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语料丰富,图文并茂,从戏曲文化的特点去挖掘戏谚的行业范畴价值,对戏谚的通用意义、抽象概括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阐释较为深刻。
2.戏曲熟语是语言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宝库中的珍贵一页。
中国戏曲在上千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同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戏曲行业的熟语——戏谚。戏谚是历代戏曲艺人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经过提炼、筛选形成的对戏曲文化的诗意表达,言简意赅地反映了戏曲的形制、艺术特点以及行业规律、规范和行为标准,总结了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和美学追求。
本书以戏谚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采用语义、语用、形式、功能、认知、文化等多角度论证的方法,考察戏谚产生的路径、类别和原因,探讨戏谚与戏曲文化的关系,同时对相关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阐释,挖掘具有通用表义作用戏谚的认知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审美价值。
戏谚记录和反映了悠久的戏曲文化,肩负着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具有其历史价值,同时,“开场白”“走过场”“唱双簧”“救场如救火”“当面锣对面鼓”等一大批戏谚具有了普泛化的意义,为百姓喜闻乐见。
戏曲行业的熟语是语言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这种语言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并不断发扬。
第一章 戏理篇
一、戏曲演绎谚 / 3
(一)真假虚拟谚 / 3
(二)时空写意谚 / 10
(三)多少辩证谚 / 13
(四)寓理于情谚 / 16
二、娱乐审美谚 / 18
(一)娱乐娱人谚 / 19
(二)怡情审美谚 / 24
第二章 功能篇
一、劝讽教化谚 / 31
(一)劝讽谚 / 32
(二)教化谚 / 39
二、褒善贬恶谚 / 43
(一)褒善谚 / 45
(二)贬恶谚 / 53
第三章 戏场篇
一、戏台谚 / 61
(一)戏台形制谚 / 62
(二)戏台乾坤谚 / 71
二、观戏谚 / 76
(一)观戏民俗谚 / 77
(二)观演关系谚 / 88
第四章 角色篇
一、角色分工谚 / 97
(一)角色名称谚 / 98
(二)角色作用谚 / 103
二、角色合作谚 / 107
(一)主次关系谚 / 108
(二)相互配合谚 / 110
第五章 表演篇
一、四功谚 / 116
(一)唱功谚 / 117
(二)念功谚 / 123
(三)做功谚 / 126
(四)打功谚 / 130
二、五法谚 / 132
(一)手法谚 / 133
(二)眼法谚 / 135
(三)身法谚 / 136
(四)法则谚 / 138
(五)步法谚 / 141
第六章 音乐伴奏篇
一、乐器名称谚 / 144
(一)锣鼓谚 / 146
(二)其他乐器谚 / 150
二、节拍伴奏谚 / 154
(一)节拍谚 / 155
(二)伴奏谚 / 158
第七章 舞美篇
一、行头谚 / 166
(一)戏衣谚 / 167
(二)盔头、戏靴谚 / 171
二、化装谚 / 174
(一)装扮谚 / 175
(二)脸谱谚 / 177
三、布景道具谚 / 184
(一)布景谚 / 184
(二)道具谚 / 187
第八章 学艺篇
一、收徒授艺谚 / 194
(一)尊师学艺谚 / 194
(二)收徒训诫谚 / 200
(三)授业传艺谚 / 203
二、勤学善学谚 / 213
(一)勤学苦练谚 / 214
(二)虚心恒心谚 / 222
(三)善学善作谚 / 226
三、艺德台规谚 / 230
(一)立身修养谚 / 231
(二)台风台规谚 / 236
第九章 声腔剧种剧目流派篇
一、声腔剧种剧目谚 / 243
(一)声腔剧种谚 / 243
(二)剧目谚 / 253
(三)剧本戏文谚 / 265
(四)剧作家谚 / 270
二、流派风格谚 / 273
(一)京剧流派谚 / 275
(二)豫剧流派谚 / 283
(三)秦腔流派谚 / 288
(四)其他剧种流派谚 / 294
第十章 普泛喻理篇
一、戏场喻理 / 304
(一)戏台喻理 / 305
(二)看戏喻理 / 309
二、角色行当喻理 / 313
(一)主角、配角喻理 / 314
(二)行当喻理 / 315
(三)扮相脸谱喻理 / 318
三、表演喻理 / 320
(一)演出活动喻理 / 321
(二)表演形式喻理 / 329
四、剧本剧目剧种喻理 / 335
(一)剧本喻理 / 336
(二)剧目喻理 / 337
(三)剧种喻理 / 346
五、剧情人物喻理 / 349
(一)剧情戏文喻理 / 350
(二)戏曲人物喻理 / 354
六、唱腔伴奏喻理 / 359
(一)腔调字句喻理 / 359
(二)锣鼓伴奏喻理 / 364
七、梨园喻理 / 372
(一)梨园班社喻理 / 372
(二)梨园物品喻理 / 376
(三)梨园习俗喻理 / 377
参考文献 /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