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空间与人体表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664209
  • 作      者:
    魏泽松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建筑空间与人体表现》中所讲的,主要是建筑中的人体的象征或隐喻问题。人以自己的身体“体验建筑”,在仅以眼睛看建筑的当下早已司空见惯,完全忽视了知觉现象的身体特征。人的视知觉是以身体碰撞周遭的环境和环境中的形态或空间的。当周遭环境和环境中的形态或空间与人体相似、吻合、贴切时,人自然地会感到安适、舒缓和温馨;反之,人便会感到不安适、不舒服,或被压迫,或被刺痛,或顿感紧张,或心绪激奋。所以,司古特在《人文主义建筑学》中才说“建筑是人体的改写”。人将自己的身体投射到建筑上,不同的建筑形式就成了各种各样的人体姿势——各式各样人的情感的摹写。人体的隐喻和象征这才有了用场。
展开
精彩书评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的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 隈研吾
展开
精彩书摘
  个体与宇宙的完满整合圆或球体通常是自我完满和宇宙和谐的象征,表现了灵魂各个方面的整合,包括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它永远都表明着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精神生活的终极完满与整合。人们对圆形或圆锥形的描绘最初总是呈现为放射状,象征着太阳的光芒。也正是因为有了太阳,宇宙才获得了圆满与和谐,由此原始人自然产生了膜拜心理,他们忠实地模拟了太阳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施之于岩刻中,器物与建筑之上。通过大量的心理和行为观察,专家认为对于圆形来说,其产生和人所赋予的内在的原型意象,首先来自母体子宫内所体验到的整合感。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内在的整合。出于人心理中早已具有的,追求和谐与保护的无意识本能,也由于体味到这种整合感,而使“自我”的人性亦在成形。
  对原始人来说,他们最初的思维大多建立在直觉和幻想基础上。正如荣格所说:“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人类的意识尚不是在思考,而是在感悟”。在这段时间中,人首先以圆来创造一个象征母体的空间意象;同时反射出其内心的宇宙。虽然物质的肉体无法逾越尘世,但精神上获得了一种理解宇宙的新视野,为实现在空间生成中更为紧密地与宇宙取得高度整合的欲望,他们使自己周围筑起圆形空间,而这个空间又成为宏观宇宙中心的一个微观宇宙,从这一意义上讲,“子宫房屋”升华为纯粹的“圆形房屋”,通过外在世界最终达到的更高层次——与宇宙相整合。人类将蕴涵于心中的原型意向得以外化成形,创造的圆形房屋反映出整合就在内心之中,使人感悟到自身存在,并似乎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再生,生成了宇宙原型。通过建造环绕包围着他们的房屋,人类表达了与宇宙的关联,从这个角度上说,圆形房屋就是一个庙宇,为了将这一领域从世间隔离出来,他们垒起了高于自己的圆形墙体,在其上开凿入口,借此清晰地划分出天国和尘世的内外之别。我们也时常发现以圆来象征个体,这里人的躯体被描绘成圆形,大抵是由于人类用原始整合的意向来表达他们自己,以寻求心理慰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建筑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思想渊源
原始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观和“互渗思维”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与“万物有灵”论
人体——揭开宇宙之谜的钥匙
以自我为中心——人类实现整合的焦点

第二章 人体象征的“圈层式泛化”
环境或大地的拟人化
原始聚落的人体象征性
建筑设计中的人体象征性
建筑装饰部件的人体象征性

第三章 由古希腊与罗马延续至今的“人体模数”
应用人体形态及比例理论的建筑艺术创作
源于人体比例与形态的古典柱式
向人文主义文化寻求力量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向古典文化寻求力量
现代建筑中按照人体比例关系确立的“人体模数尺”
柯布西耶的“勒氏模数尺”
建筑的情感——创造人类世界的表现

第四章 建筑中“人体改写”现象及分析
人体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具象直接运用
人体元素在建筑中“形性相通”的拟人表现
人体与自然有机体态的象征
人体象征的抽象表达及其精神意义分析
圆形的象征表达
圆方之变——方形的象征表达
人文主义建筑学的“人体改写”对原始社会
“人体象征”的传承
从语言学、场所精神、建筑意义等高度对人
体建筑的深化探讨

第五章 秩序的突破——失序·重构,再创造
西方古典时代的有序理论与文艺复兴理论的变革
维特鲁威人体比例观念的延伸
个体心智度量与科学数字度量的融合
时代演进中西方人体失序在建筑中的表达与评价
生命灵魂与空间关系的对话
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人体失序现象
生物技术发展与当代建筑空间的会合
自然本能
设计实践应用
电子人体与未来建筑发展趋势探索
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子人体
电子空间
身体、建筑与电子信息间的相互转化
对未来的展望——智能化空间探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