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免疫学原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72314
  • 作      者:
    周光炎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免疫学的经典研究生教材。对免疫学原理从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和群体等不同水平进行阐述,力争对诸多免疫学现象“说出个所以”。
展开
内容介绍
  《免疫学原理(第3版)》为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也是一本水平相当的参考书即免疫学高级教程。
  《免疫学原理(第3版)》共分三部分(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病理)18章,包括免疫学概述、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主要组织相容性夏合体、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固有免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激活、B细胞激活、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抗感染免疫、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治疗。
  《免疫学原理(第3版)》内容仍保持基础与进展并重,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注重新知识的引入,使该书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又不失其科学性和前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近代免疫学已超越了单纯抗感染的范畴,表现之一是将免疫一词定义为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免疫学学科矛盾运动的主要形式亦被抽象为“分辨自身和非己”(selfnonself discrimination),免疫学成了一门机体识别和清除非己成分的科学。

一、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本书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将在后面作专章详述,此处仅作概念的论述,着重免疫器官(图14)。
图14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为胸腺和骨髓。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主要由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后者包括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淋巴组织,以及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一) 免疫器官
1 中枢免疫器官: 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1) 胸腺位于心脏和大血管之上,为双叶状结构。各叶由小梁分隔成小叶,小叶皮质中未成熟胸腺细胞向髓质迁移,逐渐分化成熟为T细胞并形成梯度。人类和哺乳动物胸腺从青春期开始萎缩,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萎缩始于皮质,皮质消失后可保留髓质。而且,胸腺内T细胞的产生和发育持续终生。胸腺小叶结构参见第二章图216。
(2) 骨髓常规意义上,骨髓是造血干细胞向各种血液细胞分化的造血器官。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中,骨髓又是中枢免疫器官,为部分淋巴祖细胞向B细胞分化提供条件。B细胞的发育始于骨髓中邻近骨板的骨内膜,然后迁移至骨海绵腔中央,达静脉窦状隙。不仅如此,骨髓还具有外周淋巴器官的功能。这是因为,经抗原刺激过的B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启动二次应答后,记忆性B细胞和长寿浆细胞会进入骨髓,借助血液循环,启动全身性体液免疫应答。
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等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图15)主要行使三项功能: 从感染部位捕获抗原;将抗原提交给淋巴细胞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抗原清除后为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生存和免疫记忆的维持提供必要的信号。
图15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A.  脾脏及其中的白髓放大图(下方);B. 淋巴结;C.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1) 脾脏由充满血供的红髓及富含淋巴细胞的白髓组成。白髓可分成T细胞聚集的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即T细胞区和B细胞区。后者亦称初级淋巴滤泡,抗原激发后成为次级淋巴滤泡,特点为中部出现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脾脏是T、B细胞的定居地,是初次应答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脾细胞中B细胞约占60%,其中的边缘区B细胞属固有类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主要产生IgM而参与对T细胞非依赖抗原的抗体应答。
(2) 淋巴结属高度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具有输入淋巴管和输出淋巴管,并有富含B细胞的淋巴滤泡和弥散于副皮质区的T细胞区。B细胞识别抗原并与T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后出现增殖,在淋巴滤泡中形成生发中心,构成次级淋巴滤泡(图15B)。淋巴系统通过淋巴管收集从血管滤出的组织外液(淋巴液)并使其回归血流。因而淋巴液可将抗原或捕获抗原的免疫细胞从感染部位携带至淋巴结。
(3) 黏膜免疫系统又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包括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表皮层、固有层和一些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即派氏集合淋巴结)以及阑尾。图15C以肠相关淋巴组织的主要结构为代表,显示此类淋巴组织的中央部分包括B细胞充斥的滤泡,滤泡中也可出现生发中心,周围分布有T细胞区。肠相关淋巴组织靠近肠腔一侧,有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称为微皱褶细胞(M细胞)。该细胞可将肠腔中的病原体转运至基底膜一侧。据称,人体小肠和大肠黏膜(包括黏膜绒毛)总面积居然超过200m2,足见这是一个防止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外周免疫器官,并大量启用各种固有免疫的防御机制。关于MALT参见第九章。
(二) 免疫细胞
各种免疫细胞在骨髓中由多能干细胞(HSC)及共同淋巴样祖细胞(CLP)和共同髓样祖细胞(CMP)分化而来。
1 分类
(1) 按分化谱系分类① 淋巴细胞谱系: T、B细胞及NK细胞;② 髓样细胞谱系: 单核细胞、Mφ、粒细胞和DC(限cDC,pDC属淋巴细胞谱系,参见第三章)。
(2) 按参与固有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分类① 固有免疫: Mφ、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属于固有类淋巴细胞(innatelike lymphocyte, ILL)的NKT细胞、γδ T细胞、B1细胞,和边缘区B细胞;② 适应性免疫: T、B细胞和DC。
(3) 按抗原受体是否因重组激活基因(RAG)诱导基因重排而具多样性分类① 因重排而产生TCR/BCR受体库的细胞: αβ T细胞和B细胞;② 抗原受体主要由胚系基因编码而缺少多样性的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DC和固有类淋巴细胞。
(4) 按适应性免疫中的功能分类① 淋巴细胞;② 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包括抗原提呈细胞(APC),如DC、巨噬细胞等。
显然,上述分类往往相互交叉。例如,B细胞既是淋巴细胞,又属APC;DC既参与固有免疫,又作为APC介导适应性免疫。另外,还有一类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成员往往介于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之间,如血管内皮细胞、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等。
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启用上面第3种分类系统,分别详述各种免疫细胞。
2 免疫细胞的再循环离开胸腺和骨髓的成熟T、B细胞进入外周淋巴器官后定居在特定的T细胞区和B细胞区,这是因为淋巴细胞可表达一类称为归巢受体(homing receptor)的黏附分子,而接待其定居的“巢穴”内会有微血管,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的相应配体称为血管地址素(addressin)。再加上多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参与,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得以区分性地进入外周淋巴组织的不同区域。
需要指出的是,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需要在体内进行广泛地迁移和流动,实施再循环。此举不仅可使局部淋巴组织不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再循环,淋巴细胞和各种辅佐细胞才能有效地接触抗原,通过外周免疫器官中启动的免疫应答,再将应答产物输送到全身,发挥效应功能。
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循环参与了这一免疫细胞的再循环。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之间的沟通,有赖于两个关键性结构。一是分布在外周淋巴器官中T细胞区的高内皮小静脉(HEV)。其血管内皮细胞不仅表达地址素有利于成熟淋巴细胞逗留,还可供淋巴细胞穿越。如此,血流中的淋巴细胞等可通过HEV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再从淋巴组织汇集成输出淋巴液,进入淋巴系统循环。第二个关键性结构是胸导管。通过该结构淋巴液进入左侧锁骨下静脉,使淋巴细胞回到血循环。
这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主要途径,还有淋巴细胞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后随淋巴液进入淋巴循环,以及通过脾静脉进入血流等其他途径。
(三) 免疫分子
1 以结构和类别区分包括: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补体及其调节分子;分化抗原(CD分子);黏附分子;TCR、BCR和抗体分子;MHC基因产物。
2 以功能区分包括: 参与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的分子;参与炎症反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参与抗原识别及发挥协同刺激和抑制作用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和抑制信号转导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凋亡和引起细胞裂解的分子。
各种免疫分子将在第四章到第七章中分别介绍。二、 免疫系统的进化
免疫系统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皆遵循从固有免疫到适应性免疫的发展规律。机体出生后即启动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须待出生后接触抗原才能产生。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也是固有免疫,而淋巴细胞参与的适应性免疫,属系统发育进程中后续出现的高级形式。图16表明,吞噬细胞参与的固有免疫,在无脊椎动物的原虫和海绵中已经出现,NK细胞和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则在脊椎动物出现之后。MHC再要晚一点。免疫球蛋白(Ig)在脊椎动物中的进化,则先有IgM,后有其他类别。同时注意到,淋巴结的发生和区室化淋巴细胞的形成最迟,虽始于鸟类,但到哺乳动物才算完备。显然,没有淋巴结就难以大量形成生发中心,没有生发中心也就没有免疫球蛋白的亲和力成熟和类别转换,因而谈不上不同类别抗体的形成。
图16免疫系统进化中RAG基因的插入和免疫球蛋白类别多样性的产生重组激活基因(RAG)插入有颌类脊椎动物基因组之后出现适应性免疫 
进化过程中,从固有免疫向适应性免疫转换的一些关键性事件,出现在脊椎动物的无颌类(如圆口类的八目鳗)和有颌类(如软骨鱼类的鲨鱼)之间,时间大约在四亿五千万年前。其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出现基因组的两次大范围重复(尚有待最终确认);二是携带有重组激活基因(RAG)的转座子(transposon)插入到早期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基因组(图16,图17)。后面将会提到,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一个重要不同点,是前者受体分子直接由胚系基因编码,多样性受限;后者受体分子因基因重排和体细胞高频突变(高频突变限于BCR),可产生极具多样性的TCR库和BCR库(repertoire)。因为RAG基因编码的重组酶,可以切割DNA的重组信号序列(RSS),图17免疫系统的进化
引起各种VJ和VDJ基因片段的衔接而导致重排。显然,进化进程中RAG基因的插入,区分了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从图17还可以看出,Toll受体检出于昆虫(果蝇)之后,相关的Toll样受体自海胆开始出现,直至人类。表明这一类启动抗感染应答的重要模式识别受体,在进化中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三、 免疫学
(一) 定义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定义免疫学。
(1)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一条侧重于与机体其他系统相区分的一般性定义。
(2) 免疫学是阐述机体抗感染并免除其不良后果相关机制的学科。一条强调免疫系统抗感染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定义。
(3) 免疫学是分辨自身和非己,并清除非己成分的学科。一条具有一定哲理性和高度抽象的定义。
三条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和范畴规范免疫学。其中的第三条,较好地显示了免疫学学科的特点,即概括了免疫学特有的矛盾运动形式,也将免疫学和以抗感染为主的医学微生物学区分开来。
(二) 自身和非己的分辨
1 什么是“自身”生物学中的定义是: 机体胚系基因(germline gene)的编码产物。免疫学中还要加上一条: 免疫系统早期发育过程中遭遇过的物质。
根据后一定义,外来成分一旦接触未成熟的免疫系统,有可能被视为“自身”。例如,向尚未完成免疫系统发育的新生小鼠输入同种异型细胞,受者免疫系统会将该细胞表面的非己抗原视为自身。小鼠长大后,可接受该同种异型细胞供者的移植物而不予排斥(图18)。这里,非己转化为自身,关键是动物在胚胎期或新生期遭遇了非己。
图18新生动物皮肤移植实验通过脾细胞注射,在新生期获得对棕色品系小鼠免疫耐受的白色品系小鼠,成年后可接受该棕色鼠的皮肤移植物,但排斥另一黄色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右侧照片所示为实际实验的结果,可见带有棕色毛的皮肤移植物生长良好
2 自身—非己分辨的差错和失衡引发疾病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将非己视为自身,造成免疫系统对非己清除不力。典型例子是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感染。细胞癌变如果因病毒感染或基因突变所致,产生的抗原并非由胚系基因编码,是为“非己”,恶变细胞能逃脱免疫监视而成为肿瘤,说明机体无力清除此类肿瘤抗原,原因之一,可能是识别“非己”上出了毛病。病原体更是常用各种策略(包括频繁突变和对抗原的遮蔽),诱导免疫系统对该非己成分的分辨出错,使病原体不能被有效地清除。在另一方面,机体一旦将自身成分视为非己而着力进行攻击,“自己和自己过不去”(body against itself),将演变成自身免疫病。
图19以天平的倾斜对此作了一个趋于简单化却十分形象的表述。说他简单化,是因为无论肿瘤还是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多因素所决定的。但该图却令人信服地揭示,免疫系统的功能已远远超越了抗感染。列入本书第三部分(免疫病理)的各章节,论及与免疫学有关的多种临床疾病,其中的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皆非直接由感染引起,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图19自身和非己分辨的失衡和疾病的发生
(三)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所涉及的免疫系统履行三项功能。
1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主要指抗感染,这仍是免疫系统应该担负的最重要的功能。不仅因为入侵机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还因为新的病原体会不时地出现,并攻击机体,造成危害。
2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主要针对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包括肿瘤和衰变凋亡的细胞,对它们,免疫系统需要及时地识别和清除。应该说,基因突变可能致癌,这一威胁在机体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但绝大多数个体并不罹患肿瘤,也就是说,免疫系统有能力在细胞一旦发生癌变时,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3 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涉及机体对自身应答的耐受和调节。调节失控,引发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同时,免疫系统还可以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处在相互平衡的网络之中,共同营造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认识免疫系统的三项功能,有助于全面了解免疫学学科的涵盖面和发展特点。
展开
目录
第三版序言
如何使用本书
引言

第一章 免疫学概述
第一节 传染病的防治实践与免疫学的兴起
一、中国古代关于预防接种的实践
二、免疫学——生命科学的前沿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免疫学
一、免疫系统
二、免疫系统的进化
三、免疫学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免疫原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系统对免疫原的认知
一、免疫原、抗原和抗原表位
二、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对免疫原的识别
第四节 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活化信号的传递和两类不同的应答格局
一、免疫受体及其主要类型
二、受体分子启动的信号转导和基因的转录激活
三、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五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对应答强度的自我感知及反馈调节的启动
一、感知网络和感知元件
二、针对感知信息的反馈调控途径
三、对自身抗原的感知与自身免疫病
第六节 免疫系统的记忆能力——记忆细胞的程序性分化及应答格局的继代传递
一、免疫记忆是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特征
二、记忆性B细胞介导的抗体应答
三、记忆性T细胞的特性、分化和维持
四、维持记忆细胞应答格局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第二章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第一节 淋巴细胞发育概述
一、T、B细胞谱系的定向分化
二、抗原受体基因的重排和表达3l
三、克隆选择和克隆清除造就T、B细胞受体谱发生偏移
第二节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多样性的产生
一、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和多样性的产生
二、抗原参与下的体细胞高频突变
三、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库的发育
第三节 T细胞发育
一、T细胞的分化成熟和胸腺选择
二、T细胞抗原受体和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
第四节 B细胞发育
一、B细胞的分化成熟
二、B细胞抗原受体
第五节 淋巴细胞亚群
一、T细胞功能性亚群
二、B细胞功能性亚群
三、调节性和记忆性淋巴细胞亚群

第三章 免疫细胞:非淋巴细胞和固有类淋巴细胞
第一节 单核巨噬细胞5l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与分化成熟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异质性
三、单核巨噬细胞的识别模式
四、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一、DC的起源、分布与分类
二、DC的分化发育
三、DC的表面标记
四、DC的免疫学功能
五、DC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NK细胞
一、NK细胞的表面标志
二、NK细胞的发育
三、NK细胞的亚群
四、NK细胞的识别机制
五、NK细胞的功能
第四节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一、粒细胞
二、肥大细胞
第五节 固有类淋巴细胞
一、NKT细胞
二、γδT细胞
三、Bl细胞
四、边缘区B细胞

第四章 免疫原与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 免疫原
一、免疫原的概念
二、免疫原的分类
第二节 免疫原的基本特性
一、免疫原性
二、反应原性
三、抗原表位
第三节 影响免疫原特性的因素
一、决定免疫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二、决定免疫原反应原性的因素
第四节 其他重要的免疫细胞激活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装配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装配及分泌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及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特性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第七节 免疫球蛋白的人工制备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四、嵌合抗体和改型抗体
五、抗体片段及其衍生形式
……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第二部分免疫应答
第三部分免疫病理

附表1 白细胞介素(IL)的种类和主要生物学活性
附表2 人CD分子及其主要特征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