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临床研究:方和谦医案医话集》:
案例4:调和肺气愈咳嗽
姜某,女,40岁,2003年3月25日初诊。
患者咳嗽半月余。患者半个月前出现发热,咳嗽,在外院诊断为肺炎,经西医抗感染治疗半个月,现肺炎吸收期,诉咳嗽,咯少量白痰,左侧胸腔积液,月经延期,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苔白,脉平缓。
辨证分析:季节交替,寒温失常,乍暖还寒,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卫气被郁,肺失宣降。出现发热,咳嗽,热邪壅肺,练液成痰,出现咯少量白痰,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利。津液不循常道,出现左侧胸腔积液。患者肺炎高热,经西医抗感染治疗半个月,现肺炎吸收期,但患者仍有咳嗽等症状,继续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而在中医的辨证中,确有热病后余热未清的证治,清解余热后,患者咳嗽症状缓解。中医诊断:咳嗽,余热未尽。西医诊断:肺炎。治法:清解余热,调和肺气。方师处方止嗽散加减:
炙紫菀10g,白前10g,炙百部10g,陈皮10g,桔梗10g,生薏米20g,杏仁10g,荆芥5g,炙甘草6g,芦根15g,炒谷芽15g,百合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3年4月8日,患者服前药后,咳嗽,白痰减少,药后舒畅,舌洁,脉平缓,拟方调理,继服前方7剂,服2天停1天。
按语方师认为本方非解表剂,故初感风寒急咳不宜早用,又非补肺泻肺剂。本方适合于外感表证已解后,又未形成较重的病势,缠绵不愈,久患宿咳又嫌药力不及,应用本方调和肺气。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本,既主宣发,又主肃降,并非邪正相和,缘正与邪争,势不两立,一胜一负,故止嗽散方具有宣敛之功,故称“调和肺气”。本方性虽平和,但总属辛温之剂,故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不宜使用。如肺热咳喘,须加贝母、知母、瓜蒌、黄芩之类,不宜单独使用。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案例5:养阴润肺疗燥咳
张某,女,72岁,1997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咳嗽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外感风寒而咳嗽,经治疗外感已愈,仍咳嗽阵作,伴口干、咽干、咽痒,少许白痰质黏不易咯出。到呼吸科就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以抗生素(具体药名不详)及急支糖浆等中成药治疗,咳嗽改善不明显,同时还出现大便干,2~3日一行,纳少、烦躁,无发热。近2~3日出现痰中带有血丝,故来中医门诊欲求中药治疗,以改善咳嗽和咯血。患者精神显焦躁,面色微红,语音沙哑,时可闻阵咳,喉中有痰鸣。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干鸣音。舌质红,薄黄苔;脉象细数。
辨证分析:患者初起发病正值深秋外感风寒,为凉燥袭肺,继之燥邪伤损肺阴。则见咳嗽阵作、口干、咽干、咽痒,痰量不多但质黏不易咯出等症。肺阴受损,有生热之趋,可见烦躁、便干;热伤肺络,则见痰中带有血丝。面红、音哑、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患者因外感风寒而致咳嗽,外感表证已解,咳嗽仍不止,并伴有一系列燥邪伤肺之象。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辨证:燥邪伤肺,痰阻肺络。治法:养阴润燥,化痰止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