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院士、专家、名师共同带来系统的专业知识、前沿的科学理念、广博的人文地理解读及全面的中国地理学科知识点,解释科学认知世界的意义,带孩子完整、立体地认知中国地理。
2、海量自然风光图片、精致手绘和原创地图,全景呈现自然、人文景观,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奠定孩子的世界观及审美基础。
3、每个分册均从地理概况、行走路线、相关知识点的角度,介绍每一个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人文历史等,将科学知识与趣味故事相结合,让孩子在阅读中体验“日行万里”的快乐,鲜活地理解真实的中国。
4、独特的VR展示,立体呈现,全方位的浸入式体验。
这是一套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中国地理通识读本。
它将为孩子提供一套地理思维方法,帮助孩子用地理思维来丈量和观察脚下的土地,探索祖国大好河山,认识、感受多彩中国,发现中国之美。
这套书由院士、专家、名师共同带来系统的专业知识、前沿的科学理念、广博的人文地理解读及全面的中国地理学科知识点。讲解中国自然地理知识、讨论人文地理话题、了解前沿地理科研方向、解释科学认知世界的意义,带孩子完整、立体地认知中国地理。
全套书按照自然地貌、季风、干湿等把中国划分为8个自然地理单元,包括《青藏·地球第三极》、《西北·文明交汇处》、《西南·多彩民族绘》、《华中·千载富饶乡》、《东南·岭南山海间》、《东北·冰火黑土地》、《华北·华夏中原起》、和《海疆·广袤蔚蓝色》。
全套书将分别在知觉、视觉、功能三个方面,讲述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知识,引领孩子走遍中国。
《东北·冰火黑土地》是《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系列的其中一个分册,本册主要介绍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
这里纬度高,三面受寒流的夹击,冬季寒冷漫长、泼水成冰,是中国非常寒冷的区域。这里分布着密集的火山地貌,随处可见火山遗迹。这里还有富饶的黑土和广阔的田野,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片土地是如何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
黄土高原是本天书 华夏文明在此起步
先来看看黄土高原。
高原,顾名思义,特点之一就是地势高。在我国,有着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在内的四大高原。单看名字,“黄土高原”恐怕就会唱一句“我们不一样”——“青藏”“内蒙古”“云贵”说的都是位置,只有“黄土”说的是特点。
由厚厚的黄土构成,正是黄土高原独一无二的特点。黄土高原的土究竟有多厚?在很多区域,黄土的厚度有80~120米,最厚的地方达到了439 米——如果把美国纽约著名的帝国大厦埋进黄土高原最厚的黄土层,那么地面上只会露出一截不到5 米长的天线……
黄土高原的土是黄河带来的吗 ?
要给黄河和黄土高原“排排辈儿”,关键一点就是:是黄河带来的黄土冲刷出了黄土高原,还是黄土高原的土把黄河给弄黄了?如果是黄河造就了黄土高原,那么黄河大一辈儿,反之,就是黄土高原大一辈儿。
这个问题曾经也难住了两个外国人:有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学者看到沙尘暴遮天蔽日地在黄土高原上刮过,就提出了“风成说”,说黄土高原是大风刮来的;但是俄国地理学家帕夫林诺夫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的黄土和泥沙流经黄土高原,就提出了“水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是黄河冲出来的。
到底谁说得对呢?最终,还是咱们中国科学院的刘东生院士(1917—2008 年)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用诸多证据给出了正确答案,揭开了黄土高原的“身世之谜”。
中国的地理学家们通过采样发现,面积约64 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的黄土并不是“均匀”的:西北部的黄土颗粒更粗大,黄土层更厚实;而东南部的黄土颗粒更细小,黄土层也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的。
显然,如果黄土高原是黄河冲出来的,那么大颗粒和小颗粒的黄土会混在一起,不该出现这样明显的区别;而且,水流遇到地势高一点的地方速度就会变慢,黄土就会沉淀得更厚。然而考察中却发现,在黄土高原上,黄土覆盖的厚度和地势高低没有明显关系。
反之,如果说黄土高原是风刮来的,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黄土高原的西北侧是沙漠、戈壁广布的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亚洲东北部的高原地区)。冬、春两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强劲冷空气将戈壁、沙漠地区的沙尘吹扬起来,形成沙尘暴,由西北向东南吹到很远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风越大,携带沙尘的能力越强。风刮着刮着,越往东南劲儿就越小,随着风力减弱,风中所挟带的沙尘就会陆续散落下来,先落下的当然是沉一点、大一点的,后落下的是小一点、轻一点的。所以,黄土高原西北部的黄土层更厚实, 黄土颗粒也更粗大,东南部的黄土层薄一些,黄土颗粒也更细小。
从地图来看,黄土高原被吕梁山、秦岭、贺兰山、阴山、太行山等诸多山系所围绕,这些大山仿佛高大的围墙一样,让大风吹来的黄土无法继续南下。于是,黄土就在这里沉积下来。
天长日久,黄土高原这片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沉积区终于形成。那么,风要吹多少年,才能吹出这么大、这么厚实的黄土高原呢?通过同位素等科学方法的测定,人们发现黄土高原下层黄土的沉积历史竟然超过了258 万年!
人们管刘东生院士的理论叫作“新风成说”。从“新风成说”来看,黄土高原的土并不是黄河所带来的,或者说,黄土高原不是黄河的“儿子”。
水流切割黄土蛋糕
黄土高原虽然不是黄河冲刷出来的,但大自然的水流冲刷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确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把黄土高原比作大蛋糕,那么水流就好比那把刀。不过,水流并不是把蛋糕整整齐齐切成块,而是切得千沟万壑,高低不平。
在黄土高原上,有一种“对面唤得应,走路要一天”的神奇现象,说的是水流切割出来的沟谷往往不太宽,站在两边的人可以隔空打招呼、聊天、对歌。但是,如果想走到对面去握握手,就必须下到深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沟底,再爬到对面的高处。
对于地理学家来说,最让他们兴奋的,正是切完以后的蛋糕!从“蛋糕”的剖面上,他们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天书”!
“天书”上写的啥?难道是修仙秘籍?当然不是,这本“天书”写的是地球从古至今环境的变迁。
黄土高原是二三百万年来被风一点点吹出来的,而这几百万年来的气候有着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有些年头干旱、寒冷,有些年头温暖、湿润。在干冷的年份,沙尘暴更嚣张,吹来的黄土更多,沉积得更厚,黄土的颜色也更黄;反之,在温暖、湿润的年份,风吹来的土会少一些,植物长得更茂盛,沉积下来的腐殖质就更多,黄土会发黑;黄土里面的含铁矿物也会因为经受更多雨水淋洗而氧化变红。
地理学家只需要研究黄土的剖面上那像生日蛋糕一样有着颜色、薄厚不同的明显分层,就能了解到几百万年间的气候变化规律了。
此外,你会发现这个“黄土大蛋糕”里还有不同的“果仁”,比如黄土层中含量非常丰富的蜗牛化石。黄土高原上的蜗牛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喜欢干冷气候,一种喜欢湿暖气候,两种蜗牛的化石镶嵌在“蛋糕”的不同层里,从中也可以解读出气候的变化规律。
之所以称为“天书”,第一是内容有关气候变迁,第二是作者为大自然,是“老天爷”。
陕西洛川附近是黄土高原土层最深厚的区域之一,这里的黑木沟保存着最为清楚的黄土剖面,是“天书”的精华页,也是科学家在研究黄土高原时的参考标准。
概说篇
一、“大撞车”和疯长个儿
01 地球之巅曾在海底
02 狂飙突进地蹿个儿
03 今日中国由此造就
【Box·地质】板块“大撞车”,沧海变高原
二、极高山与鬼斧神工的冰雪乐园
01 高处不胜寒的第三极
02 壮美冰川千姿百态
03 或稳重或活泼,冰川各有性格
04 稳重型冰川也是“无字天书”
05 “亚洲水塔”正在干涸
【Basket·地貌】神奇的冰川地貌
三、干燥却不干旱的大型植物
01 神奇的物种分化中心
02 垂直植物园让人目不暇接
03 高山草甸上的顽强生命
【Basket·植物】绿绒蒿:喜马拉雅的“女神之花”
四、神奇动物在这里
01 高原精灵藏羚
02 爱顶车的野牦牛和爱赛车的藏野驴
03 网红萌物组合与被误解的高原鼠兔
04 冰河世纪,它们从“耐寒训练营”毕业
【Box·动物】雪豹:高山之巅的“隐秘王者”
行走篇 线路1
青藏铁路,穿越中国三大自然区
工程的奇迹——青藏铁路
第一站 西宁——渴望安宁的地方
第二站 格尔木——一条路、一个人、一座城
第三站 可可西里——谁来呵护“美丽的少女”
第四站 唐古拉山口——在最高的火车站眺望江河之源
【Box·交通】“离天最近的铁路”
第五站 那曲——神山圣湖,神秘象雄
第六站 当雄——看赛马、品藏餐、泡温泉
【Basket·民居】就近取材的藏族民居
第七站 拉萨——圣城因人而生动
行走篇 线路2
雅鲁藏布江,西藏人心中的母亲河区
勇者的冒险——雅鲁藏布江漂流线
第一站 冈仁波齐峰——“东方金字塔”
第二站 仲巴——因流沙而搬迁的县城
第三站 日喀则——要不要去登珠穆朗玛峰?
【Box·生物】地球之巅垂直分布的“动植物园”
第四站 山南——在藏族起源地寻找“第一”
【Bag·民族】藏族同胞的日常有多独特?
第五站 林芝——既有天堂,也有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