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喧嚣世界里持守匠心:仇英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612097
  • 作      者:
    林家治,卢寿荣著
  • 出 版 社 :
    贵州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林家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吴门画派艺术研究院创始人、苏州 市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从事中国美术史、吴门画派研究四十余载。先后出版吴派 研究、艺术鉴赏、人物传记、词文精粹等专业著作二十多部。著作《民国商业美术史》 为第三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 的“2008 年度中国最佳艺术出版物”之一,《林家治吴门画派研究论文选集》《仇英评传》均获得“金圣叹文艺评论奖”。另有十余种著作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的图书馆收藏。

 

卢寿荣 

笔名卢小雅,闽籍客家人,复旦大学文学博 士。著有《镜中流年》,另著译出版《中国新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传》《名刹》《八仙》等十余种书籍。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讲究书画一体的中国画坛中,仇英显得有些另类:他匠人出身,一生专注于画,纯粹因画画本身闻名。

在以文人画为主流的时代,以“工笔人物”得名的仇英的处境其实有些尴尬;在重视画家“画外功夫”的文人画坛中,他可谓异数,因此少不了遭遇冷眼。但仇英毅力非凡,他凭着勤奋与意志确立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将精细工笔与青绿山水相结合,诠释了中国画的秀丽与意境;他师古、仿古,却独具浪漫情怀。正如书中所言,他留如椽画笔,竖立人间千古,吞吐四方风云。最终,漆匠出身的仇英,得与儒生才子们(沈周、唐寅、文徵明)共同跻身于“明四家”的行列。

本书是“艺术的故事”丛书的一种,作者细致勾画了仇英的一生,四十多幅配图与其生命历程相对照,令仇英形象更加立体。作者将人物与历史背景相融,将仇英成长、创作风格的演变与他所处的环境相结合,在写人物的同时也是写社会生活,极为难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初出茅庐

在苏州阊门内下塘街 17 号,人们可以看到一棵老银杏树, 枝叶还很茂盛,许多小孩没事的时候会在树下玩耍。此地原来 是一座道观,占地数亩,道观正面有石牌楼一座,上书“道冠 之才”四字,边角上则有“道夫甲辰杏月重修”的注解,这大 概是道观最后一次重修的时间。银杏树已经有两三层楼那么高 了,据说在苏州市区,这是第二古老的银杏树。但是大部分人 都不知道,这可能是仇英当年栽下的树种,这座道观原来应是 仇英的居所,当年他长期寓居富家,据推测就把自己的宅子捐 出来做了道观。四百多年过去了,历史的风声微微掠过银杏树 梢,只留下一片苍茫。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约明弘治十一年 (1498)出生在苏州太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里,父亲是个漆 匠。明代的发展此时已到中期,按照通常的说法,苏州一带出 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当时城镇中手工作坊林立,很多家 庭都投身于此度日。仇英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一家人常常是饿着肚皮度日。因此,仇英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便出来跟着 父亲做漆工,帮忙营生。现在提起漆匠,有人可能会带有些鄙 夷的意思,但对于仇英来说,那就是现实的生活,他没有选择 的余地。当漆工要学会识色、调色和图案设计,这对仇英日后 的学画也是有帮助的。高明的漆匠,往往也会画一些比较精细 的漆画,颇受人欢迎。当时吴中一带,吴门画派已经兴起,以 沈周、文徵明、唐寅(唐伯虎)、周臣等最为有名。仇英虽然 地处偏僻的太仓,无缘和这些人物认识,却在内心暗中发誓 : 有朝一日,一定要亲自跟这些名重一时的人物把臂而交。做漆 匠经常要跟商贾画店打交道,因此仇英也很容易看到各种好画, 每有机会,他总是会默默地瞻仰一番,久久不忍离去。贫穷的 仇英是没法买得起这些贵得离谱的画卷的,他只是轻轻地来, 悄悄地去,忍受着老板们的白眼和富人们的讥嘲。 

仇英小时候的性格就比较倔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时 在乡间流行一种叫“二踢脚”的游戏,即单腿直立,将另一只 脚横放在支撑腿的膝盖上,然后孩子们互相撞击为乐。这是对 大块头有利的活动,谁的个子较小,通常就会被撞得人仰马翻。 但瘦弱的仇英在这种游戏中总是能坚持到最后,他其实也没有 什么特别的技巧,就是比较能忍。当大块头向他撞过来的时候, 他要么迅速躲闪,跳到一边,要么就咬紧牙关,不管被撞得多 么摇晃,支撑腿始终抓牢地面不放松。这样时间久了,大块头 往往反而忍受不住腿脚的酸麻,长叹一声认输。仇英在游戏中有着坚忍的精神,在生活中更是如此。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 兴趣,立下要出人头地的志向。因此,他几乎将所有做工之余 的时间都腾了出来,在家里用简单的颜料自描自摹。虽然无人 喝彩,但是仇英非常快乐,每当画出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的画, 就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笑。另一方面,他卖力干活,省吃俭用, 想积攒一笔钱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中去汲取养料。他知道太仓不 是一个能发挥自己光和热的地方,他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 人士的指点和称赞。在仇英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做出了一生中 最重要的决定 —— 离开太仓,告别老病的父母,孤身一人来到 繁华的苏州城。世界向他展示出花枝招展的一面,他知道自己 从此将跻身其中,并且与众不同。 

当时的苏州是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经济上讲, 苏州已摆脱明代前期那种萧条的景观,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商业 气氛。苏州的丝织、刺绣、制扇、玉刻、木雕、髹漆、颜料制作、 书画、装裱等手工业都十分兴旺发达。士大夫阶层及富商豪绅 营造园林成风,使苏州园林的建造与发展处于高潮时期。此外, 大批文人学士也聚集于苏州,形成知名的吴中文坛。苏州书画 业发展迅速,俨然成为全国的中心之一,因此仇英来到苏州, 可谓恰逢其时。他最初选择的落脚点,是在桃花坞。这一带是 手工业作坊的云集之地,画匠、漆工比比皆是。初到苏州的仇 英毫无名气,只能先靠自己擅长的漆工为生。此外,一些著名 画家也都居住在桃花坞附近,如唐寅的住馆“桃花坞别墅”自 不待言,文徵明的居所文衙弄和祝枝山住的三茅观巷也位于此 地,可谓俊才云蒸、彪炳一时。大才子唐寅就曾留诗吟咏这一 带的盛况 :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这里是画工、漆匠大显身手之地,仇英选择在此地安居, 既是谋生的需求,也是进一步开阔眼界、提高画艺、接触文艺 圈的需要。对于仇英来说,他虽然对于漆匠的营生兢兢业业, 但这并非其终极目的,他的目标在于心爱的绘画艺术。当时, 仇英在一家手工作坊干活,工头对于工匠的盘剥相当厉害,每 天都要干十二三小时的活,整天累死累活不说,剩下仅有的空 闲时间也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他矢志学画的举动,更是动 辄受到非难,老板有时候甚至是声嘶力竭地朝他吼叫,威胁他 如果再不专心做漆匠,就立刻滚出苏州城。仇英强忍住眼中的 泪水,只好将学画的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他才敢偷偷地作画,而且一画就是一个通宵。待到晨鸡高啼, 他用冷水冲冲脸,便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有时候,作坊 主派他到外面干活,他便趁机到繁华的庙宇、歌楼等地找一块 地方作画。在喧闹的人群中,他既能锻炼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 又不容易被注意,因为在苏州,像他这样的普通工匠甚至画人 实在是太多了。他就这样全身心投入于自己的创作中,有时烈 日炎炎,阳光在他的额上画出了道道汗痕,他竟浑然未觉。也许是天意吧,某一天,正当他一如既往地投入在自己的艺术海 洋中时,文徵明发现了他。 

当时文徵明正想前往唐伯虎家邀他出来下棋,途经闹市, 看见一位年轻人在庙宇的一角伏地作画,他那全神贯注的表 情,让文徵明很感兴趣,便轻抬脚步,来到身后,静静观赏。 当时仇英的画技并不高超,但在他稚拙的笔触中,却有一股纯 朴的气韵在流动,这正是文徵明所欣赏的。他把仇英叫起来, 细细交谈,当听闻他艰苦的出身时,更不由得对仇英高看一 眼。从此以后,由于他的极力提携,仇英很快便在苏州画坛中 崭露头角。文徵明大约比仇英大三十岁,可算得上是仇英的长 辈了。作为地位尊贵、学养深厚、画技高超的大画家,文徵明 对仇英的提携并非偶然。仇英的绘画天赋和好学上进是其中最 主要的原因,而其人品也是文徵明所乐于称道的。正德十二年(1517),文徵明第一次邀请仇英绘制《湘夫人图》,当时的仇 英无论是在绘画技巧还是在心理准备上都还远未达到成熟画家 的境界,所以即使他全力以赴,接连画了两次,都不能令文徵 明满意。最后文徵明只好抛开仇英,自己画了一幅《二湘图》。 关于此事,王穉登曾有点评云 :“少尝侍文太史,谈及此图。 云使仇实父设色,两易巨,皆不满意。乃自设之以赠王履吉先 生。今更三十年始获睹此真迹,诚然笔力扛鼎,非仇英辈所得 梦见也。”其中也可见青年仇英与前辈画家的差距。按理说仇 英初次登场,即遭贬抑,应该会心理沉重,但可喜的是,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委屈,而是认真检讨自 身,觉得辜负了文徵明对他的期望,从 此更加发奋研究绘画。这让文徵明深受 震动,也十分欣赏。仇英只身一人来到 苏州,在生活上不屈不挠,凭借漆匠的 手艺寄身于市井,在这种生活境遇中他 始终不忘绘画之志。仇英学习绘画,有 其先天不足,受限于家境,他几乎没有 受过任何文化方面的教育,绘画上也没 有专门的老师指导,通往成功之路更是 困难重重。有鉴于此,文徵明决定向他 推荐一位老师,促使他更快地成才,这 位老师,就是当时著名的画师周臣。 

关于文徵明和仇英合作绘画的记载, 在各种史料中可以发现一些。如正德十五年(1520),仇英和文徵明合作了 

《摹李公麟莲社图》。莲社本为东晋高僧 慧远于庐山所创设,当时号称有十八贤 士。在这幅画上,有文徵明的题款 :“庚 辰秋日衡山文徵明十洲仇英同摹李伯时 莲社图。”另外还有清乾隆皇帝的题跋, 说明人物为仇英所作,山水则是文徵明画的。这张画还有两个副本,一藏南京博物院,一为纽约王纪 千先生所藏。王纪千先生手头的那一张是仇英自己画的,有款 “仇英实父制”。另嘉靖十年(1531),文徵明与仇英则合作了 《孝经图》,此画现已遗失,但有记载说画卷为绢本设色,仇英 作画,文徵明以楷书作《孝经》,仇英模仿北宋画家李如璋笔 意。除了跟文徵明合作外,仇英跟文徵明的儿子、学生辈也经 常合作。我们可以推想,这跟文徵明的大力推荐定然有关。如 

文徵明的学生王宠于嘉靖五年(1526)跟仇英合作过《二湘图》 册,扇面画《竹林高士图》也是仇英和王宠书画合璧的成果。 王宠对仇英的评价很高,在仇英《苏惠回文凯旋诗》的题文中, 他说道 : 

仇实父工于绘事,笔不妄下。树石师刘松年, 人物师吴道子,宫室师郭忠恕,山水师李思训。其 于唐宋名家无不摹仿。其妙以一人而兼众长 ...... 至 于境界廖廓,铺张壮丽,人物纤妍,种种具备,岂 非宇宙间希觏哉 ! 

又如文徵明的儿子文嘉,跟仇英也多有交往。如明嘉靖癸 卯(1543)除夕日,文嘉、王榖祥和陆治访问仇英在苏州的家。 仇英和陆治联手打造了《寒林钟馗图》。后来文徵明又在画上 用行书补上了周密写的《钟馗诗》。三十年以后,文嘉再看到这幅画时,无限往事涌上心头,不禁兴 起,拿笔就在上面写了个题跋 : 

癸卯岁除日,余同王禄之 (王榖祥)、陆叔平过仇君实父 处。实父以所写钟馗见示,禄 之赞之不释,随以赠之。叔平 时亦乘兴,遂为补景。持示先君,观之沾沾喜,因题其上。 夫不满三十刻而三美具备,亦 一时奇观。今黄淳之得此,可 谓得所归矣。追忆曩时不胜今 昔之感,漫题以识慨。 

辽宁省博物馆藏仇英《赤壁图》卷, 也同样说明仇英与文氏父子周围的文人 之间的亲密关系。《赤壁图》卷有彭年、 文彭(徵明另一子)、文嘉和周天球合书 苏轼前后《赤壁赋》,并以此形式表达他 们对仇英高超的绘画艺术的敬仰。 

至于文徵明父子对仇英作品的题跋, 那更是非常之多。如嘉靖十一年(1532) 四月,文徵明跋仇英《夜宴图》。嘉靖十三年(1534),文徵明 书《宫蚕诗》于仇英《宫蚕图》卷。嘉靖十八年(1539),文 徵明为仇英《春江图》题跋,其中言道:“嘉靖己亥六月十三日, 偶避暑于竹林精舍,石峰毛君出仇实父所画《春江图》,精妙 入神,索余题之。遂录二作于后,仓卒应命,殊觉芜赘可笑。” 嘉靖十九年(1540),文徵明题仇英《双骏图》,录米芾《天 马赋》。嘉靖二十年(1541),文徵明为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 题跋。嘉靖二十一年(1542),文徵明跋仇英画《虢国夫人夜 游图》,同年文嘉为仇英摹《倪瓒肖像图》题跋。同年,文徵 明为仇英所作《赵孟 写经换茶图》卷书《波罗蜜多心经》, 次年文彭题识,再次年文嘉题识。嘉靖二十五年(1546),文 徵明题仇英《孝经图》卷,其中称道 :“此卷乃实甫所摹王子 正笔也。人物清丽,树石秀雅,台榭森严。画中三绝兼得之矣。 国光兄宝而藏之,出而示予者三。予遂心会其意为录《孝经》 一过。徒知承命之恭,忘续貂之诮何。时嘉靖丙午二月改定。” 这是文徵明第二次题仇英《孝经图》,第一次是在 1531 年,那 幅图已遗失。嘉靖二十八年(1548),文徵明录李东阳《跋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记》于仇英摹本 ;同年,文徵明又题仇英所 摹赵伯驹《丹台春晓图》。嘉靖三十一年(1552),文徵明再 跋仇英《职贡图》,云 :“近见武克温所作《诸夷职贡》,乃是 白画,而此卷为仇实父所作。盖本于克温而设色者也。观其奇 形异状,深得胡瑰、李赞华之妙。”这幅《职贡图》有可能是仇英的最后一幅画,因为文徵明的学生彭年在此图上也有题跋, 其中言道:“右《职贡图》,十洲仇君实父画。实父名英,吴人也。 少师东村周君臣,尽得其法,尤善临摹。东村既殁,独步江南 者二十年,而今不可复得矣。”既言“不可复得”,可以推定仇 英死于本年。由此我们也可看出,文徵明跟仇英的交往,自从 相识之后,就一以贯之,直至仇英生命的尽头。仇英不仅与文 徵明相熟,跟他的两个儿子文彭、文嘉及文徵明的一众学生如 彭年、陈淳、陆师道、张凤翼等也有交往。故而仇英在绘画风 格上,也就不可能不受到文徵明一派画风的影响,特别是文徵 明的“细文”笔法,使仇英孕育了自有其风格的青绿山水。我 们可以从不少仇英的早期作品中,看到他吸收了文徵明的画面 构图平稳、笔法简约柔婉、敷色清淡等艺术手法的印迹。仇英 因为师承周臣,一向被视为南宋院体一派,但和文徵明等人的 关系,又使其作品染上了明显的文人画的笔墨情趣。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初出茅庐

在仇英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 定 —— 离开太仓,告别老病的父母,孤身一人来到繁华的 苏州城。世界向他展示出花枝招展的一面,他知道自己从 此将跻身其中,并且与众不同。

 

第二章  锋芒毕露 

对于矢志学画的仇英来说,前一条道路是他乐于选择的, 但是人生之途漫漫,谁又能保证他就一定能得偿所愿?在 当时那种情况下,要想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又谈何容易! 


第三章  跃上巅峰 

在经历了重重险阻后,此时的仇英已巍然有大家的风范, 无论从绘画的技法还是创作的心态,都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他就像秋天成熟的果实挂在树梢,只待那些识货的收藏家 去摘取。 


第四章  推陈出新 

仇英的师古仿古,即使在他的画技与声誉有了相当的提高 后,依然毫不放松。他仍然时时不忘对古画的学习与临摹, 可以这样说,仇英绘画的一辈子,也是他仿古临摹的一 辈子。 


第五章  大家风范 

在中国的画史上,仇英生如浮萍,死如迷雾,来去无踪, 只留如椽画笔,竖立人间千古,吞吐四方风云。乃至于 千百年后,我们仍无法明了,仇英的青春年少,仇英的爱 恨情愁。

 

附:仇英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