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出发的日子,要出发了,我倒是感觉十分解脱。因为成都是个美好的地方,一切都显得唾手可得,我怕在成都待久了,很容易忘记自己心中一直坚持的,那个2000多公里外的目标。但埋藏在我内心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源于一个人在外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小时候游泳,每次只要一游离泳池的一侧,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游到泳池的另一侧去触岸,因为我对一个人游在泳池中实在感到恐惧。而现在,正是源于这种恐惧,我才想尽早离开成都抵达拉萨,尽早赶回北京。早晨6点闹铃响起,我起床,拉开窗帘,仰望窗外的天,发现灰蒙蒙的一片,更惨的是还夹杂了一丝丝小雨。没办法,给自己定下了出发的日期就只能硬着头皮上。
把车推出旅馆的时候看到了大厅里有几台准备好要出发的山地车,不过心想外面一定有更多骑手,我就没再停留,套上雨衣就开始向着大概方向出发了。
出乎意料的是,在街上并没有预料中那样看到骑川藏线的人,我沿着二环路逆行的时候还碰到了一个骑电动车的,把他刮倒了。道歉后继续骑,但这时已经彻底迷路了,连大方向都不再有。无奈只好问路,几经周折,耗费宝贵的一小时,终于骑到了一条看样子应该是前往西藏的路上,好不容易长舒了一口气,却不知今天折磨我的,才刚刚开始。
自己又独自骑了约一小时后,一个穿着蓝衣的老伯伯从后面追了上来,老伯伯用一口浓浓的上海口音问我:“小伙子依自己一个人骑啊?”这是开始骑川藏线以来第一次有人这样问我,我一脸骄傲地回答:“是啊!”老伯伯倒没太惊讶,而是接着问:“小伙子你多大啊?从哪里来的?”老伯伯这么一问,倒是难住了我。在来川藏线之前妈妈就教过我,别人问年龄和家乡的时候尽量把自己说大点,把家乡说成老家山东,冒充一下山东人。
其实也不算冒充,我父母的祖辈三代都是山东人,我也是妈妈回山东老家生的,最主要的是,山东人在外的名声比较好,办事方便一些。但我对山东的确了解不多,万一真遇到熟悉山东的人,肯定会露馅!再说年龄,妈妈让我对外宣称20岁,以防被人欺负。但说自己20岁,确实有点心虚。临行前理发时,为了显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独闯西藏的决心,我才第一次刮掉胡子,现在整个还是一张娃娃脸呢!再加上当时情况下在是没心情编故事,于是,我没什么底气地回答:“我今年17岁,北京来的。”老伯伯一听我是北京来的,倒是感到有些惊讶,继续用他那浓浓的上海口音说:“侬们北京我去年还去过,当时在北京还骑车爬妙峰山……”看样子他应该是老骑手了,就连去外地也不放过骑车爬山的机会。妙峰山我也去过几次,正想跟他聊聊,后面的汽车嫌我们俩并排骑挡路了,狂按喇叭。
这时老伯伯才发现自己已经快占了一条车道,急忙骑到前面,好长一段时间都没出声。没一会儿,老伯伯的队友也追上来了,他们一行四人是从浙江来的,平均年龄都快50岁了。到了中午,我和他们在邛崃县一家面馆一起吃了午饭,午饭很简单,就是当地著名的“奶汤面”。
奶汤面是邛崃地方传统食品,其特色如其名,汤如奶汁,色白而浓却并不腻。据说汤是以猪骨熬炖而成的,奶汤面熬炖前先把“棒子骨”(即胫骨)反复漂洗干净,入沸水锅中炖开,再漂洗,然后将骨捣断,用大火熬炖,直到汤变成乳白色。调味品主要是胡椒粉、味精和眉菜油拌炒透的食盐。吃的时候,奶汤倒入碗中,捞入煮好的细面条,伴以酱油和切碎的鲜青椒或“钵钵鸡”(即凉拌鸡片)。由于碗内不加红辣椒油,所以当地也称之为“清汤面”。
不同于北方,在这里,面条的计价方式论两,就算是选择最大的分量,价钱还是很便宜,吃到撑也花不了十块钱。后来看,这一段最是幸福,因为不用太顾及价钱也能吃到美味,吃到饱,不像两个星期后的饭菜奇贵,分量奇少,每一顿的饭桌上充满了抱怨。
午饭后,我与老伯伯和他的队伍一起上路。在骑过一段又一段田园风光后,我的肚子渐渐空了,上海人饭量小,点的面是小碗,我也没好意思要个大碗,所以吃的不是很饱,再加上那几位老伯近乎变态的速度追得我很喘,肚子当然很快见底了。其后果便是体力不足,又骑行了几十公里后,我渐渐掉队了。以这种方式告别在我看来是很不妥当的,因为既没事先说明,也没追上去告别,就灰溜溜地掉队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停下嚼了几块压缩饼干好让肚子不再那么空,休息了一会儿,我又继续上路。
下午,太阳露出来了,天气渐渐变得炎热,好在午饭后就听了老伯伯的劝告,脱掉了雨衣雨裤,要不然早就被捂出痱子了。但没走多远,上坡开始多了起来,本来就体力不足,再加上各种装备,很快就又没劲了,但看看码表,发现还有六七十公里才能到雅安,没办法,只好停车在一座桥边再次休息一下。
眼看着身边三三两两匆匆驶过的车辆,不知怎的,心里突然觉得很难受。想到这才是第一天,之后还有将近一个月更加艰险的行程,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那是个燥热的下午,要在北京我估计还躺在床上睡午觉,那时父母还陪在身边,还有电视看,西瓜吃……可那种安逸的生活现在离得是那么的遥远,我,独自一个人,饿着肚子骑行在成都西面一百多公里的山区,还得再骑六七十公里才能到达今天的目的地,是掉头还是继续向前,真是个无解的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