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横空出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美国文学的格局。她的作品具有坚硬冷酷的文风、极为凶残的创造性和赶尽杀绝的幽默感,以席卷人心的力量碾压读者。她笔下那些著名的怪诞而有喜感的角色,在读者掩卷之后仍萦绕于心。
《天竺葵》将奥康纳早期的八篇作品首次集结成册,前五篇尽显其富有想象力、惊人生命力和极具穿透力的创作天赋,后三篇则勾勒出她的长篇代表作《智血》的雏形。
译者陈笑黎,继翻译美国南方文学女作家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后,再度为读者倾情奉献美国南方文学的绝对不容错过之作。同时,陈笑黎系写作者,著有《抱住》《符号》等文学作品。
《天竺葵》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三卷本)第1本,将奥康纳早期的八篇作品首次集结成册,zui早的《天竺葵》《理发师》《野猫》《庄稼》《火鸡》尽显其富有想象力、惊人生命力和极具穿透力的创作天赋,《火车》《削皮机》《公园之心》勾勒出其长篇代表作《智血》的雏形。
老达德利蜷缩在那把与他身体形状渐渐浑然一体的椅子里,向窗外望去,十五英尺外是另一扇窗子,窗框的红砖已经熏黑了。他在等待那株天竺葵。每天早晨十点左右,他们会把它搬出来,下午五点半再拿进去。在老家,卡森太太的窗前也有一株天竺葵。家乡有很多天竺葵,更好看的天竺葵。我们的才是千真万确的天竺葵,老达德利心想,才不是这种淡粉色的玩意儿呢,上面还系着绿色的纸蝴蝶结。他们要放在窗台上的那株天竺葵让他想起了老家的格里斯比男孩,他有小儿麻痹症,每天早晨要坐着轮椅被人推到外面,留在熹微的晨光里。露蒂莎本可以拿走那株天竺葵的,把它栽进地里,几周内她就有东西可以好好瞧一瞧了。小巷对面的那家人不应该养天竺葵。他们把它放在外面,整天任烈日暴晒,离窗台又太近,一阵风就能掀翻它。他们不该养天竺葵,不该养天竺葵。它不该在那里。老达德利感觉到自己的喉咙在打结。露蒂仕什么都能种。雷比也是。他的喉咙发紧。他向后仰头,想醒醒脑子。他能想到的几乎都是让他喉咙不舒服的事。
他女儿进来了。“你不想出去走走吗?”她问道。她看上去很焦躁。
他没有回答。
“嗯?”
“不。”他心想不知道她还会站多久。她让他的眼睛也像喉咙一样不舒服了。他的眼睛会流泪,她会看见的。她以前看见过,她为他难过。她也为自己难过;她其实可以不这样的,老达德利想,她只要别管他就好了——让他待在自己的家里,她不必总想着那该死的义务。她走出房间,留下一声清晰的叹息,那叹息匍匐过他的身子,让他又想起那一刻——他突发奇想要搬到纽约和她同住的那一刻——那根本不是她的错。
他可以不走的。他可以一意孤行,说他要在一直居住的地方终老余生,每个月给不给他寄钱都无所谓,靠养老金和打零工能过下去。该死的钱她自己留着吧——她比他更需要钱。她这样摆脱了责任,应该会高兴的。到时她可以说,临终时他身边没有子女是他本人的错;如果他病了,没有人照顾他,哦,那可是他自找的,她可以这么说。他心里却始终有一个念头,他要看一看纽约。他小时候曾去过一次亚特兰大,但他只在电影里看过纽约。那电影叫《大城节奏》。大城市是重要的地方。一瞬间他心里钻进了一个念头。他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个地方有他的位置!那是一个重要的地方,而那里有他的位置!他说好的,他要去。
他说这话时肯定是疯了吧。如果不是疯了,怎么可能说出这种话。他疯了,她又总想着那该死的义务,是她勾出了他的心魔。她为什么要先跑到他这里来烦他呢?他的日子过得不错。养老金足以糊口,打零工的钱够他在寄宿屋租一个房间。
……
天竺葵
理发师
野猫
庄稼
火鸡
火车
削皮机
公园之心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辞世让我们经历痛苦的失去;而她留给我们的令人惊叹:那些故事前所未有地熠熠发光、击中人心。
——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新闻周刊》(Newsweek)
我肯定她的书会在美国文学史上永垂不朽。
——美国普利策奖获得者、桂冠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
我阅读弗兰纳里·奥康纳时,脑海中想的不是海明威、凯瑟琳·安·波特或者萨特,而是索福克勒斯一样的人。评价一个作家,还需其他赘言吗?我充满敬意地写下她的名字,因为她在展现人类的堕落和耻辱时运用的全部真理和技巧。
——美国作家托马斯·莫顿
20世纪70时代我开始步入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世界。她是我zui喜欢的小说家……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期间,主修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在奥康纳小说的字里行间,我想我探寻到了令我触动的“十三世纪”特征——粗俗的幽默,奇形怪状的面孔和身体,正面描写的行动,暴力的威胁,以及尤其是受优雅恩赐和重要意义的激发而在幽暗的宇宙进行灵魂探索时产生的妙不可言的撕扯感。
——纽约时报畅销书《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一生》作者布莱德·古奇
美国历史上zui幽默、zui黑暗的作家之一……我被她吸引。
——美国14次获艾美奖提名者、有线电视台《柯南》脱口秀主持人柯南·奥布莱恩
弗兰纳里·奥康纳对人性的黑暗面眼光敏锐,对人物对话辨识力惊人,对讽刺的感觉恰到好处,揭露了美国南方乡村生活的表层之下。
——《500部伟大的女性作品》作者霍丽·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