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茶经译注:外三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71857
  • 作      者:
    (唐)陆羽撰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茶经》大约成书于唐上元初年,作者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茶经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深入浅出。《茶经译注》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代《品茶要录》,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出游
  【原文】
  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乃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豪举,未托素交也。余欲特制游装,备诸器具,精茗名香,同行异室。茶罂一,注二,铫一,小瓯四,洗口’一,瓷合一,铜炉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奁、小炉、香囊、匕箸,此为半肩。薄瓮贮水三十斤,为半肩足矣。
  【注释】
  [1]洗:古时的盥用具,类似于今天的洗脸盆。《仪礼·士冠礼》郑玄注:“洗,承盥洗者,弃水器也。”
  [2]香奁:存放香料的盒子。
  [3]匕箸:茶匙和筷子。
  【译文】
  士人攀登高山、徜徉水边时,必定让人备好酒具,对于茶具和薰炉却置而不问,这只是庸人摆阔,而不是雅士间的交往。我打算专门制作出游的装备,备齐各种器具,好茶及名贵的薰香一起带着,但放在不同的地方。茶罂一个,茶注两个,铫一个,小瓯四个,茶洗一个,瓷盒一个,铜炉一个,小脸盆一个,加上手巾,附带着香奁、小香炉、香囊、茶匙、竹筷,装在担子的一边。再用薄瓮带上三十斤水,装在担子的另一边,就足够了。权宜
  【原文】
  出游远地,茶不可少。恐地产不佳,而人鲜好事,不得不随身自将。瓦器重难,又不得不寄贮竹。茶甫出瓮,焙之。竹器晒干,以箬厚贴,实茶其中。所到之处,即先焙新好瓦瓶,出茶焙燥,贮之瓶中。虽风味不无少减,而气与味尚存。若舟航出入,及非车马修途,仍用瓦缶,毋得但利轻赍,致损灵质。
  【注释】
  [1]竹箸:笋壳。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箸,竹箬也。从竹.音声。苏俗谓之笋壳。”
  【译文】
  到远方游历,不能少了茶。又担心当地出产的茶叶不好,当地的朋友又少有懂茶、喜欢茶的人,所以不得不自己随身带着茶叶。陶瓷器具很沉,难以携带,不得不将茶叶暂存在竹篓里。茶叶一从瓮中拿出就先烘烤,再将竹篓晒干,用箬叶贴裹厚实,将茶叶填实在里面。到了一个地方,先烘焙新的陶瓶,取出茶叶烘干,贮存在瓶中。虽然茶的风味稍微减少,但茶气和茶味还是存在的。如果是乘船来回,以及或者是乘车马,但不是去很远的地方,还是要用陶瓷器具装茶,不要只图行装轻快,以致有损茶叶的好品质。
  ……
展开
目录
茶经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茶录
上篇论茶
下篇论茶器
后序
品茶要录
一、采造过时
二、白合盗叶
三、入杂
四、蒸不熟
五、过熟
六、焦釜
七、压黄
八、渍膏
九、伤焙
十、辨壑源、沙溪
后论
茶疏
产茶
今古制法
采摘
炒茶
齐中制法
收藏
置顿
取用
包裹
日用顿置
择水
贮水
舀水
煮水器
火候
烹点
秤量
汤候
瓯注
荡涤
饮啜
论客
茶所
洗茶
童子
饮时
宜辍
不宜用
不宜近
良友
出游
权宜
虎林水
宜节
辨讹
考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