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出版后连续五年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迄今已在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巴西、韩国、日本、丹麦、荷兰、中国、以色列、塞尔维亚、芬兰、挪威等30多个国家出版,全球销量超过900万册,同名电影入围2014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
荣获奖项:
美国图书馆协会“PINTZ奖”
美国“鹅毛笔奖”青少年/成人小说提名
邦诺书店“发现新人奖”
凯瑟琳??米歇尔青年作家奖
南非年度平装书“波克奖”
“全国犹太图书协会”小说奖
澳大利亚图书产业奖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们。
最后,偷书贼写了一本《偷书贼》——自己的故事,她在书中最后写道:
“我讨厌文字,我也喜爱文字。我希望我发挥了文字的力量。”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是的,天空是白色的。
大地仿佛都被白雪覆盖,就像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靠近铁道的地方,雪已经没到了小腿处。树林也被银妆素裹起来。
正如你所料,有人死了。
他们不能就这么把他丢在荒地里。现在还来得及解决这个难题,但很快,前面积雪的铁轨就要清理干净了,到时火车就得开走。
雪地里站着两个警卫。
还有一位母亲和她的女儿。
以及一具尸体。
母亲,女儿,还有那具尸体都没有说一句话。
“好了,你还想让我干什么?”
两个警卫一高一矮。高个子虽然不是头儿,却总是先开口说话,。他看着那个矮胖的警卫。那人的脸红彤彤的。
“得了,”矮个儿回答道,“我们总不能把他们这样留在这里,对不?”
高个子开始失去耐心了。“为什么不行呢?”
矮个儿险些勃然大怒,他望着高个子的下巴,嚷道:“你是个蠢货?!”他脸上愤怒的表情越来越吓人,连身体都好像膨胀起来。“快点,”他边说边艰难地蹚过雪地,“我们得把他们三个都搬上车。注意看下一站是哪儿。”
对我来说,我已经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我无法向你们解释我对自己感到多么失望。开始的时候,一切都进展顺利:
我研究着火车上方那白得刺眼的天空,几乎就要将它吸入了。然而,我犹豫了下。我俯下身,开始对那个小姑娘产生了兴趣。好奇心占了上风,我打算只要时间允许,就要尽可能地和他们待在一起,观察她。
二十三分钟后,火车停站,我和他们一起爬出来。
一个小小的灵魂已躺在我怀里。
我站在靠右边一点的地方。
两个壮实的列车警卫走向那位母亲和小姑娘,还有他们身边小男孩的尸体。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的呼吸很沉重。真是奇怪,那两人走过来时怎么没有听到?白雪覆盖着大地,整个世界显得萧瑟凄凉。
在我左边大概十米开外的地方,站着那个脸色苍白、肚子空空的小姑娘,她冷得瑟瑟发抖。
她的嘴唇颤抖着。
她冰冷的双臂抱在一起。
眼泪已经在偷书贼的脸上结成了冰。
……
序 幕 堆积如山的瓦砾废墟 / 001
第一章 掘墓人手册 / 011
第二章 耸耸肩膀 / 053
第三章 我的奋斗 / 081
第四章 监视者 / 113
第五章 吹口哨的人 / 163
第六章 梦的挑夫 / 207
第七章 杜登德语辞典 / 239
第八章 撷取文字的人 / 275
第九章 最后的人间陌路人 / 311
第十章 偷书贼 / 333
尾 声 最后的色彩 / 363
这个故事会改变你的生命。(莉赛尔展现一种无可置疑的人性希望,在战火、贫困、残酷的环境中可以仰赖的希望。
——《纽约时报》
引人入胜、力道强大的叙事……若没了文字,我们人类什么也不是!死亡,不再狂傲!
——《华盛顿邮报》
一个独特的故事。——柏克莱大学图书馆馆长法兰西丝卡??戈史密斯
足以和《安妮的日记》与《夜》等书并列经典作品之林!书中的哀愁与悲剧,像黑白电影一般掠过读者眼前……不断扰动着读者的心绪,又充满无穷的诗意美感。——《今日美国报》
本书足以和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宰场》里面肃穆、安慰人心的黑色幽默相提并论。
——《时代》杂志
高贵、省思、感人、美丽,不可错过。
——《科克斯书评》
一大成就,不论是篇幅或主题,都在挑战读者。
——《出版人周刊》
年度最值得期待的作品。
——《华尔街日报》
《偷书贼》这个故事乃是对于生命、文字所发出的礼赞,令人不仅想读它,更会永远记得它。——《号角杂志》(美国专业青少年文学期刊)
独树一格的故事叙述。
——《学校图书馆月刊》重点推荐
这么感人的小说,会让好多读者热泪盈眶。
——《星期日独立报》
作者的说故事技巧高超,故事非凡又催人热泪,一气呵成。
——《卫报》
了不起!这么美、这么令人激动的故事,读完后如余音绕梁三日,让人感同身受。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一个引人入胜又赚人热泪的小说……会在读者心头萦绕不去。本书简直到了完美的境地。
——《VOYA》(美国针对以青少年为工作领域之图书馆、教育工作者所发行的刊物)
这本书太特别了,一开头就深深吸引了我。……书中最引人入胜的就是结构。死神这个叙事者不断穿梭时空,在故事现场和当代的读者面前叙述故事的发展、人物的结局……
——教育学家苏茜·王尔德发表于《儿童文学》杂志
本书的人物立体活泼,故事情节感人至深,不但会令阅读经验丰富的青少年读者喜爱,更会受到成人读者的欢迎。书评家认为这本小说将“书”这个物品转化成为无价宝藏,一定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书签》杂志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角色非常吸引人,除了“文字的力量”这个重要意义之外,更是一个小女孩勇敢面对残酷环境、找到人性关怀的感人故事。
——《书目》
这是一个关于文字饲养人类灵魂的奇书,它永不会被忘记。
——《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