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危机的世界普遍性及其产生的客观自然根源
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虽然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起,首先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这是资本逻辑使然。但它也出现于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庞大的生产生活资源,主要来自第三世界,特别是森林砍伐,矿业开采,既掏空了它们的资源,又留下污染和贫穷,使第三世界发展无力,贫困和环境恶劣难以改善。第三世界也往往处在如干旱、缺水等不利的生态环境之中,而经济的落后更无从改变这种不良的生存状况。四分之三的农村人口没有安全的饮用水。许多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生存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干旱国家,严重缺水更使农田荒废,几千万人不得不在饥饿线上挣扎,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饥饿。生活的贫困又导致过度采伐,过度渔猎,森林植被、河湖生态也不能不遭到破坏。地下资源被西方采光,地表生态又受到贫穷的破坏,所以不能不同样陷人生态危机。
社会主义国家一则鉴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压力,不能不被迫处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竞争之中,二则大都产生于原来就比较贫穷的国家,从政府到人民都急于摆脱贫困,不能不以传统工业模式高速发展经济,经济主义同样统治人们的头脑,三则既没有环境意识,又无力进行环境保护。因而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不比资本主义轻松。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苏东地区如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环境污染在欧洲都是比较严重的,也出现了环境保护组织和绿党,但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无法顾及环境。资本主义还可以把污染输向第三世界,而社会主义的污染却不能不留在国内。所以,原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不能不陷入生态危机,从而使生态危机成了世界性的全人类的普遍现象。
仔细反思人类今日的生态危机根源,在于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主观精神的过度张扬,对自然界抱着征服掠夺的态度而不是尊重理解的态度,一切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技术也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根本没有考虑到自然界自身的发展演替规律和它自身的有限性、相对性、脆弱性以及由缓慢的光合作用即能源生产的微弱性所决定的生命生长的艰难性。事实上,生命的生存是有条件的。所谓“生态”,不过就是生物生存局限性的体现,是生命生存的条件性结合。任何生物都要与其环境相适应,表明一定的山岳地理水文条件是生命生存的前提,而生物体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为用,表明一种生物总要以其他生物的存在为前提。马克思早就看到了这一层,他以自然物“互为对象”来表达这种生态关系。人类认识这一点虽然很早(1860年生态学在德国的出现),但人们没有认识到,由于地球本身的有限性所决定的资源环境的有限性,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限性,地球的生态供养能力的相对性和降解污染能力的脆弱性,更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这种生态生存关系,从而,一个靠自然界生存的有智慧的物种,由于自身的盲目膨胀反而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关系,迫使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陷入双重不幸。今天人们终于认识到,由于整个地球太小,它的适宜人生存的土地气候水文环境不多,它所能包含的可用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一次性的,不可再生的,在几十亿年中所形成的矿物能源也很有限,经不起人类的机械化的百年开采。而这些东西一旦被人类从地下搬到地上并通过人的消耗,就改变了地表自然界的天然组成,不利既有生物的生存,转化成了生态污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