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93716
  • 作      者:
    苗启明[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苗启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原理、思维方式理论、哲学思维学、哲理逻辑学、原始思维、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新理解等。
  
  谢青松,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哲学所所长,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伦理学和宗教问题。
  
  林安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文明以及图书管理等。
  
  吴茜,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理论。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人类学哲学高度研究了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认为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学、生态学、经济学三位一体的根基上的生态哲学构建,对人类今日克服生态危机和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双重历史构架,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和谐生态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重合理物质变换思想,为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将这些思想运用于中国这个人一境生态大系统,就会形成一系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方略,因此,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人类今日走向生态文明方向的规范性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危机的世界普遍性及其产生的客观自然根源
  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虽然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起,首先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这是资本逻辑使然。但它也出现于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庞大的生产生活资源,主要来自第三世界,特别是森林砍伐,矿业开采,既掏空了它们的资源,又留下污染和贫穷,使第三世界发展无力,贫困和环境恶劣难以改善。第三世界也往往处在如干旱、缺水等不利的生态环境之中,而经济的落后更无从改变这种不良的生存状况。四分之三的农村人口没有安全的饮用水。许多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生存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干旱国家,严重缺水更使农田荒废,几千万人不得不在饥饿线上挣扎,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饥饿。生活的贫困又导致过度采伐,过度渔猎,森林植被、河湖生态也不能不遭到破坏。地下资源被西方采光,地表生态又受到贫穷的破坏,所以不能不同样陷人生态危机。
  社会主义国家一则鉴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压力,不能不被迫处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竞争之中,二则大都产生于原来就比较贫穷的国家,从政府到人民都急于摆脱贫困,不能不以传统工业模式高速发展经济,经济主义同样统治人们的头脑,三则既没有环境意识,又无力进行环境保护。因而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不比资本主义轻松。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苏东地区如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环境污染在欧洲都是比较严重的,也出现了环境保护组织和绿党,但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无法顾及环境。资本主义还可以把污染输向第三世界,而社会主义的污染却不能不留在国内。所以,原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不能不陷入生态危机,从而使生态危机成了世界性的全人类的普遍现象。
  仔细反思人类今日的生态危机根源,在于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主观精神的过度张扬,对自然界抱着征服掠夺的态度而不是尊重理解的态度,一切对自然的认识和科学技术也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根本没有考虑到自然界自身的发展演替规律和它自身的有限性、相对性、脆弱性以及由缓慢的光合作用即能源生产的微弱性所决定的生命生长的艰难性。事实上,生命的生存是有条件的。所谓“生态”,不过就是生物生存局限性的体现,是生命生存的条件性结合。任何生物都要与其环境相适应,表明一定的山岳地理水文条件是生命生存的前提,而生物体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为用,表明一种生物总要以其他生物的存在为前提。马克思早就看到了这一层,他以自然物“互为对象”来表达这种生态关系。人类认识这一点虽然很早(1860年生态学在德国的出现),但人们没有认识到,由于地球本身的有限性所决定的资源环境的有限性,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限性,地球的生态供养能力的相对性和降解污染能力的脆弱性,更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这种生态生存关系,从而,一个靠自然界生存的有智慧的物种,由于自身的盲目膨胀反而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关系,迫使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陷入双重不幸。今天人们终于认识到,由于整个地球太小,它的适宜人生存的土地气候水文环境不多,它所能包含的可用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一次性的,不可再生的,在几十亿年中所形成的矿物能源也很有限,经不起人类的机械化的百年开采。而这些东西一旦被人类从地下搬到地上并通过人的消耗,就改变了地表自然界的天然组成,不利既有生物的生存,转化成了生态污染。
  ……
展开
目录
导论 文明的本质、二重性与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上篇 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与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生态精神
第一章 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态治理危机
第二章 生态觉醒:人们解救生态危机的多方努力与面临的困境
第三章 马克思的人类学生态学立场及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创立
第四章 马克思的四大哲学精神:开启生态时代的生态性哲学精神
第五章 马克思从人类学生态学立场对资本主义非正义反生态的批判
第六章 马克思哲学的双重价值追求:生态文明时代的根本价值方向

中篇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实践诉求
第一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双重历史构架
第二章 马克思的生态正义、生态理性和对生态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的五大奠基原理:人类文明生态转向的根本原理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实践诉求:进行生态一社会命
第五章 贯彻生态原理、进行生态一社会革命的制度保障:构建生态性政府
第六章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理念:重估一切价值、重构人类文明的原则依据

下篇 马克思生态哲学与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方略
第一章 根据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一体原理进行人一境生态系统建设
第二章 人一境生态系统的三维结构与三维调控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章 人一境生态系统的五层关系与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章 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生态原理生态逻辑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推进方略: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发展方略
第六章 制度理性:把人一境生态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置于首位

结语 发扬马克思生态正义与社会主义精神 开辟东方生态社会主义道路
附录 人-境生态系统的深层生态思维方式:熵理思维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