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将对“增加值贸易”经济学含义进行深入的解读。同时,本书还将就关于如何理解属权增加值贸易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如何剖析属权增加值贸易所包含的要素结构,如何解释垂直专业化与属权增加值贸易的联系,如何看待属权出口增加值占比的高低,如何把握属权增加值贸易与贸易收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不再局限于国与国间的产品分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国家间的要素合作成了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新特征。参与生产活动的要素所有权归属于不同国家,由此要素收益的国民属性成了本书的研究重点。分析要素收益的国民属性有利于学界对于贸易收益(Gains of Trade)的深入认识,也有利于政府正确评估自身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真实收益。
第一章 增加值贸易的形成、动因与意义第一章增加值贸易的形成、动因与意义
增加值贸易是以中间品为结算对象的国际贸易形式。全球价值链是增加值贸易展开的组织形式,增加值贸易跨国生产链的上下游连接在一起。增加值贸易生产的原因在于科技革新所带来的运输成本下降、ICT革命所形成的生产者和生产者“分离”、各国涉外制度的不断自由化、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增加值贸易的出现对一国出口竞争力的评估、双边贸易失衡的判断、本国就业的影响、宏观经济的冲击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等经济现象都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些也是增加值贸易研究的价值所在。
第一节 增加值贸易的形成
国际贸易的核心内容由最终品贸易向中间品贸易转变。英国18世纪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著名例子告诉我们: 葡萄牙不用生产葡萄酒也可以消费英国的布料。大航海时代后,国际贸易已经允许消费者购买非本地生产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相分离。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各国贸易制度不断地自由化,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在于产品间,更体现在产品内。国际贸易的需求方不再仅是消费者,还包括了生产者。零部件和中间品在不同国家内进行加工和增值,国际贸易作为纽带将不同的生产环节衔接在一起。国际贸易的内容也由最终品贸易转变为了增加值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