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文库:天人之际与《易》学诠释》:
《元史·地理志》:“武昌路。唐初为鄂州……至元十一年……并本道安抚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于潭州……大德五年,以鄂州首来归附,又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
值得一提的是,《元史类编》《曝书亭集》皆言王氏曾任南阳书院山长,恐与事实不符。从行文来看,二书之言可能都来自《始末》中的一段记录。《始末》言田泽在任澧州路推官之时,向朝廷力荐王申子及其《大易缉说》《春秋类传》。田泽按照当时的政府程序层层上报,由本路牒呈湖广行省并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湖广行省移咨都省,判送礼部,行移翰林国史院。其间经湖广等处儒学提举司学正许承事、翰林院修撰邓从任等考校,确定其书价值。而就在湖广等处儒学提举司呈文中出现了错误:“行据南阳书院王山长申……”,不知此言从何而来,因该司呈文之时在大德十年(1306年)十一月,至皇庆二年(1313年)行省才计划让王申子任南阳书院山长。且《始末》明言,“王申子守志不出”,可见王申子并没有做过南阳书院山长。但是该呈文也证实了一点:即王申子原名王申,名后加“子”字乃是隐居者或修道之人常用做法。
慈利县当地史料记载:“宋末元初的四川官吏王申,由于想逃避世俗的纷扰,毅然决定上天门山上隐居。他一生忠心耿耿于大宋王朝,以做元臣为耻,在当时极为不得志的情况下,只好隐入天门山林莽之中,开场设地,广收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了。”这一记载大致来自余阙《天门山书院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