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管窥》:
(2)社会系统特殊的内在异质性。系统复杂性的内在根源,首先在于系统的异质性,特别是基层组分的异质性,即钱学森喜欢讲的“花色品种多”。在现实存在的系统中,内在异质性之发达没有超过社会系统的。在微观层次上,人类个体的差异性极其发达,俗谓“一母所生,秉性不同”,或谓“百人百性”,13亿中国人有13亿不同的秉性,60亿地球人有60亿不同的秉性。而秉性的内涵又是多种多样的。人的社会性有多方面的表现,经济性、政治性、文化性、心理特性等,每一种的表现又千差万别。仅就文化人看,各有自己独特的文心、文胆、文风、文骨、文气等,文化创造最讲究个性。中国是诗的国度,无论豪放派,还是婉约派,没有两个是相同的。把如此秉性不同的巨量成员整合为社会系统,其内在异质性之发达可想而知,没有什么系统可以跟它相提并论。
(3)社会系统特殊的高维性。多样性常常导致系统的多维性。动态系统理论表明,维度增加往往伴随着系统复杂性的显著增加,甚至是质的提升。例如,2维连续动力学系统没有混沌,增加1维就会出现混沌。社会无疑是高维系统,究竟有多少维却没有定论,似乎也无法定论。就一般社会生活看,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维度,而每一维作为系统又都是高维的,由多个一级分系统构成,但很难准确划分它们的维度。文化系统就从来没有人给出维度划分。阶级社会都是多维系统,不同阶级可以看作不同维度的代表。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是否代表不同的维度?地域、行政区划能否看成不同维度?在研究自然系统中得心应手的维度分析,在社会系统研究中似乎显得不再那么有效,模糊性显著,至少是不知如何应对,但又不可或缺。这无疑也是社会系统特殊复杂性的表现。
(4)社会系统特殊的开放复杂性。开放性反映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归根到底指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但交换的具体内容、方式、强度千差万别,所产生的后果、效应也千差万别。现有的各种系统理论所讲的开放性都过分简单,据之无法认识社会系统对外开放的特殊复杂性。社会系统对自然界的开放并不限于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和向自然界排泄废物,实际表现形形色色,难以穷尽。例如,自然灾害表现的是社会对大自然的开放性,地理特征造成的地缘政治条件反映社会政治分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开放性,自然环境造就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的是文化对自然界的开放性,旅游业兴旺反映人类心理世界对大自然的开放性,等等。更复杂的是一个社会系统(通常指某个国家的社会,也指国内各种层次的社会分系统)对其他社会系统的开放性,不仅有物资、基金、人才、技术的流动,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开放。这后一方面无形无象、无边无际,.科学技术的现有手段无法驾驭。这种开放性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性,单纯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无法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全球化、信息化更使不同社会之间的开放性空前发达,相互交换的数量之巨、速度之快、来势之猛,简单性科学不能表达其万分之一。此外,系统对外开放须通过边界来实施,开放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系统边界的复杂性上,现有系统理论尚未考虑系统边界的复杂性。复杂系统边界的主要功能有四类,封闭功能、开放功能、感应功能、调控功能,都具有两重性,既可能有利于系统,也可能有害于系统。为了趋利避害,如何利用、保护、建设边界属于复杂性问题,现有系统理论鲜有与此相关的内容,倒是中医对人体系统的边界复杂性有深刻的理解,有助于理解社会系统边界复杂性的特殊之处。
……
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黄顺基
★《复杂性管窥》一书对于从事系统科学、从事复杂性研究的读者来讲,是为系统科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它提供了一个范例,告诉我们如何运用钱老所开创的理论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问题。反之,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读者来讲,它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告诉我们对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还可以从书中所述的角度来观察、所述的方法来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新的看法、新的结论,而且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角度和方法,对于中青年学者是更值得深入学习、研究的内容。我认为,此书所提出的问题,必将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的革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璐
★苗东升教授是我熟悉的一位长者,他长期从事复杂性研究,出版过多部复杂性研究方面的著作,其成果常常有独到见解,有的思想和观点,深刻睿智。
这部《复杂性管窥》,尽管称为“管窥”,其实讨论层面颇多,从“什么是复杂性”,一直到社会、经济、政治、战争、文化、历史、创新、灾害、中医学,以及红楼梦学的复杂性都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不是一日完成,一蹴而就,而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集成。
虽然没有看到其完整的书稿,但是其中多篇已经见于期刊,因此,这样一个集成性的研究和探索复杂性问题的著作,是一个中国研究复杂性的学者经年研究的心血集成。我看好这部著作问世后带来的基础性和集成性的影响。
最后预祝此书出版成功,早日问世,以造福于复杂性研究学界,造福对于想要运用复杂性思想、观点和立场解决自己研究领域之问题的人们。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