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正街街道形态与意义的演变过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40946
  • 作      者:
    王刚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汉正街街道形态与意义的演变过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采用考古式笔触全视野细致探究汉正街规划与建设的整个过程,历时态长轴展现汉正街街道形态和意义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方法上吸纳列斐伏尔历史空间社会三位一体的技术路线,即将街道的形态变化纳入到社会史的框架中,并将其视为社会史的同一过程,强化过去研究取径上忽视空间影响社会关系的能动性方面。援引福柯的权力网络概念并修正使用,通过此概念展开全书的经纬叙述,力图将空间从历史中显现,凸出空间维度,以空间性思维建构历史与社会生活,转变空间历史研究的范式。书中最后得出空间生产、文脉保护、非正规性、公众参与等历史启示。
  《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汉正街街道形态与意义的演变过程》适合城市规划、建筑学、人文地理等空间学科专业读阅读参考,也为研学列斐伏尔和福柯的空间理论哲学专业读者提供较好的实证案例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汉口街道全貌地图的是1868年<续辑汉阳县志图》(图4-12),与范锴记述一致,东西走向与汉水及长江平行的为“街”,南北走向与其垂直的为“巷”。平行汉水、长江的街道与垂直汉水、长江的巷道构成了街道网络系统。街有正街、后街、夹街和堤街4条主要“街”,河街已经坍塌看不出踪影。垂直于汉水、长江的“巷”非常多,其中约43条主巷直接与长江、汉水码头相连。一般由街道和巷道形成的用地为长方形,而平行于长江与汉水的街道交汇处的用地地块形状为不规则形。巷道的分布也不均衡,靠近汉水、长江的巷道密度较大,用地划分也较狭窄;基本上汉口的街巷形成“鱼刺型”空间特征。正街主脊东西展开加诸密集的南北巷道,如鱼刺般密集仿佛汉口的血管和纽带,表现出城市独特的统一性格。这和一水之隔的武昌、汉阳形态截然不同(图4-13),汉口的街道突破传统的“方正居中”的轴线格局。
  与范锴记述不同的是多出一道城堡,是1864年(同治三年)10月汉阳知府钟谦钧为防堵太平军在后湖筑就,《夏口县志》记载:“堡基密布木桩堡垣则全砌红石,外凌深沟,内培坚土,辟玉带、便民、居仁、由义、循礼、大智、通济等七门。”①汉口总算有了城墙,城门与城内的交通关系,其实也影响了其后城市道路的发展,比如居仁门连通的崇仁巷即是今天的崇仁路,由义门连通的利济巷就是今天的利济南路,城门的开辟或许没有太多的理由,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位于汉江和长江交汇处,在长堤街与大小夹街之间的街道呈纷乱之势,从其后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图4-14)和宣统年《武汉城镇合图》更可了然,究其原因和水患不无关系,从图中名称诸如,横堤、人字桥、文星桥可以蠡测一二。
  事实上很多信息并非地图所能涵盖,貌似统一的性格也并非完全均质,总体来说,官方或士绅控制严厉的地方街巷大抵规则有序,而官方和地方自治失控的地方街道难以规则,其中因自然地形遭受水灾的影响较大,当然也有历史的原因。
  例如长江与汉江交汇的鱼肚部分,上起大水巷,下至沈家庙一带,几乎是汉口最低处,从现有的地形图来看,平均在23米左右,而正街的标高在26米以上。可以想象水灾来时此处经常一片汪洋的悲惨景象。据汉口水文站的水灾记载,从1865年至今,超过27米水位的年份有:1869年27.00米,1931年28.28米,1935年27.58米,1937年27.06米,1948年27.03米,最高1954年29.73米,所以大的洪灾来临即便是正街也遭受“没顶之灾”。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称谓演变
1.3 相关概念释义
1.3.1 “街道”释义
1.3.2 “城市非正规性”释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资料收集与策略
1.4.3 历史分期及相关说明

2 理论引介
2.1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
2.2 福柯的权力理论及历史观
2.3 居伊·恩斯特·德波的景观社会

3 文献综述
3.1 国外相关研究
3.2 国内相关研究
3.3 汉正街已有的研究

4 传统商业时期(明代成化年间-1889年)
4.1 肇端小河
4.2 市场与权力网络
4.2.1 地方自治
4.2.2 社会异质和邻里组织
4.3 空间结构与建设活动
4.3.1 地租与空间结构
4.3.2 民间建设活动
4.3.3 房地交易
4.4 浮世绘
4.4.1 丰富的街道图景
4.4.2 混合的街民
4.5 街道形态的演变过程
4.6 街道的空间生产和意义

5 现代性开启(1889-1911年)
5.1 现代性开启
5.1.1 西方文明楔人
5.1.2 张之洞新政
5.1.3 理解现代性
5.2 权力网络变异
5.2.1 自治的瓦解与社会分异
5.2.2 控制
5.2.3 改造
5.2.4 整序
5.3 世俗画
5.3.1 马路上的现代主义
5.3.2 街巷中的警察空间
5.4 建设活动
5.5 街道形态的演变过程
5.6 街道的空间生产和意义

6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6.1 权力网络嬗变
6.1.1 政权更迭与权力网络变动
6.1.2 阶层裂变与中间治理组织
6.1.3 文化双重变奏
6.2 乱世间
6.2.1 政治空间
6.2.2 空间政治
6.3 作为政治与技术的城市规划
6.3.1 建筑汉口全镇街道图
6.3.2 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
6.3.3 计划武汉三镇市政报告
6.3.4 武汉市之工程计划议
6.3.5 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针
6.3.6 汉口旧市区街道改良计划
6.3.7 汉口市都市计划书
6.4 建设活动
6.4.1 战后重建
6.4.2 房产开发与自建
6.4.3 1927年以后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建设
6.5 街道形态的演变过程
6.6 街道的空间生产和意义
……
7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88年)
8 市场经济开启(1988-2008年)
9 结论与启示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