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医心得录: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医论医话集》:
2.小承气汤本方用大黄配枳实、厚朴三味药组成,能泻热行气,消痞除胀满。《伤寒论》用治“伤寒汗、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原书并指出能“微和胃气”。后世临床常用治胃中不和或有食滞痞满,消化不良,脘腹作胀,不大便者。如果大黄用3克左右,可以健胃而不致泻下。
3.大承气汤本方比小承气汤多芒硝,并加重枳实、厚朴二药的用量,大黄后下,为三承气汤中泻下力最强者。仲景论述大承气汤证有10余条,总为阳明里实,肠中有燥热之邪,见痞、满、燥、实之证,甚至邪热上扰心神,狂乱谵语,脉沉实或滑而有力,舌苔焦黄者而设。以此方泻之,使邪热去,燥实通,则诸症自已。近年用治急腹症,效用甚为显著。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肠梗阻以及菌痢初起等病见阳明里实证者,可立见其功。
4.厚朴三物汤本方用药与小承气汤相同,只是重用厚朴、枳实,是以行气消胀为主。《金匮要略》用治腹满寒疝宿食病,有腹痛胀满、便秘者。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主次位置改变,全方的功用和适应证也就不同。而调整胃肠的消化功能,与小承气汤是一致的。
5.大黄甘草汤本方用大黄配甘草组成,有泻火解毒、降逆止呕作用。《金匮要略》用治“食已即吐者”。此乃胃热上冲所致,泻火降逆,其吐即止。近人用治急性胃炎,以及急慢性肾炎尿毒症,既可泻火解毒,又能降逆止呕,收效甚佳。
6.大黄附子汤此方用大黄配附子、细辛组成,为温下冷结之方。《金匮要略》用治腹满寒症,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舌苔白者。近人用治阑尾炎或肠梗阻等病见阳虚寒证而又大便不通者。本方既可温振阳气以散寒痛,又能泻下通便而去积滞,实为邪正兼顾之法。7.备急丸此方用大黄配巴豆、干姜组成,亦为温下之方。《金匮要略》用治卒然心腹胀痛,脘腹胀满突起,二便不通,甚则痛如锥刺,面青气急,或口噤、暴厥,舌苔白,脉沉紧者。近年有用治肠梗阻、胰腺炎、阑尾炎等病见里寒实证者。需掌握用量,以o.2~0.5克为准。
8.桂枝加大黄汤此方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一味大黄,为表里双解法。《伤寒论》用治“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大便不通者。临床有用治外感发热,兼食积不化者,既可以调和营卫,又能够泻下积滞,可收两全之功。
9.大黄牡丹皮汤此方用大黄配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组成,能泻火解毒,泄瘀热,消痈肿。《金匮要略》作为治肠痈的专用方剂,近年用此方治急性阑尾炎,不论脓成未成,属于湿热内蕴者,收效均佳。妇科还用治子宫附件炎、盆腔炎等见里热实证者。
10.麻子仁丸此方在小承气汤基础上加火麻仁、杏仁、芍药而成,作为丸剂,有缓下润肠之功。《伤寒论》用治伤寒病后,肠燥便秘之脾约证。后世临床不论时病、杂病,凡见肠燥便秘及肛痔出血等症,亦常用之。然而究非滋养之剂,对老人肾虚、产妇血虚之便秘,并非所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