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16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中药专业.初级士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28404
  • 作      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为了配合新大纲的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依据新大纲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2011年版临床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中(初)级考试大纲细则》。
  《中药专业(初级士2016)》是新大纲的具体细化。以“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四个考试科目进行学科排序,并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4个方面的标识。
  《2016年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 中药专业(初级士)》既是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命题用书,也是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护理专业即将晋升为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生临床实践、复习备考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2016年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 中药专业(初级士)》:
  要点一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理论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将药物对人体的治疗作用进行归纳,从临床疗效中总结出来的药性理论。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一旦机体发生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的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由于发病所在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不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如咳喘胸闷是肺经病变,杏仁能治咳喘胸闷,就认定其归肺经;心悸属于心经的病变,酸枣仁能养心安神治心悸,就认定其归心经。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如黄芩、黄柏同属寒性药,都有清热作用,但黄芩偏于清肺热,黄柏偏于清肾火,就是由于其归经不同;同属补益药,但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也是由于归经不同。药物的归经越多则作用越广泛,归经少则作用局限。如山药归肺、脾、肾经,可治疗三经病变;而桔梗只归肺经,则其应用范围就小。
  要点二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使用药更为合理。首先,要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的部位,再按照归经学说选用归该经的药物。如治肺热咳喘,则选用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以泻肺平喘;若胃火牙痛,则选用归胃经而善清胃热的石膏、黄连等,以清泻胃火。其次,因为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治疗某一脏腑或经络的病变时,除选用归该经的药物外,还要根据脏腑病变的传变规律,以归经理论作指导,恰当选择归相关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治疗肺气不足的病证,除应用补肺气的药物外,又经常配伍补脾的药物,在治法上称为“培土生金”;肝阳上亢之证多因肾阴不足所致,治疗时每以平肝潜阳药与滋补肾阴药同用,此为“滋水涵木”法。若忽视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而拘泥于见肺治肺、见肝治肝的单纯分经用药的方法,则必然会影响疗效。
  掌握归经理论还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我们对相似药物进行鉴别,从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如羌活、白芷、柴胡、吴茱萸、细辛均可用治头痛,但由于归经不同,各药所治头痛的类型是不同的。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归经理论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指导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药物的功效。如同归肺经的黄芩、干姜,由于药性的不同,其作用也不同。黄芩性寒,能清肺泻火;干姜性热,能温肺化饮。同归肺经的麻黄、人参、乌梅、黄芩、蛤蚧,由于药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麻黄味辛,能解表散寒;人参味甘,能补肺益气;乌梅味酸,能敛肺止咳;黄芩味苦,能清热燥湿;蛤蚧味咸,能纳气平喘。同归肺经的桔梗、紫苏子,由于升降浮沉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桔梗药性升浮,功能宣肺;紫苏子药性沉降,功能降肺。所以说,归经只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必须把药物的归经与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结合起来,才能指导我们正确掌握药物的功效。
  此外,还要注意不能把中医的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为两者的理论体系、认知方法及含义都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归经理论所依据的是用药后机体所发生的药效反应,而不单纯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
展开
目录
大纲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中药学
方剂学
第二部分 相关专业知识
中医学基础
药事管理
第三部分 专业知识
中药炮制学
中药鉴定学
第四部分 专业实践能力
中药药剂学
中药调剂学
大纲细则
中药学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第三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四单元 解表药
第五单元 清热药
第六单元 泻下药
第七单元 祛风湿药
第八单元 化湿药
第九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十单元 温里药
第十一单元 理气药
第十二单元 消食药
第十三单元 驱虫药
第十四单元 止血药
第十五单元 活血化瘀药
第十六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七单元 安神药
第十八单元 平肝息风药
第十九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单元 补虚药
第二十一单元 收涩药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概述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中医学基础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单元 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 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 藏象
第五单元 气血津液
第六单元 经络
第七单元 病因
第八单元 发病
第九单元 病机
第十单元 诊法
第十一单元 辨证
第十二单元 防治原则
药事管理
第一单元 药事与药事管理
第二单元 药品与药品标准、药师职责
第三单元 药事组织
第四单元 中药管理
第五单元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第六单元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第七单元 国家基本药物管理
第八单元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第九单元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第十单元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与药品召回制度
第十一单元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第十二单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第十三单元 中医药条例
第十四单元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五单元 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
第卜六单元 《药品管理法》
第十七单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中药炮制学一
第一单元 中药炮制的目的
第二单元 净选与切制
第三单元 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鉴定学
第一单元 中药鉴定总论
第二单元 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三单元 茎木类中药
第四单元 皮类中药
第五单元 叶类中药
第六单元 花类中药
第七单元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八单元 全草类中药
第九单元 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十单元 树脂类中药
第十一单元 其他类中药
第十二单元 动物类中药
第十三单元 矿物类中药
中药药剂学
第单元 绪论
第二二单元 制药卫生
第三单元 粉碎、筛析与混合
第四单元 散剂
第五单元 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
第六单元 浸出药剂
第七单元 液体药剂
第八单元 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
第九单元 外用膏剂
第十单元 栓剂
第十一单元 胶囊剂
第十二单元 丸剂
第十三单元 颗粒剂
第十四单元 片剂
中药调剂学
第一单元 中药处方与处方应付
第二单元 中药配伍及用药禁忌
第三单元 合理用药
第四单元 特殊中药的调剂与管理
第五单元 中药用量与计量
第六单元 中药调剂设施及工作制度
第七单元 饮片调剂操作规程
第八单元 中成药调剂操作规程
第九单元 中药煎服
第十单元 中药品质变异
第十一单元 中药养护技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