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非优与可信研究/何平论文选集》:
系统非优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自组织学说,作为系统学基本组成部分的自组织理论,是近十几年来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由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以及突变论的接连问世,使得各学科领域对自组织理论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对任意一个系统来说,衡量它是否进入“优”范畴,或者是否跳出“非优”范畴是通过自组织过程来实现的,由于系统具有产生,发展,消亡三个阶段,所以,系统同时还具有“非优”,“优”,“非优”交替出现的特征,要想在一定阶段上控制系统在“优范畴”内,必须通过自组织的功能对系统的“非优”因素进行识别和控制,我们知道,自组织系统不单是运动,而且还是演化、进化的,为了衡量自组织系统的进化程度,必须设立一些进化判据(自组织判据),对此,不同学派有不同选择,不同系统也有不同的具体看法,一般说来,从系统内部结构的组织状态看,可以用熵以及熵有关的参量作判据,如熵产生,超熵产生,负熵等。根据熵的统计解释,熵值的大小表征了系统内部的混乱程度,而当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时熵取量大值。因此,可以把熵减少的方向作为系统进化的方向,即,熵减少的多少或熵与最大熵的差值作为组织化的量度,从系统与处界的关系来看,存在性能或功能判据。例如,序参量就可以表征系统内部的组织状况,又可以体现系统整体对外界的关系,特别是在组织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上,序参量常可以作为自组织系统进化的一种特征参量,除了上述两个基本自组织判据外,针对不同性质的系统还可选用不同的自组织判据。例如,一般自然系统的发展往往是从简单到复杂,那么复杂性的程度便可作为一个判据,对于一个最优化系统,可以用此系统中非优因素出现的次数和每一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度来综合反映此系统是否处于“优”范畴,次数反映系统的环境,影响度反映系统的功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