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音学报第5辑》:
然而,两组音高、音长模式近似的数据,在确定声调数目的结果时却一组达到12—14个单字调;一组只有7—8个单字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原来,虽然县城与七里各类例字的音高、音长模式相似,但是各音高曲线之间的差别程度却有所不同。具体地说,例如第1、2类例字(全清平、次清平)音高曲线之间的高低差别,在七里是比较大的,因而分立为两调,而在县城全清平、次清平音高曲线的高低差别却比较小,因而合为了一调;第3、4类例字(次浊平、全浊平)的高低差别,在七里发音人A是比较大的,因而分立为两调,而在县城次浊平、全浊平的高低差别却比较小,合为了一调……总起来说,这实际上反映了送气分调、次浊分调造成的音高高低差别在七里是比较分明的,而在县城则并不够显著。
音高曲线及音长模式的内在相似表明了县城和七里在方言本质上的一致性,而不是仅仅从声调数目上表现出来的那样差异巨大,判若云泥。它们各自的清平、浊平、清上、浊上、清去、浊去、清人、浊人这些例字的声学表现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地理上紧邻和语言表现上的接近更可能是并行存在的。七里与县城声调声学表现模式的近似也充分显示了县城和七里的说话人能够互相通话的客观基础。
那么,七里赣语的声调数目以往被认为和县城等周边地区是一致的也就可以理解了。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
第一,从相似的角度来处理,将凡是调型相似的调型都进行合并,七里的四名发音人也可以成为6—7个声调。例如,发音人A,1、2合并为清平,3、4合并为浊平,5、6、7合并为清上,9、10合并为清去,8、11、12合并为浊去,13、14、15合并为清入,16独立为浊入,这样声调总数正好是7个。如果说发音人A的4个人声分别还比较明显,不适宜于合并为两类的话,那么发音人B、C、D四类人声例字之间的差别就更小了,合并为清入和浊入两类是没有问题的。假如将清入和浊人也予以合并,就可以得到6个声调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