散的研究实例

一、煮散的制备研究

二、煮散煎煮工艺的研究

三、煮散与饮片的对比

第三节 复方煮散的研究实例

一、葛根芩连汤煮散

二、四逆汤煮散

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方煮散

第四节 煮散共性技术研究与探讨

一、煮散工艺共性技术

二、煮散与饮片剂量对比折算研究探讨

三、探讨适宜制成煮散的中药类别



第四章 汤剂的服法

第一节 汤剂服用方法指导

一、服药注意事项

二、提高汤剂服用的依从性

第二节 服药禁忌

一、饮食禁忌

二、中药配伍禁忌

三、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第五章 汤剂临床应用

第一节 汤剂临床应用依据

一、根据所患疾病来选择

二、根据所用药物的药性来选择

第二节 汤剂临床应用策略

一、汤剂临床策略概述

二、临床灵活应用煎服法经验总结



第六章 汤剂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传统汤剂饮片的弊端

一、饮片生产短板问题

二、饮片使用短板问题

第二节 汤剂饮片的发展

一、小包装饮片

二、煮散的推广及产业发展

三、服散剂的应用及展望

四、超微中药的研究

第三节 汤剂的剂型改革

一、中药配方颗粒

二、中药个体化制剂的应用探索

三、医院中药制剂的应用与开发



附录一 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附录二 中药饮片调剂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三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附录四 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

附录五 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