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工博士认为,中医的特色在气与经络,中药的特色则在性味与归经,而其共通的元素便是气,也就是共振。他以此为基础,深入剖析中医的诊断、辨证、论治和方剂,并与中医药的经典古籍不断交互对照验证,不仅对病毒感染、高血压、心血管堵塞等疾病提出了崭新的见解,还以血液循环与能量医学的观点,告诉读者什么才是正确的饮食和运动,以及如何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
行笔至此,大家应该能领会中医的特色在哪里了。但是中医要向前走,必要的手段就是加强小心求证,将已经混杂了一百倍甚至一千倍沙子的黄金金沙,一粒一粒再次从这些杂乱的沙子中淘出来。找出共振与经络理论,这是中医之本,而引气归经则为中医之用,我们以最常用的四君子汤、四物汤为例。
四君子汤的症见,也就是适应证,该如何辨证呢?
面色光白 :如是白种人或较白之人如何?黑人如何?
言语轻微:有人生来声音小,轻言细语如何?
食少便溏:食多、食少,要看内容,肉多油水足自然吃得少,青菜多油水少就要吃得多 ;便溏也要看吃什么,多久便溏一次,多稀算作溏。
四肢无力:要能走多远的路、拉多重的车才算有力?
脉缓弱或细软:这是依照二十八脉来分类的,有更好的方式吗?
同样,四物汤症见。
惊惕头晕:股票大跌了!明天老板要来视察!物价大涨了!昨天村里有人被抢!听到这些不断传来的可怕消息,几个人不怕,不晕?
目眩耳鸣:电视看久了,电脑玩多了,电玩玩傻了,几个人不目眩耳鸣?
舌质淡红:刚喝了红酒,吃了块蛋糕,吃了巧克力糖,舌头是什么色?
脉弦细或涩:这也是依二十八脉来分类,有更好的方式吗?
您可以不厌其烦地去看每一个症见,也就是适应证,这些描述似乎都不容易正确判断,也就难怪在症见的下面,会加上西医的适应证。
四君子汤:本方可治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这个做法难免落入日本汉方对症的逻辑,这是西医的逻辑,对应的适应证非常明确,没有辨证。但是中医与西医的适应证毕竟无法一一对应,为求周全,又加上了“脾胃虚弱者”,这又回到了中医的词,似乎又加了点辨证。这句话也表示,并非所有的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都可用此方,而脾胃虚弱又该如何辨别呢?我们还是回到了中医诊断不精确的老胡同。
在将中、西医各种适应证做了结合之后,并没有增加中药方剂的实用性,也没有增加中药方剂的正确性。因为没有凸显中医的特色,没有改进中医的诊断,反倒把中医的治疗变成了西医治疗的辅助工具,或是西医治不好时的后备方案。
这恐怕是提倡中西医结合的大师们始料未及的。
王老师的理论,帮助我把所有的知识孤岛联系到了一起。
——正安康健创始人 梁冬
王教授的理论从数学、物理及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合理的,他替数千年的中医打下了科学研究的基础。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学会会士、斯坦福大学电气博士、台湾大学校长 李嗣涔
中医确实需要科学化,本书是应时而生。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院士 冯元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