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随作者笔下的名人故居、城厢楼阁、民国倩影、绅士品格……遍寻上海之根,看尽前世今生。
2.既是一份简绘版地图,又是一部读懂上海的说明书。
地处黄浦江和长江交汇点的宝山,是长江门户、浦江风景线,上海的“水路门户”。
宝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代宝山因商起源,见证了中国航运的兴盛。清朝、民国两次吴淞开埠,拉开了上海近代产业发展的序幕,奠定了宝山对外开放前沿的地位,也给宝山留下了“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军事、百年教育”的美称。新时期钢铁实业的发展,带动了宝山综合实力和城市面貌的跨越。
《淞滨漫话》,钩沉这片土地上日渐远去的往事逸闻……
“宝山”得名于人造山
明代永乐十年(1412 年)前,“宝山”作为一座山尚无影子;清雍正二年(1724 年)前,“ 宝山县” 也并不存在。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所撰地理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节录明《嘉定县志》总结的嘉定人民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 年) 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 防倭抗倭作战经验:“……故寇舶自外海而来,以洋山为入犯之的,必至此而后分䑸。若直至崇明,则诸沙错落,沿袤三百余里,暗塗相贯,有若为华、夷之限者。惟有三爿高家一路可以通舟,而不可重载。惟此一路,宽深可行,无有壅碍( 宝山之外,沿海有杨家路者是也)。而竹箔一沙横亘其外,隐然为之外护焉。国初海运,特筑宝山以为准的,盖为此也。故竹箔之南,吴淞之要道也;竹箔之东,刘家河之门户也。若设重兵于此防守,贼岂惟不能侵犯内地,虽二江之口亦得息肩矣。”另据民国《崇明县志》记载:“永乐初,平江伯陈瑄督海运,由吴淞江出口,绕崇明三沙门至京及辽东。”可见,修“宝山”是为了解决当时吴淞口和刘家港航运的安全问题。
“宝山”得名于人造山
“黄浦口”,吴淞口
一波三折的吴淞开埠
穷宝山
金罗店
铁大场
吴淞要塞:近三百年的枪林弹雨
中国最早的商用铁路
“江亚轮”,世界最大的海难
吴淞口灯塔的前世今生
“胡塘”由胡仁济而来
花神堂• 黄道婆
太仓人项惠卿与沪太路
上海特别市划界之争
毁于战火的吴淞大学城
罗店人记忆中的“血肉磨坊
吴淞老街轶事
宝山望族
百年沪剧中的丁婉娥
“东方安徒生”陈伯吹
万盛酱园名扬巴拿马世博会
罗店龙船的兴衰
远去的吴淞鱼市、宝山鮰鱼
海纳百川的月浦锣鼓
罗泾十字挑花里的门道
海派名点“四喜风糕”
杨行吹塑版画
大场花格榫卯
五百年宝山寺
萧泾寺传说
张庙一条街
日本模式催生宝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