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导言
1.技术与工程科学
2.多元研究路径
3.本领域研究简史
4.本手册研究框架
5.本手册研究议程
6.本手册汇编与致谢
第一部分 技术、工程与科学
导言
1.定义的类别
2.关系的种类
3.模型的类型
第1章 定义技术与工程科学
1.定义的方法
2.语源学与早期的概念史
3.在科学与工程中的定义
4.在人文学科中的定义
5.在社会科学中的定义
6.结论与启示
第2章 科学、技术及两者关系
1.引言
2.基本方法论问题
3.作为应用科学的技术
4.作为科学终结的技术
5.实验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6.作为技术的科学
7.结论
第3章 社会科学在工程中的角色
1.理论与方法问题
2.工程师需要知道什么
3.社会科学的自主性——以计算机系统设计为例
4.工程师与设计的社会研究——揭示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5.技术的社会塑造与社会科学塑造
第4章 工程科学诞生:历史分析
1.引言
2.古代、中世纪与近代早期
3.18、19世纪工程科学的起源
4.工业研究时代的工程科学:1850-1925年
5.政府资助研究时代的工程科学:1900-1945年
6.技术性科学时代的工程科学:1945-2000年
第5章 工程科学中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1.引言
2.一致性与多样性——工程科学的特质与发展
3.方法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4.工程科学学科中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5.通用技术
6.结论
第二部分 人工物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导言二
第6章 形而上学中的人工物
1.忽视的根源和拒绝的理由
2.对存在的依赖
3.人工物的本质与属性
4.人工物具有独立于心智的性质吗
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较
6.结论
第7章 人工物功能的哲学理论
1.引言
2.人工物功能的现象
3.人工物功能的理论
4.人工物功能的评价理论
第8章 工程中的功能分解与部分论
1.引言
2.功能组与功能构成
3.技术功能的功能描述与哲学解释
4.功能性部分-整体关系与部分论
5.功能分解的工程方法
6.暂定的结论
第9章 形式本体论中的人工物
1.引言
2.形式本体、系统和选择
3.存在本体中的人工物
4.DOLCE基本本体论
5.延伸DOLCE到人工物
6.人工物的建模
7.超越基础
8.结论
第10章 技术知识的本性
1.从应用科学到认识解放
2.对比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
3.工具主义者的异议
4.技术知识的分类标准
5.双重划界问题
6.技术知识的隐性
7.社会怀疑论
8.规范的知识
9.过时的解放主义
10.积极行动与未来展望
11.技术和知识的本质
12.技术知识的基础
第11章 隐性知识与工程设计
1.引言
2.隐性知识:从边缘到主流
3.隐性知识的选择性观点
4.结论与综合
第12章 实践推理与工程
1.引言
2.工具主义
3.一致性
4.规范论
5.设计
6.结论
第三部分 工程设计哲学
导言三
第13章 从历史角度思考设计
1.引言
2.传统设计方法与设计教育的兴起
3.调查策略与设计科学
4.设计方法论与批判意识
5.设计方法运动
6.设计方法、方法论、原理与因果关系
第14章 设计实践类型论
1.引言
2.类型学
3.设计问题中的问题
4.设计思维模式
5.设计者的类型:设计专长
6.设计语境的类型
7.结论:走向设计实践的多亲本类型学
第15章 客户需求向技术规范的转换
1.引言
2.产品开发中客户角色的转换
3.使用者与设计者对技术人工物描述的差异
4.对人工物性质的认识
5.使用者需求向物理特征的转换
6.转换方法
7.方法论反思
8.材料和软件与作为应用领域的人工物
9.客户群问题
10.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性
11.术语“转译”的歧义
第16章 工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1.引言
2.工程设计与科学
3.工程设计的本质
4.工程设计:从功能到结构
5.手段-目的推理
6.工程设计中的阶段模型
7.设计规划而非物质实体
8.技术设计
9.复杂性与传统设计范式
第17章 工程设计中功能的计算表示
1.功能与行为
2.设计功能
3.计算功能
4.概要
5.结论
第18章 设计中的理性
1.引言
2.工程设计
3.理性标准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4.理性诸方面
5.理性的工具概念
6.工程设计实践中的理性
7.作为社会过程的设计
第19章 社会-技术系统的设计
1.引言
2.社会-技术系统设计的研究范围
3.社会-技术系统设计的框架
4.规范基础、设计目标及其实施
5.结论
……
第四部分 工程科学中的模型化问题
第五部分 技术与工程中的规范和价值
第六部分 工程学科中的哲学问题
索引
后记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中)》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下)》
内容摘要
整个20世纪,伴随着一系列科学上的革命性进展,因其而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着从初期到兴盛再到转型的过程。在刚刚步入21世纪之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发问,一批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家被召集起来共同完成了这部迄今门类规划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它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正如这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道•加比(DovGabbay)、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共同认为的,在已知的任何时期,科学在其前沿的运行总是遭遇到有关知识与实在的本质的哲学议题。科学论战会引发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解释的本质以及科学接近于真实的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科学中,关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如何知晓它的问题会引发特殊的关注,例如,物理学中的时空本质问题、心理学中的意识本质问题。因此,科学哲学是对世界进行科学调查的必要部分,并且总的来说,科学哲学正日益成为哲学的核心。尽管仍有哲学家认为关于知识与实在的理论可以通过纯粹的沉思而发展出来,但大多数的哲学研究表明,重视相关科学发现才是必要和有价值的。例如,心灵哲学已经很明显与经验心理学绑定在一起,而政治理论经常与经济学产生交叉。这些科学哲学研究为哲学探究与科学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宝贵的桥梁。科学哲学本身也越来越不再局限于关注一般的科学本质与科学合法性议题,而是格外关注在具体科学哲学内部所引发的特有议题。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该丛书的主编们规划了目前非常齐全的科学哲学子学科群,并且力图确立一种偏向于具体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模式。这一举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具体科学哲学已经成为未来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而造成这种趋向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当代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研究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哲学研究也有必要顺应这种变化来对自身的研究目标和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以便保持连接哲学与科学之间的这座桥梁的通畅;另一方面,科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关系已经愈发紧密,存在着普遍的交叉,而产生的影响又多体现在科学中的子学科甚至一些研究前沿与人文、社会领域的交互上,这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科学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而是应该在各个具体科学领域中来探讨科学之于人文、社会领域的交叉与影响。基于这些判断,可以认为,未来科学哲学研究必将伴随着各个领域上的科学发现而不断走向前沿和深化,并在一些传统议题上走向新的理解与探讨,将科学哲学引向新的发展阶段。
爱思唯尔出版的这部《科学哲学手册》一大特点在于其所规划的严密学科体系,并且面向基础性的学科导论,与具体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紧密(甚至邀请许多具体科学领域的学者撰写一些重要科学人物的传记以及某些学科或命题的发展简史),科学色彩浓厚,所涉及的哲学论题十分前沿,不仅受到许多哲学学者的关注,也受到了来自于各相关领域科学家们的好评。在内容上兼顾了基础性及前沿性,是一部特点鲜明、不可多得的科学哲学丛书。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分卷的设立显现出丛书的别出心裁。技术哲学是长期以来不被科学哲学家认可的一个领域,甚至存在论者声称技术哲学是不存在的。由荷兰技术哲学家安东尼•梅杰斯主编的《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手册就是针对这一传统科学哲学观点而提出的挑战,该书不仅论证了“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拓展和深化了传统技术哲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技术哲学从批判传统向经验实践的转向,强化了技术哲学的工程传统。
《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除“总导言”之外,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技术、工程与科学”,提出了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哲学描述,并且辅之以同样有差别的社会性与规范性问题的描述;指出20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间的区别逐渐模糊,而工程科学也已转化成为一种技术性科学。第二部分“人工物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提出人工物是心智依赖存在的主张;论证了工程中功能性的部分—整体关系不能被标准的部分论所理解;探讨了在技术与工程中极具重要性的隐性知识的问题;讨论了应用于工程设计中的工具主义的可替代方式规范论。第三部分“工程设计哲学”,讨论了如何创造设计实践类型论和如何将客户需要转变成技术说明;阐明工程设计在本质上不同于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可以被解释成一个要将功能结构转译成物质结构的过程。第四部分“工程科学中的模型化问题”,认为工程中模型化的目的是实现可靠的人工物或技术流程;认为基于模型的推理与形式演绎推理有着巨大的差异,因为前者还取决于内容,并非单纯的形式推理;认为与科学解释相比,技术解释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第五部分“技术与工程中的规范和价值”,阐述了技术与工程是价值负荷观点的几种论证策略;认为规范性既内在于作为一种实践的工程中,也内在于技术人工物和技术系统中;规范标准不仅体现在技术守则和技术标准中,而且也体现在工程道德守则的基本准则中;价值冲突实际上是设计过程中的核心;认为技术评价越来越被发现其本身就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第六部分“工程学科中的哲学问题”,认为目前致力于技术哲学中具体工程学科的研究比例,远低于致力于科学哲学中具体科学学科的研究比例。本手册对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领域相关问题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引用文献资料丰富,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内容,开阔了视野,弥补了国内该领域资料的欠缺,这对于促进我国技术与工程哲学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