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代医易学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35617
  • 作      者:
    张其成,王彦敏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其成教授,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教授,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医人文学学科带头人。张其成教授是中医哲学学科、中医文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有较大学术影响。目前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分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医易学派》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末民国医易汇通学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成果之一。
  全书以近代医易学派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梳理了近代以前医易理论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阐述了学派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和代表论文,第六章对近代医易学派的发展脉络、学术成就、特质及意义做整体评述。
  《近代医易学派》在编写过程中,受到诸多师友的帮助,感谢钱超尘教授、柳长华教授、张瑞贤教授、朱建平教授、王育林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近代医易学派》: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医易理论
  明清时期,易学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医易理论的发展。明代的医易理论在“以易释医”的基础上产生了哲理化的研究倾向和新的理论建树,涌现出张景岳(1563-1640年)、孙一奎(1538-1600年)、赵献可(1573-1664年)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医家。清代的医易理论则进一步凸显了“以易学象数思维构建医学理论模型”的发展趋势,郑钦安(约1804-1901年)、黄元御(1705-1758年)、彭子益(1871-1949年)为其代表人物。现分述如下。
  明代的医易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继承前人传统,以易理解说医理。明代医家秉承“以易释医”的传统,继续运用易学原理阐发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张景岳以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的阴阳消息过程解说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演变过程;汪机借鉴邵雍的象数易学来阐发五运六气学说之纲领而著《运气易览》;张志聪以易学太极理论解释人体胚胎发育等。
  第二,以太极立论,探讨医易的哲学内涵。张景岳在《医易义》中明确提出“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的概念,对医易关系问题做了高度总结。张景岳从太极本原的层面阐发“医易同源”的观点,从阴阳变化的角度阐述“医易相通”的内涵,体现了医易研究的哲学化倾向。张景岳认为医与易都起源于“一”,这个“一”即是太极。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张景岳的太极说含义颇广,包括太极、无极、气、理等多重内涵。一方面,张景岳既言“太极本无极”,又言“无极即太极”,将太极、无极的概念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张景岳既言“太极者,理而已矣”,又言“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将“理”与“气”的概念合为一体。同倡“医易同源”的医家孙一奎,亦非常重视太极理论,认为“医之为教,正示人节宣天地之气而使之无过不及。攻是业者,不能寻绎太极之妙,岂知本之学哉”。孙一奎对太极之理的见解集中体现在《医旨绪余》的“太极图抄引”“太极图”“太极图说”这几个篇章中。他认为,太极为万物的本源,化生万物,同时太极之理亦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他在《太极图抄引》中说:“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所谓一体者,太极之理在焉”“人在大气中,亦万物之一物耳,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
  第三,根据太极模型创建命门学说。明代医家对太极理论的研究没有仅仅停留在探讨内涵的理论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依据太极模型创建了太极命门说。孙一奎以命门为人身之太极,认为两肾间的动气即是人身命门所在,创立“动气命门”说,即所谓“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火非水,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赵献可亦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依据太极图的原理,创肾间命门说。赵献可在其医易学代表作《医贯》一书中,以“论命门”“阴阳论”“相火龙雷论”三篇之论,集中阐发了他的学说,具体内容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图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张景岳在此问题上与赵献可如出一辙,亦以太极图式作为医学模型论述人身命门的位置及作用。他在《求正录》中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近代以前医易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医易理论

第二章 近代医易学派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早期(1840-1897年)
第二节 近代中期(1898-1928年)
第三节 近代晚期(1929-1949年)

第三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人物
第一节 郑钦安
第二节 唐容川
第三节 恽铁樵
第四节 彭子益

第四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著作
第一节 《医原》:以易理阐发“人法天地、燥湿为患”之道
第二节 《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以易理言人身阴阳合一之道
第三节 《中西医粹》:构建易象阴阳脏腑体系
第四节 《医易一理》:医易比附,纤毫不爽
第五节 《医易通说》:从易学角度全面解读医学理论
第六节 《群经见智录》:医易同源,源于天运
第七节 《脏腑通》:以易理阐发脏腑相通之理
第八节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依河图之理构建人体气机圆运动模型
第九节 《天人转度》:以易理阐发“天人理体合一”之论

第五章 近代医易学派代表论文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论文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的论文

第六章 近代医易学派的评述及启示
第一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
第二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学术成就及启示
第三节 近代医易学派的特质及现实意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