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周慎斋·徐灵胎·管玉衡脉书合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86923
  • 作      者:
    (明)周慎斋,(清)徐灵胎,(清)管玉衡撰辑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脉学名家集珍丛书:周慎斋 徐灵胎 管玉衡脉书合编》由明代医学家周之干(号慎斋)所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78条,言简意赅,所论从“看脉、把脉、诊脉”三个层次分析了脉法的运用,内容偏重内伤虚损,但其中多有与《伤寒论》脉法相对照处,隐于文字间。在论及脉法时,除正局外,更着眼于变局,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阐释了五脏生克制化在脉象上的反映。通过理解脉象上的相生相克关系,解释六部脉此大彼小、此强彼弱所导致的病机。
  《脉学名家集珍丛书:周慎斋 徐灵胎 管玉衡脉书合编》通过78条实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脉象上的生克制化关系,而且就每一种脉象组合分析了病机,给出了治法、方药,使读者可以通过分析六部脉不同变化而得出病机,从而帮助我们在临床上给出适合病机的治法和方药。此是最值得我们中医人留意之处。疾病虽有万变,但脉总有一定之规,学者只要认准脉之正体变局,用药疗疾便能做到药到病除。
  《脉学名家集珍丛书:周慎斋 徐灵胎 管玉衡脉书合编》发皇古之奥旨,对于欲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水平者,值得一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脉学名家集珍丛书:周慎斋 徐灵胎 管玉衡脉书合编》:
  37.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
  夫人病脉不病,虽困无害,脉病人不病,名日行尸。可见凡人皆以脉为主。故有或大或小者,大为有余,小为不足也;或长或短者,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或数或紧细者,数为有热,紧为有寒,细为内不足也;而豁大之脉,则外假有余,而中藏不足。凡此诸象,皆为病脉。又或有病之人,脉中无大、小、长、短、数、紧、细、豁诸象,是虽一时有诸病苦,而胃中天真之气无伤,焉能为害哉,易治必矣。
  夫脉者血气之先,虽五脏各具…象,然总不离乎胃气者近是。《素问》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胃气云何?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浮不沉、悠悠扬扬,如春风杨柳之状是也。即有病之人,而见大、小、滑、数等脉,然细细寻求,此中必带缓象,方为有胃气,凶者犹可返而为吉。若但见刚牢坚劲,或如蛛丝羹肥(羹肥二字出仲景脉书,阳虚之极也),是绝无胃气矣,焉望其能生哉。故《经》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旨哉斯言。
  38.浮沉迟数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语缓莫疑。
  又有同一脉象,而分虚实者,其要诀只在有力、无力上辨也。如浮、沉、迟、数、弦、紧、洪七脉,乃常见于指下者,皆可断为实脉也,非比细、短、微、虚、散、涩诸脉,而知其不足也。然不知从有力无力上分虚实,其误人不浅矣。请详言之。浮为在表,有力为风,无力则为血虚(仲景云:浮大为血虚。他书俱作气虚,非也)。沉为在里,有力为积,无力则为气虚(此沉而无力,古人亦作血虚,虽似近理,然沉在里,里犹有存,浮候全无,气将安在?且浮无力作血虚断矣,则沉无力自当作气虚断为妥。然又必与症合看,方为不谬。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迟为寒,有力为寒实,无力则为阳虚。数为热,有力为实热,无力则为阴虚。弦而有力则为风痰疟疾,无力则为中气虚寒。紧脉有力、无力与弦脉同断。洪而有力为实火,无力则为虚阳上泛。即此七脉之中,其虚实迳庭如此,于此一差,生杀反掌,可不明辨而致慎欤。
  然此犹有症可合也。如脉实症,实则从有余;脉假实而症虚,则从不足。胸中了了,指下详明,犹可不致偾事。设病与脉不合,又将何以措手?故指出一狂言乱语症以例其余。狂言乱语,实症也,《经>日:“重阳则狂。”脉必洪大坚实方为合法;设或得沉细之脉,是阳病见阴脉者,死矣。盖内里真阴耗尽,神明无主,仅存一线之阳在于上焦,故作此躁扰不宁之象,不久此阳亦去,不死奚俟哉。此症救阴救阳,两无所施,故知为必死症也。若无言无语之症,此为虚寒无疑,而脉又缓而不躁,则为脉与症合,一用扶阳之药立可回春,又何疑哉。故先辨其孰为虚,孰为实,又必脉与症合,而用药始无差误也。
  浮大,有云气虚者,有云血虚者;沉细,有云血虚者,又有云气虚者,使后人何从着手耶?予为解之云:浮大有力为血虚,无力为气虚;沉细有力为气虚,无力为血虚。于此中细细参悟,其理与症合。后凡言阴虚阳虚,错综不等者,皆于此中合看,弗谓其自相矛盾致生牴牾也。
  39.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
  夫人百病之生,有在表者,有在里者,见表治表,见里治里,犹易也,惟表里夹杂之症,最难详悉。故表有余而夹内虚,则解表之中必先固里,恐中气不足,汗泄遂脱。又有内虚症,纯是不足急当用补者.而其中带一二分表症,倘不于补药内略兼散邪,则邪气得补而遂锢,乘虚内攻,耗血生痰无所不至,病遂久而不能愈矣。故于治病之初,必审其里虚、里实。实者无论矣,倘里虚当补之症,其间夹杂一二分外邪,必于补药中加一二味和解之药,使外邪尽去,然后专一调理,其内方为无患。故东垣补中益气汤,用六味补元健脾之药,而加升麻、柴胡,以祛其未尽之邪,正是此意。东垣自注云:“有虚人不任解散者,可用此方。”此即表里和解及归脾汤之义也。然后再审其孰有孰无而治之,谓气虚则补气,血虚则养血,有痰则消痰是也。至调和气血之法,不外参苓芎归,参以补元,苓以利水,芎、归以活血。若欲调里,益脾无过术、草,滋阴无过芍、地而已,合之则为八珍汤也。而虚人往往有痰,故八珍大补之中,略加以陈皮利气,斯为善治耳。按芎、归、芍、地乃血分药也,而芎、归味辛善行上部,故慎斋采之以补气;参、苓、术、草乃气分药也,而术、草善补脾阴,故慎斋采之同芍、地以补阴。从前未经道破,得慎斋错综变化,更觉其中理趣之妙。
  ……
展开
目录
医家秘奥脉法
脉诀启悟注释
洄溪脉学
诊脉三十二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