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变的德国”到“可怕的德国”,高冷、刻板、低情绪化背后的120个细节。
◎小处着眼,见微知著。真实地让读者从细微处平视德国,从生动细节里感知德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质。这种民族精神外化所产生的力量足以牵动世界的神经。
◎文化长卷/历史杂谈/城市图鉴/文字地图/旅行攻略……一本书窥尽德国前世今生。
◎作者叶克飞,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德国游”深度热爱者,本书是作者数十年旅行德国的见闻、心得和思考。
◎视角独特,思考深刻。既是一本关于德国的全方位的百科全书,也包含着作者对中德文化的思索和探讨。
◎不仰视,不拔高,理性而客观地观察、记录、思考德国,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反观中国。
本书从德国社会的各种细节里,见微知著,追溯细节背后的文化及透露的人文精神。书中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建筑、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生活细节。讲透德国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呈现了德国特有的文化内核和社会风貌,帮读者快速了解德国的传统,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德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更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表达。从细节处,读懂一个真实的德国。
大城小镇,随处可见的“May I help you?”
我印象中的最佳问路城市,就是全球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德国慕尼黑。
作为德国的“隐形首都”,慕尼黑不仅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还是全球宜居城市之一。以100分为满分的话,这里的问路体验绝对可打120分。
为何比满分多出20分?因为这里的人已经热情到了你根本不用主动开口问路的程度。第一次感受到这种热情待遇,是在国王广场附近。当时我站在街上,低着头看地图,琢磨着下一步去哪里合适。才不过几秒钟,旁边突然冒出一张老妇人的笑脸,轻声细语问“May I help you?”我先是有点惊诧,然后连忙表示不需要并道谢,她笑着点头离去。
很快,我便适应了这种热情。只要你拿着地图或者攻略书在路上站着,旁边的人似乎都会一脸急切地看着你,盼望着你向他们问路,而且总有人难耐等待之苦,直接凑到你身边,微笑着用一口极动听的英文询问你是否需要帮忙。而且,在我经过的德国城市中,慕尼黑人的英语水平最高,上至七旬老太,下至滑板少年,都会说一口流利英文,再加上他们的热情友善,问路顺畅指数自然高居榜首。
在德南另一座城市奥格斯堡,我也经历了一次友善的问路体验。当我们向一对老夫妻问路时,已经驼背但穿着得体、英文极其标准的老头一脸“这是一个好问题”的得意,瞬间变身“老男孩”,噌一下从包包里掏出一本德文版的《LP》攻略,然后跟我们研究地图,态度一丝不苟,一边“here”“there”地嘟囔,一边抬头与四周建筑比对——敢情您两位老人家也是游客呀!
如果被问路者的英文水平非但比不上慕尼黑人和这位“老男孩”,甚至还跟低水平的我旗鼓相当呢?答案是他们的诚意和热情仍可让我感动。
与慕尼黑相距100多公里的雷根斯堡是一座千年古城。城中有一座接近900年历史的石桥。当日,我们在石桥及下面的小岛溜达半天后,准备去一座修道院看看,于是便向两个年轻男子问路。古城并非旅游城市,民众的英语水平显然不及慕尼黑。其中一位几乎完全不懂英语,另一位跟我水平相仿,讲了半天其实只说了“straight”。但他那知道路却苦于无法表达的急切,甚至让我觉得给他添了麻烦,很是不好意思。后来,当我们表示先直走,找不到再问别人时,他连连点头,还一脸歉意地目送我们离开。
没有什么能阻挡德国人回家吃晚饭
欧洲人的家庭观念比较强,别看餐厅、咖啡馆里总是坐满了人,但那并不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回家吃饭。
德国人的家庭观念似乎更重一些,在魏玛,我曾见过晚冬黄昏的居民区,窗户里透出和暖灯光,主妇在窗前配餐;在什未林,我见到过公寓窗前的伴侣依偎着切芝士;在不知名的德南小村,我见到人们在自家花园的草地上用餐,桌子上摆满丰盛菜肴,见到我这个异乡人经过,他们友善招手微笑⋯⋯
当然,德国人习惯在家吃晚饭,也有经济因素。作为游客,我一向认为德国是欧洲发达国家里消费水平最低的,一家三口在外用餐,一般只需两个主菜(因为分量大,三个人吃两个有时都嫌太饱),外加沙拉和饮料,一般都是三十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也就两百多元,非旅游城市的话,二十欧元都可以拿下,折合人民币一百五六十元而已。如果是不太讲究的德国人,吃一份仅有主菜的简单晚餐,也就是七八欧元而已。
但对德国人来说,外出吃饭的花费还是远远高于在家吃。毕竟超市和市场所售的食材,价格便宜到连我都恨不得全部搬回中国,惜乎不能。
据说早期的德国家庭,主妇最重视的是午餐,晚餐反倒简单,以冷食为主。但如今职业女性已然普遍,大家中午都得外食,或者带便当,午餐变得简单,晚餐则丰盛起来。而且由于大家都要上班上学,晚餐就成了家人最重要的相聚时光,充满仪式感。
德国人生性严谨,德国主妇自也不免,每周一次超市大购物,都会带一张长长的清单前往。这清单背后,便是主妇脑子里的一周晚餐食谱。
当然,德国人的家庭晚餐相比中国人,还是颇为简单。主食是我们常见的面团子、薯泥、面条和洋葱饼等,主菜多是炖牛肉、炖猪脚之类,当然少不了清爽的沙拉。最关键的倒是用餐前的用心准备,用餐时的聊天沟通。
对德国人而言,为了谈生意而在晚餐时间应酬,其实是相当罕见的事情。有在德国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德国雇主从来不会拉员工去应酬,自己都雷打不动回家吃饭。而且,即使有时时间紧迫,晚餐非常简单,哪怕只有面包片配点腌黄瓜、吞拿鱼罐头之类的,也得有一束鲜花和一支蜡烛摆在餐桌上。
让人又爱又恨的“守时原则”
德国人不但出了名不爱迟到,就连早到了也得等到准时。
有一次,我们从魏玛驾车前往维尔茨堡,途中心血来潮,拿某评分App看了半天,预订了当地一家评价最高的餐厅。
预订时间是六点半,到了维尔茨堡后,随便溜达了一下,大概六点出头,就拿着地图开始找预订的餐厅。
毕竟人生地不熟,找来找去没找到,只好求助于路人。刚巧路边站着一对小情侣,手拉手聊着天,我们便凑过去问他们。他们看看地图,又看看手机,将英文转换为德文,想了几秒钟,一起摆出恍然大悟状,齐刷刷手指背后,告诉我们就是这间。原来,餐厅名字很长,而且字体比较怪,我们没认出来。他们还笑呵呵告诉我们,他们也预订了这家餐厅。
致谢过后,我们便来到餐厅,跟侍应一说,便被带到位子上。此时还不到六点半,不过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早到总比迟到好。可是那对小情侣仍然站在路边,只是时不时看看表。直到六点四十五分,他们才走到门口,跟侍应表示自己预订了座位,然后便被带到我们旁边那张台。
我觉得有趣,便问他们为何要等这么久才进来,得到的答案居然是“我们的预订时间就是六点四十五分,结果来早了,就等到预约时间再进来”。
在德国,我总能感受到德国人的守时。比如预订酒店、餐厅,对方会反复跟你确认抵达时间,在酒店里要个东西,前台说三分钟后送到,保管是不多不少三分钟。
有意思的是,因为守时,德国人对时间的判断也颇准,我在向德国人问路时体会尤深。因为喜欢以脚步丈量城市的缘故,我很少在城市内乘坐交通工具,除非是巴黎那种不得不搭乘地铁的大都市。所以,我问路时除了问怎么走之外,也会问问需时多少。每逢此时,被问路的德国人都会沉吟一下,在心里估算时间,给出的时间往往不是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之类的说法,而是七分钟、十二分钟之类。
据说德国人请客也会将约定时间精确到分钟,而不像我们这样不是整点就是半点。要想不迟到,那就得早出发,可万一来早了咋办?他们就会像餐厅门口那对小情侣一样,在附近等到约定时间到了才进去。
不过,德国人的守时似乎也会受到欧洲整体慢节奏的影响。长居德国的朋友,就曾为德国人的办事效率抓狂不已,比如办理家中的Wi-Fi业务,电信公司的员工守时而来,不过事情没做完,时间已到五点半,他居然守时下班了,告知朋友提前预约几天后的再次上门。看来,在欧洲的整体散漫之下,德国人也不能免俗呢。
序 言 细节在时间的研磨中熠熠生辉—— 001
PART 1
城市公共意识来自悠久的文化积淀
自行车城,警察骑行完成公务 —— 002
绿色花园:燃烧棒、阳光屋、电池住宅楼 —— 004
从“桥屋”到“鸟屋”:宜居城市各有个性 —— 010
雷根斯堡:大隐隐于市的城中小岛 —— 013
老城都是清一色的旧式建筑 —— 016
刷自己的房子也不能打乱调色板 —— 020
很多城市以老电车为名片 —— 023
德累斯顿古城:世上最大最难的“建筑拼图”—— 029
在科隆,城市建筑不得高过教堂 —— 032
被书店拥抱再拥抱的城市 —— 036
公共图书馆方兴未艾 —— 041
市民沉浸在书里,就像扑在满是啤酒香肠的酒窖里 —— 045
大城小镇,随处可见的“May I help you ?”—— 051
没有什么能阻挡德国人回家吃晚饭 —— 053
让人又爱又恨的“守时原则”—— 055
节俭不丢份:去边境理个发 —— 057
高档私家车变成“自制皮卡”,实用最重要 —— 058
体贴入微的女性专用停车位 —— 060
德国人讲规矩,“车让人”有前提 —— 061
自驾天堂靠的是健全的法规制度 —— 063
为安全起见,汽车严禁使用防爆膜 —— 065
地铁不检票,但没有人逃票 —— 067
集合大数据和车联网概念的停车系统 —— 068
立体停车场:巧用城市空间 —— 071
所有的停车场,残障人停车最方便 —— 072
时钟拨盘:可免两小时停车费 —— 077
针对大学生的交通优惠暖心计划 —— 079
P A R T 2
全社会对工业的敬畏,成就了“德国制造”
奔驰汽车,不只是名牌,更是一种精神 —— 082
为什么保时捷依然延续手工作坊形态 —— 092
家族式企业:不忙着贷款,不资本运作 —— 095
工业升级引发现代厨房革命 —— 098
厨电设计:简约重于华丽 —— 103
德国刀具工序有 40 多道 —— 106
不为浮躁所动,慢工出细活 —— 108
一只旅行箱却有 200 个零件 —— 113
质检的精致主义:对泰迪熊“施酷刑”—— 116
手工精制:德国制造的灵魂 —— 124
痴迷才有精制和美感 —— 126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 —— 132
金属活字印刷:欧洲文明的发轫 —— 137
“德国制造”的文具小把戏 —— 142
小香肠也是按标准流程生产 —— 145
黑森林蛋糕:原料严格挑选 —— 148
PART 3
小政府,大社会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152
用押金管控塑料瓶、易拉罐回收 —— 157
德国人盖房子,政府先要“三通一平”—— 159
在弗莱堡老城区,步行 2 分钟就能坐上车 —— 166
完善而成熟的雪灾预警和应对体系 —— 168
德国式“各扫门前雪”—— 173
薪火相传:“储蓄时间”义工项目 —— 175
养小不养老,老了有贴补 —— 177
养老院毗邻幼儿园,老人更开心,小孩更懂事 —— 180
特别补贴政策,让换车变得容易 —— 182
与食品价格低相关的是税收及补贴 —— 184
拨打全国统一急诊医生电话,随时联系到值班医生 —— 188
公交车用泄压方式,方便残障人通行 —— 189
没有流浪狗的国家 —— 192
养狗户:主人需要资格审查,狗狗还要“毕业证”—— 194
P A R T 4
把细节当成生活,把生活过成细节
商业暗号藏在鹅卵石路上 —— 200
橱窗之美,德国之简 —— 201
周日是家庭日,商店我们不约 —— 203
穿着透出骨子里的简约 —— 205
啤酒屋迎客各显神通 —— 208
转角遇到爱:物美价廉的 Aldi —— 212
DM :设计感赢得顾客的心 —— 219
DENNS :“有机”的细分市场策略 —— 221
Ernsting’s Family :母婴一站式购物 —— 222
Rossmann :坐着收银界的代表 —— 223
标准化供货流程中也会出现在地蔬菜 —— 224
整洁的市场跟文明指标正相关 —— 225
车流组成的集市,视觉效果超一流 —— 228
胡桃夹子竟然最便宜 —— 232
跳蚤市场与文艺从来没有互斥性 —— 233
跟柏林一样有活力的跳蚤市场 —— 237
拖拉机开进跳蚤市场 —— 239
蓝天草地,生活情趣 —— 242
酒店神器:24 小时自助入住机 —— 243
诚信下的自由意志 —— 245
“宰人”的旅游区,不存在 ! —— 248
2000 多个隐形世界级品牌 —— 250
驻店药师可以是家庭医生 —— 252
PART 5
高速路设计上的科技和人性
公路可以满足波音 747 客机起降 —— 256
哪里有人烟,路网就铺到哪里 —— 258
AI 设定般的车速与“拉链”规则 —— 260
“路权”概念约束交通强过红绿灯 —— 264
车、道、人都达标,62% 的高速路段不限速 —— 266
高速路上不见广告牌 —— 268
平均每 14.7 公里就有一个休息区 —— 270
看不见的收费站 —— 273
服务区厕所收费小票有他用 —— 276
厢式货车 + 锁:高速上的双重保险 —— 279
低油价诱使荷兰人跨境加油 —— 282
P A R T 6
大学教育:古老而开放,均衡而完善
注重公义包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 —— 286
综合排名可以不高,专业排名必须超强 —— 288
教学为重、科研其次,重社会责任、轻选拔 —— 290
学术严格使毕业难度升级 —— 291
政要、院士、诺奖获得者大学养成 —— 293
海德堡大学:自由主义与学生监狱 —— 297
弗莱堡大学:真理必叫你们获得自由 —— 300
没有围墙束缚大学 ——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