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教父、精神导师,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中老布尔·李的原型 威廉·巴勒斯 半自传体小说
文学史上独一无二且“毫无悔意”的吸毒者自白书
直白详尽如社会文献般的吸毒、戒毒大全;每一种毒品带来的独特快感,每一种戒毒方式造成的感受,都来自作者亲身经历
艾伦·金斯堡一手促成其出版,并为其作导言
《威廉·巴勒斯作品:瘾君子》是威廉·巴勒斯的半自传小说,也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通过一名吸毒者的自我剖析,真实、客观、直白地描绘出吸毒者与毒品的鬼魅世界,是对二战后的美国社会的迷惘与堕落的一种不加掩饰的真实记录,被称为当代版的《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
第一章
我第一次接触毒品是在战争期间,大约是一九四四年或一九四五年。我认识一个叫诺顿的男人,他当时在一家造船厂工作。诺顿的真名叫莫雷利,要么就是类似的名字,他因为伪造支票被和平时期的军队除名了,并由于品性恶劣被评定为4-F。他长得像乔治·拉夫特,但要高一点儿。诺顿当时在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自己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举止。但是,他的天性里并没有和蔼可亲这一条。他不说话的时候,表情阴沉而刻薄,你知道就算你转过身去,他还是这副刻薄相。
诺顿是个勤恳的小偷,每天不趁工作时从造船厂偷点儿东西,就浑身不对劲。一件工具、一些罐头食品、一条工装裤,什么都行。有天他打电话给我,说他偷了一挺汤普森冲锋枪,问我能不能给找个买家。我说:“也许吧。拿过来再说。”
住房短缺已经初露端倪。一间对着升降扶梯、终日不见阳光的肮脏公寓,就要花掉我十五美元一周。墙纸正在剥落,因为暖气管有多少气就漏多少气。为了御寒,我用报纸把窗缝都塞严实了。蟑螂满地爬,我偶尔捏死一只臭虫。
听到诺顿敲门时,我正紧靠暖气管坐着,蒸汽有点儿潮。我打开门,看到他站在昏暗的楼道里,夹着一个牛皮纸包的大包裹。他笑了笑,说:“嗨。”
我说:“进来,诺顿,把外套脱了。”他拆开包着的汤普森冲锋枪,我们组装好,收起撞针。我说我会找人接手的。诺顿说:“哦,我还弄到点儿别的东西。”那是个扁平的黄色盒子,里面有五支皮下注射器,每支
装有半格令酒石酸吗啡。“这只是样品。”他指着吗啡说,“我家里还有这样的十五盒,你卖掉了我还能弄到更多。 ”我说:“我想想办法。”
那时我还从没碰过毒品,也没想过要尝试。我开始找人接手枪和注射器,结果就碰上了罗伊和赫曼。
我认识一个纽约乡下来的小混混,在里克酒吧做快餐厨师——“权宜之计。”他解释道。我打电话给他,说我有好东西,我们约在第八大道的“角吧”碰头,靠近第四十二街。
第四十二街的骗子都在这间酒吧碰头,这群怪人里尽是些胡吹神侃的家伙,早晚要走上犯罪之路。他们总是在找“牵头人”——一个能计划偷窃行动、给每个人详细分工的人。没有“牵头人”会要这么没用、倒霉、失败的人,他们只好继续找,逢人就满嘴跑火车,编造自己干过的“大买卖”,然后“权宜地”刷盘子、卖冷饮、跑跑堂、偶尔打劫醉汉和胆小的同性恋,找啊找,总是在找,找那个有大买卖的“牵头人”,他会说:“我一直在观察你。我这里有票活儿,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现在听着……”
杰克 ——通过他我认识了罗伊和赫曼——他可不像那些迷途的羊羔那样,盼望着手戴钻戒、枪塞在挂肩皮套里的牧羊人,听他用强硬而自信的嗓音说着有关毒贩、注射、行动的黑话,好像干一票持枪抢劫没什么大不了的,十拿九稳。杰克偶尔会春风得意,穿着新衣服,甚至开着新车,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身上流着骗子的血,说谎与其说是为了骗人,倒不如说是在满足自己。他长着一张乡下人的脸,看上去健康、轮廓分明,但又透出种病态的东西,叫人好奇。他会像糖尿病人和肝病患者一样,体重骤然上升或下降。这些体重上的变化往往还伴随着无法控制的坐立不安的冲动,于是他就会消失一阵子。
这种印象是不可思议的。上次看他还是个容光焕发的小子,一周左右他就会变得面黄肌瘦、老态毕现,你乍一看都不敢相信是他。他的脸上写满了痛苦,眼睛里却看不出来。这种痛苦只针对细胞。他的自我分成两半,有意识的一半正从那双属于流氓的、呆滞而迟钝的眼睛里往外看着,仿佛和这痛苦无关;另外那半被抛弃的自我则承担着这痛苦,这痛苦来自神经系统,来自肉体、内脏、细胞。
他溜进我坐着的隔间,点了一小杯威士忌,一口干掉,放下玻璃杯,歪着头微微后仰地看着我。
“这家伙搞到点儿什么?”他说。
“一挺汤普森冲锋枪,三十五格令左右的吗啡。 ”
“吗啡我马上就能出手,冲锋枪要点儿时间。 ”
两个警探走了进来,倚着吧台和酒保说话。杰克朝他们的方向偏了下头。“雷子。我们出去走走。”我跟着他出了酒吧。他穿过敞着的门。“我带你去见要吗啡的人。”他说,“这种地方你不会想去第二次的。 ”
我们下到独立地铁的最底层。杰克的声音没停过,对着看不见的听众滔滔不绝。他有本事能把声音直接扔进你的意识里,外部再怎么嘈杂都不能拉他出来。“不管什么时候,给我一把点三八,只要弹出击锤,开枪,我可以从五百英尺外干掉任何一个人。不管你信不信。我哥哥在衣阿华州囤了两挺三十毫米口径的机关枪。”
……
《瘾君子》导言(一九七七)
自 序
瘾君子
词汇表
附录一
《毒品》原始手稿中的第二十八章
附录二
《毒品》原始手稿的《导言》
附录三
威廉·巴勒斯致A. A. 怀恩的一封(一九五九)
附录四
《〈瘾君子〉:佳作共赏》(一九五二)
附录五
卡尔·所罗门刊在《瘾君子》中的出版者
告读者书(一九五三)
附录六
《瘾君子》的前言(一九六四)
译后记
(作者)将毒品世界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尽可能精确地描绘下来,呈献给读者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图画。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这样一幅真实图景,这是底层生活的浮世绘……书中既无自伤身世,也未尝试自我开脱,而是用最坦白的方式,将毒品生活里的种种处境、愁闷、恐惧、罪恶和周而复始的垮掉,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不作丝毫浪漫化。
——艾伦·金斯堡,《嚎叫》作者
自德·昆西的《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后,这片瘾君子的荒原上,头一次出现了一线光,如此的耀眼夺目。然而,德·昆西用如梦似幻的笔调写下的东西,到了《瘾君子》中,则变得冷酷而真实,只做最客观的白描。从第一行起,《瘾君子》就把吸毒者剥了个精光,不带羞愧或自怜,赤裸裸地置于读者面前。
——卡尔·所罗门,《瘾君子》最早的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