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1867-1916),明治、大正时代文豪,小说家,英国文学学者,俳句和汉诗诗人,并长于书法和绘画。生于江户(今东京)牛込。本名金之助。少年时代做过养子。帝国大学(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辗转四国和熊本,历任中学国语和英文教师。1900年,由政府派遣赴英留学,研究英国文学。三年后回国,教授英文。1905年,发表讽刺小说《我是猫》,鞭挞明治时代功利主义,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很大反响。其后,又陆续发表《伦敦塔》《哥儿》《草枕》等著名小说。1907年,辞去东京大学教职,进入《朝日新闻》社任专业作家;一面创作,一面培养文学新人。夏目漱石是日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一代大家,他的文学艺术活动,对于现代日本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译者简介:
陈德文,南京大学教授。1965年北京大学日本语专业毕业。1985年赴早稻田大学学习和研究。1989年和1994年,两度应邀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研究员,分别于国学院大学和东海大学研究日本文学。现为日本爱知文教大学专任教授、大学院国际文化学科日中文化文学专攻前后期指导教授。翻译出版日本十数个文学名家的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专集和数百名日本作家的散篇作品。出版个人学术著作《日本现代文学史》《岛崎藤村研究》和散文随笔集《我在樱花之国》《花吹雪》《樱花雪月》等。
展开
——伊藤整(日本小说家、著名文学评论家)
★漱石文体是从恋爱到深奥的论文都可以运用的万能文体。
——司马辽太郎(日本著名作家)
★漱石于“生”中感到痛苦,无疑是厌恶“生”的。然而,他相信“即便死也还存在个自己……死后才开始回归本来的自己”,这便是漱石的光明之处。漱石断定“选择我之死并非是悲观的”。对于他来说,“生”的意味正在于“生”与“死”相一贯这一点上,因此对“生”没有理由产生绝望。
——小宫丰隆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漱石研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