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未名游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9036171
  • 作      者:
    王一川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一川,1959年生,四川乐山沐川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文艺美学、艺术理论、美学、电影批评等。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国现代学引论》、《文学理论》、《文艺转型论》、《第二重文本》和《革命式改革》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未名游艺/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教学研究前沿书系》为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教学研究前沿书系之一,是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项目。b
  《未名游艺/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教学研究前沿书系》汇集了作者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以来有关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及探索,由入学篇、毕业篇、杂感篇和师友篇等四辑组成,其中贯穿着作者有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独特道路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未名游艺/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教学研究前沿书系》:
  借此开学之际,作为一位学长,我想对大家说点心里话。你们凭自己的刻苦学习和明智选择而进入北大,有理由自豪和自信。我在这里一面真诚地向各位表达我的衷心祝贺和欢迎,一面还想就你们的学习交换看法。你们是艺术学科升门后按新的学科专业招生目录而进入北大的第一批艺术学子,你们生逢其时,正是潜心学习、预备在艺术学领域大展宏图的大好时机。在此,我想提几点建议,供各位参考。
  第一,适应“北大人”新身份。做北大人,首先要适应这一陌生而又惹眼的新身份。由于是名满天下的全国最高学府,北大本身背负着厚重的历史荣耀和当代使命,无法不成为社会舆论瞩目的焦点。这时,作为北大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常常会被放大、被变形,甚至被歪曲,从而都会受到其他高校、家乡人乃至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我们需要从外到里地适应“北大人”这一新身份。鲁迅曾于北大建校27周年时在《我观北大》中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①你看,身为北大人就必然会中“暗箭”,背“谣言”,但真正的北大人敢于坚守自己的信念,“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鲁迅当年关于北大的这段描述,在今天也还有着现实意义。在今天这个全媒体或自媒体时代,北大人注定了会时常遭受媒体事件的“暗箭”和“谣言”的无端攻击。想想前不久发生的一些微博事件,其舆情运行过程恰是典型的全媒体时代舆情事件图:先是自媒体(即微博)发布信息,接着传统媒体跟进报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持续发酵,当事方不得不及时做出舆情应对,随后中央或主流媒体介入,有关当事方进行调查、公布调查结果或付诸法律手段,最终由中央媒体信息宣告。试想,这类事假如发生在北大人身上,北大学生、研究生、教师身上,社会舆论会如何持续发酵?其后果会如何被不断放大?这告诫我们,北大人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按北大人的身份去自律,去履行,否则就不仅会在社会舆情的捕捉下遭受身败名裂之苦,而且会严重影响个人的未来发展前途。
  第二,悉心体验北大精神与艺术学科传统。这必然与“北大人”这一身份有关。“北大人”意味着什么,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事,每位北大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但我想冯友兰先生的话值得重视:“大学是一个自行继续的专家的团体,有其传统习惯,日久而形成一种精神特点。”①我认为他点出了大学精神的三个要素:一是自主性;二是传承性;三是学术团体的共同信念。这告诉我们,大学精神是由大学师生代代相传的独立自主的学术团体特性。它会显眼而又深深地铭刻在大学的师生个体身上,成为他们的言行的显眼标记。大家都知道,北大有北大精神,而北大精神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具体院系、学科专业显现出来的,特别是要通过它的一届届学生去体现和传承的。我们应当深切体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牢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学术传统,体验北大作为“思想的原乡”的精神内涵。同时,作为艺术学子,我们还应积极濡染北大艺术学科的丰厚传统,这就是蔡元培、萧友梅、朱光潜、宗白华直到叶朗先生等代代相传的艺术学与美学传统。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身心去体验、领会和思考。
  ……
展开
目录
代序:思想之乡
第一辑 入学篇
谈谈大学之大
印上北大“徽章”
北大艺术学人的代际责任
在艺术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之间
我对北大艺术硕士的期待
艺术学人的心灵养成
成为中国艺术硕士的人才品牌
北大艺术学人的四件事
北大艺术学人的六种梦想
通向有思想的艺术传媒人或艺术家
通向艺术人梦想的五个路标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学人
北大艺术人的内涵及其养成
学做一片树叶
知识需要激情
批评是青年的志业
忧以读书、游以学艺、美以成人

第二辑 毕业篇
北大在你后面
北大在路上
大学:“心灵转向”的原乡
“摘星星”与北大精神
做身赏年代的“心赏”者
传艺可偏,做人得正
送你一台中式八音盒
为青年批评家摆渡

第三辑 短论篇
想象的完整人的养成
共创中国艺术学科的美好明天
燕园心灵地带的耕耘
中国思想,艺术未来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回顾与前瞻
京味文学:终结还是换味?
改革开放30年艺术理论的转向
缘分、从游及责任
互联网时代大学教师的角色
在质疑声中担当
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园地
——简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之道
创新素养养成的传统资源
中国梦与北大梦
——从蔡元培的两个“梦”说起
贺辛卯夏燕园雅集
以思想照亮细节
教学与艺术的场域交融
家人即地狱?
——我看原创话剧《早安,妈妈》
艺术研究能为筑就文艺高峰做什么?

第四辑 师友篇
我一生的“人师”走了
——忆童庆炳先生
文艺理论家的心灵
——关于童庆炳先生的几件小事
寓大义高境于平淡中
——关于程正民先生的几件事
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一项体大质厚的成果
改革开放时代文艺理论的一座前沿路标
当代中国文化符号的设计师
——谈谈韩美林艺术特色
感受韩美林的艺术心灵
以中国心作中国画
——写于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敏感心灵与沉静心性
——回忆罗成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