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厚天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983373
  • 作      者:
    仲呈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仲呈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于沪,长于蜀,求学立业于北京。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任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合著)、《当代文学散论》、《审美之旅》、《大学影视》、《文苑问路》、《艺苑问道》等学术专著十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求是》、《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艺术百家》等重要报(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提出了文化功能的“氛围说、宝塔喻、引领论”和“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的文化建设理论主张。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联晚霞文库:自厚天美》为我社“晚霞工程”图书。作者笔耕不辍,总是联系工作实践记下些人生感悟和心得体会,《中国文联晚霞文库:自厚天美》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记叙作者在文艺生涯和治学经历中对沙汀、钟惦棐、朱寨、叶辛、陈建功、周月亮等师友的感恩念旧之情,下篇主要是对文学、电影、电视剧的评论,其间灌注着作者对“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执着追求。
展开
精彩书摘
  乡戏·乡影·乡文
  深秋的北京,完场戏还未开,夜幕便降临了。我受命在工人俱乐部剧场门口,迎候钟老。
  川剧进京,照例要邀请多年在京工作的文艺界的“老四川”们聆听乡音、一饱眼福。更何况,此次进京,汇报“振兴川剧”的成绩,意义非比寻常。前天,首场演出《巴山秀才》,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老张同志,把请柬送到振兴巷六号钟老家中去了。殊不知,近来钟老为准备随电影局石方禹局长携《廖仲恺》、《秋瑾》、《逆光》、《武林志》等影片赴日本访问,公务繁忙,一直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因而失去了先睹为快的良机。这位几乎每日小憩时都要听上两段川剧录音,以“神游于乡音”的“老戏迷”,对此深以为憾,惋惜再三。在北影工作的老板知道钟老的戏“瘾”惹犯了,不无心疼地对我说:“这个老头子呀,乡情最浓,一听是川戏,劲头就来了。这场戏不给他补起,可要惋惜个没完了!”果然,次日,老张同志又再次送请柬到北影来了。钟老既感谢,又欣喜,决定届时前往。
  场内的戏已开锣了。我仍恭候在轿车停放处人口。一辆辆轿车车停客至,却始终不见钟老人影。我和老张,还有省文化局艺术处的老于都急了。老于猜测说:“钟老会不会都进去了?”我认为绝不可能,因为我把每辆轿车上下来的人都看清楚了的。
  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
  当戏的第二场“谎报”开锣时,我失望地走进剧场。到第六排一看,却意外发现钟老夫妇当真早已端坐在那里,正津津有味地过着戏“瘾”呢!
  事后,我曾问钟老,那晚他究竟是怎样“飞”进剧场的?他反倒不解地问我:“怎么叫‘飞’?坐十五路公共汽车来,从正门走进去的呀!”他老伴才告诉我:钟老看戏看电影,有两个“规矩”——一是必须提前到达;二是凡乘公共汽车顺道,决不要轿车送。
  啊,难怪我那晚要“白”等!
  那天,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巴山秀才》上。钟老说:“我很欣赏这出戏的结尾,不落俗套,敢出新意。试想,要是又千篇一律地弄个‘大团圆’的结局,这出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会大为减色!巴山秀才孟登科‘三杯御酒’后的悲剧结局,是全戏的点睛之笔。发人深省!’’他由此说到“振兴川剧”中的剧目观问题。他认为,提倡新编一些像《巴山秀才》这样的历史剧,让人民从舞台上学习历史,增长智慧,很有意义。他笑着说:“提起川剧,人们爱说它的特点是‘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诚然,川剧的‘三小’戏如《评雪辨踪》、《迎贤店》、《做文章》等,是很有特色的。但川剧的剧目绝不仅于此。我1937年赴延安前,在家乡看了些川剧,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风波亭》、《走麦城》这类历史题材的大戏——因为这类戏或者多少使我懂得了爱国主义的崇高伟大,或者多少使我领悟了骄傲自满的祸患无穷。不是有所谓川剧剧目是‘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的说法吗?可见,川剧是完全能够胜任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如果把川剧说成只能演‘小戏’,或把精力只集中在‘三小’戏的振兴上,我不赞成。”
  说到这里,钟老诙谐而有深意地辩难道:“想想看,四川近百年来,出现了多少志士仁人!如果说孕育他们的文化土壤的主要剧中只能演‘三小’,那么,至多不过造就些白面t小生,或‘酸秀才’,哪能有那么多的志士仁人?所以,考察一个剧种的生命力,重要的一条,是看其剧目是否包含广阔的题材,特别是重大的历史题材。而我们的川剧,我以为剧目是完备的,因而是有生命力的,振兴的前途是光明的!”
  的确,说起川剧,钟老兴味越来越浓。他说,1960年,邓小平同志曾指示:“编一点历史戏,使群众多长一些智慧。”这个指示,极有远见,应当成为我们今天“振兴川剧”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由此,他深情地谈起了当年亚公(李亚群同志)为贯彻这个指示,亲自动手参与三国戏《和亲记》剧本编写的动人事迹;谈起了《和亲记》的执笔者李明璋,为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编剧的早逝感到痛惜;并进而谈起了《巴山秀才》的编剧魏明伦,为新时期成长起来~9Lt_位优秀青年编剧感到欣慰……
  大概也算一种“职业病’’吧,作为电影美学专家的钟老,接着便谈到川剧表演艺术中丰富的美学遗产。他说,由于中国戏曲的存在,使世界戏剧表演艺术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两大派。梅兰芳出国演出,蜚声海外,令世界上的不少大艺术家叹为观止。我们川剧艺术家们的表演,也有许多精彩的美学思想值得总结。《川剧艺术》上发表的那些老艺术家们的“谈艺录”,读起来就饶有兴味,很受启迪。
  ……
展开
目录
上篇
为人·为学·为文一
故里情深
——随沙老还乡日记五则
乡戏·乡影·乡文
“为学为文重为人”
——悼恩师钟惦棐先生
“长相思啊,新加坡!”
——“中国电影回顾展代表团”访新日记四则
荧屏系真情
——第八届中日电视艺术交流散记
谜底,尚未彻底揭晓
——第九届电影“金鸡奖”评选实录剪辑
一衣带水十届情深
——第十届中日电视艺术交流活动散记
东瀛选片纪实
今日“好莱坞”掠影
——访美散记之一
千古文章——一生磊落
——著名电影美学理论家钟惦棐生平著述管窥
为了更加绚丽的明天
——9l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初评手记
他能看出五步棋
——恩师钟惦棐先生逝世五周年祭
恩师与我
阿城其人

下篇
新时期六年文学理论批评(1976一1982)
新时期电影文化十年论纲(1977—1986)
新时期电视艺术二十年论纲(1978~1998)
中国电影百年的断想与反思
在反思历史和探索人生中走向成熟
——新时期部分小说创作青年形象系列谈片
位置价值实质
——纵论新时期部分小说中“探求人生道路”的青年形象
叶辛创作论
简评陈建功小说中的青年形象
谭力,让我们一起思考
——青年作者谭力小说创作漫谈
农村变革的银幕“心史”
——论《野山》人物形象主体意识的强化
从文化反思中观照人心
——《湘女萧萧》印象记
民族生存伟力与文化更新的颂歌
——评《老井》
民族文化反思的先声与中国电影形式的超越
——《黑炮事件》论纲
《红高梁》:新的电影改编观念
感知,是有质量的
——和钟惦棐谈王一民的电影剧作
赵书信性格论
——与钟惦柒谈《黑炮事件》的典型创造
“《渴望》热”启示录
《北京人在纽约》后思录
《努尔哈赤》五题
三谈电视剧《三国演义》
《篱笆·女人和狗》农村“三部曲”笔记
《记忆的证明》究竟证明了什么?
英雄丰碑,史诗绝唱
——观长篇电视剧《长征》三题
略论电视剧《延安颂》的标志性意义
关于荧屏知识分子形象及几位荧屏名家
——与周月亮博士的对话
关于中国影视艺术创作现状的美学断想
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随想五题
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断想
让科学的评论发出声音
代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