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病是人生的孤独初体验
如何定义孤单、寂寞,和孤寂?
宜家家居如何引领独居时代
宠物情结背后的孤独经济学
古人眼中的孤独,尽是诗情画意
从一个人逛街,到一个人搬家,你孤独潜力值究竟有多大?
……
孤独不单单是一场个人狂欢,
更是一场五味杂陈的独角戏。
主角光环之下,好戏开幕,
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次出生,是离开母亲的子宫;
第二次出生,是青春叛逆期,离开家长的思想子宫;
第三次,不管年龄几何,人生旅行独自上路,我们终将学会自由进出孤独。
作者王浩一以数十年对哲学、心理、文史、风土的研究积累,从个人际遇与日常生活出发,同时结合社会热门现象,勾勒出人类“孤独”的心灵谱系和心理情境。
书中既有对个人不同时期幽微心绪的敏锐体察,又能调整焦距放眼古今及世界各地,微小与宏观之镜有机切换,呈现了对孤独的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通过探讨“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一人生终极命题,阐明如何欣赏孤独,与孤独共处。
依附在摸索中的青春孤独
我常思考古人年轻时会孤独吗?如果会,孤独的滋味如何?
这几天正在备课中,我准备到高中校园谈谈“那些英雄的十七岁”,企图以历史人物“十七岁时,他们在做什么?”为由,在学生人格养成关键的准成熟年纪,漫谈青春这档子事。我想以故事的形态,说说英雄们在这段生命岁月里,思想是如何萌发的,希望引发泛十七岁年轻人的自我内观。在课本里,大家熟知的那些英雄们,历史老师鲜少谈及他们的青春——是意气风发,还是像一般人那样浑浑噩噩?是惨淡愁苦,还是已经锐气万千?
那些正值青春的英雄,他们会孤独吗?
暑假期间,与几位高中辅导老师闲话。因为还在构思这本书的大纲架构,于是,我尝试问道:“现在的高中生会孤独吗?”没有得到正面的具体答案,却说,要想定义年轻人的孤独,不容易啊!
大家聊得开心,当然都是围绕在校园里一些外人难以窥探的“少女八卦”话题,一些惊奇讶然,一些难以想象。我问:“你们女校的女生们会为同一个男生争风吃醋吗?”“不多,倒是常常为了另一个女生而衍生感情争执!”另一位老师向瞪大眼睛的我说明:像是田径队长谁谁谁,高帅甜美,气质佳,家教又好,这时仰慕者完全不遮掩对她的倾心,宛若粉丝看明星的模样。老师向我示范:轻握双拳,拳心相对在鼻下双唇前,瞳孔微微涣散……嗯,这个样子,我常在少女漫画里看到,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爱心图案,不断从眼睛里飘出……
我以为,“这是美,不是爱”的阶段。
一位老师,指着坐在我身旁的语文女老师说:“她啊,才是全校女生迷恋又倾心的榜样,而且粉丝人数颇多呢!”高挑漂亮,一头飘逸的长发,关关雎鸠,窈窕淑女。我问她:“你怎么面对这些可爱的女生们?她们对你私下议论,甚至因为你发生语言争执时,你会怎么办?”
可是,这些状况称不上我知道的年轻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高中女生已经开始逐渐疏离家人、挖掘感受了。她们比男生更早成熟,那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我需求——无法描述,却又自然萌发的深沉呼喊。一个人会出生两次,第一次是离开母亲的子宫,第二次是离开父母的“思想子宫”,你可以把它当作是“青春反叛期”,这个时期他们正在建立新的价值,建构一个懵懂的世界和自我。
这个过渡时期,就是从童年走向独立人格的渐变,是慢慢地转型。
年轻的“中二病”是一种成长过程,那是孤独人生的初体验
有时候,有人会以“中二病”——青春的过渡期——的一些征兆来说明这个阶段的迷失。“中二病”从字面上解读的话,仿佛是个只有中学二年级才有机会感染的过渡性疾病。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为了想要表现而经常做出自以为是的举动,以急于表现自我来获得别人的认同,甚至有想要他人刮目相看的心态,并陶醉在自己的幻想当中。
来看看中二病的“症状检核表”,那是从更早的同辈认同阶段之后,想要比同龄的同伴表现得更不一样,而且在思想、才气上更高人一等。他们刻意不盲从流行,选择小众路线,以显得自己不庸俗,甚至有时会有“反社会”言论。他们深觉只有这样,自己才是与其他凡夫俗子不同的人。
于是,有人开始赞美莫名滋味的黑咖啡,有人说要作词作曲,有人读了两篇社论开始大谈社会是龌龊的,有人对母亲吼叫“请尊重我的隐私权”,有人开始伤感太阳底下没有真正“懂自己”的人……其实,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举止。只是,当他们在网络发表幼稚言论、刷存在感之际,甚至捏造事情自我吹嘘、认同带有不良风气的表现,觉得那才帅、才潮。可是,他们又大都生性胆小。
“中二病”随着年纪的增长,等到高中时病征就少了,对世界的嘶吼也少了,顶多剩下一些潜藏在心里的东西。那些莫名“向往大人的举止,又鄙弃大人世界”的矛盾言行渐渐退潮。但是,面对自己陌生的生理变化,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问题,一些说不清楚的情愫往往盘踞心头。这些心情,仍是属于青春反叛期的一部分。有些人的体型、外观已经是大人了,内心却还住着“不适应大人世界的小孩”。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容貌没有信心,渴望一定强度的友情或是虚无的爱情,与父母相处也开始有挫折感。
他们处在“根与翅膀”之间,拔河;处在舒适与流浪之间,两难。
他们既希望展现自己的不同与不凡,又矛盾地在同龄人中寻找认同。如果有些平日处得很好的人际关系变得疏离,往往视之为挫败,可能会滋生背叛、嫉妒、憎恨、自怜等等以前陌生的情绪。当被人际关系困扰太久,内心的孤寂感除了变得沉重,郁闷也会袭来,一首可以在身体里引发共鸣的歌曲可以整天盘旋在脑海。没有自信的肢体动作,透露他已经陷入空虚困境,那是因为失落感的高度膨胀。有些人则会在热闹欢聚的时光,偶尔萌发一种空虚寂寞的感觉,淡淡幽幽,或是排山倒海而来。“黑暗汪洋中的孤单”是共同的感受……这是青春的孤独!是他们人生的孤独初体验。
他们不懂得求助,自己开始摸索这种空虚感,像黑洞般吞噬过去所熟悉的知觉。如果会向父母师长求助,那些信号也显得细微;他们会增加和朋友同学相处的时间,减少独处,即使浪费时间也无所谓;他们不喜欢家族的聚会,却慌乱地一个人自处,无法平静。这些过程的内心转折,如果有人向他们解释原因,青春的莫名孤独很快也就跨过了。可是,他们常常面对的,是已经忘了初衷的过来人,这些人会画错重点地说教,或是仅仅表示这是太无聊才会有的感觉。
鲜有人会告诉他们,这不是寂寞,这是孤独;孤独,是完美人生非常重要的朋友,那是青春美妙的礼物。更进一步,轻松但是慎重地说:我们要认识孤独,要开始学习“独处的能力”。
推荐序 人,就是一条河 / 01
自 序 当缅栀花盛开的时候 / 03
依附在摸索中的青春孤独 / 11
独酌的女子 / 29
在台南车站买张到青岛的票 / 47
现在一个人 / 69
初老的潜孤独 / 89
一个人的旅行 / 105
退休后,用诗心管理时间 / 127
君子乐独 / 151
孤独美与寂静心 / 173
孤独经济 / 191
年过六十,“耳顺之年”的浩一完成了《孤独管理》这本书。它对于我们患有失智症(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来说,充满了理解和温度;对于浩一来说,可以说是他幽微却强大的“自觉”。他在挖掘自己、理解别人、通透历史之后,将此书献给每一位害怕孤独的人。而这本书,可算作是最有鼓舞力量的心灵备忘录了。
——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 王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