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特的考验
千七百四十年春,海顿八岁了。当时维也纳的圣斯特凡教会派人到海茵堡,来招考合唱歌手。海顿受过试验,成绩很合格,就被录入了圣史蒂芬教会的合唱队中,这时候海顿年龄还只八岁,自己很晓得努力用功,生活十分刻苦。
——摘自丰子恺《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海顿
6岁的海顿离开家,跟着弗兰克来到海茵堡。弗兰克和他的太太都非常疼爱他,总是做他最爱吃的姜汁饼。海顿爱整洁,弗兰克夫人就为他买了新的假发套,每天早晨帮小海顿梳头发,套假发套。但是,弗兰克是位严厉的老师,他认为只有棍棒教育才能将知识灌输到孩子们的脑袋里。有时弗兰克教他辨音,稍有错误,便是一个巴掌。海顿常打趣说,弗兰克老师家的姜汁饼特别可口,但是自己吃的姜汁饼的数量也没有挨的巴掌多。在那里,海顿学习唱歌,弹奏钢琴,拉小提琴,并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弗兰克严厉的教育,让海顿进步得很快,不久,他就可以熟练地演奏小提琴和羽管键琴了,声音也更加悦耳了。而机会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给了海顿这个有准备的人。
海顿8岁那年,维也纳宫廷乐长乔治·罗特来到海茵堡,为圣斯特凡大教堂唱诗班寻找歌手。当他听说海顿有着“纤细但悦耳的嗓子”时,便立即把这个小歌手召了进来。
为了检验海顿的歌唱能力,罗特让他试唱卡农的一段曲子。海顿的歌声果然没有令他失望,他激动地往海顿的帽子里扔了一大把樱桃。不过,罗特同时也发现海顿不会唱颤音。他好奇地问:
“我的小朋友,你为什么不会唱颤音呢?”
海顿听了不解地回答说:“您怎么能指望我会唱颤音呢?就连弗兰克先生也不会唱呢!”没想到小海顿居然会这么回答,逗得罗特哈哈大笑。罗特把他拉到身前,亲自教他如何唱出颤音。
“来,孩子。吸气,从肺部呼出气流。”
“让嗓子颤抖起来,很好。”
罗特仅用了简单的描述,海顿就马上学会了,这让他振奋不已。他给海顿远在罗劳的父母写信,请求他们把孩子交给他,带到维也纳去。这次,海顿那热爱音乐的父亲再次同意了。就这样,在1740年的某一天,罗特带着小海顿离开了海茵堡。海顿从此踏上了在圣斯特凡大教堂唱歌的岁月。勤奋的歌童
住在罗劳村中的两亲生活依然贫乏,不能供给他充分的用费,买书籍的钱常常不足。有一次父亲把血汗换来的六个弗洛林寄给儿子买书。海顿用这钱买了一册对位法和音乐的教科书。又买了些五线纸,珍重宝惜地使用。
——摘自丰子恺《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海顿
137米高的大塔尖直人云霄,层层圆珠环绕,像一顶缀满珠宝的皇冠,浑厚有力的钟声响起,在高空中散开,笼罩在广场上,萦绕在建筑物之间,余音不断……此时的海顿,在罗特的带领下,来到了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前。沿着教堂大尖塔内狭窄的345级旋转楼梯,海顿欢快地一口气爬到塔顶,维也纳市区的全部景色顿时一览无遗。听着那一声一声摄人心魂的钟声,海顿的心激动不已。维也纳!音乐之都!我来了!
在欧洲的宗教界,总有些残忍的行径。海顿刚来到唱诗班,罗特就提出要给他做阉割手术,以保持他美妙的童声。这遭到了海顿家人的强烈反对。为此,罗特一直怀恨在心,原本承诺给海顿的单独辅导,也成了一纸空文。不仅如此,罗特只要有机会就对海顿羞辱一番,以此报复海顿。但是,罗特的辱骂声并没有让海顿泄气。他一直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喉咙里蕴涵着一股力量,只要自己努力培养,就一定会成功!
海顿在唱诗班里,既要学习普通学校应有的课程,又要学习宗教和拉丁文,而在音乐方面,小提琴、钢琴、声乐也全部要掌握。每天,孩子们站在哥特式讲台前进行枯燥的宗教仪式的演练——视唱练习加赞美诗,赞美诗加视唱练习。翻来覆去,覆去翻来地唱同样的东西:
“至高,全能,全善上主,赞美荣光!”
“至高,全能,全善上主,赞美我主!”
“赞美,赞美,我主!”
看着每天都练习同样的东西,海顿有点泄气。他想学更多的知识。当看到指挥手里的那本谱子的时候,他想到了谱曲。这曲子是怎样产生的呢?一个一个的音符拼起来的?那么如何拼音符呢?海顿在五线谱上努力写下数不清的音符,拼命想用他学到的那点知识来表达。那时候傻傻的他以为,只要把五线谱上写满音符,就会成为音乐。他把写好的曲子给罗特看,得到的除了否定外,还外加白眼和不屑的嗤笑:“以你现在的水平,应该先好好练练抄乐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