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挖历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40925
  • 作      者:
    私家野史主编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挖历史》MOOK,乃不定期连续出版物,兼具杂志和图书二者属性。本出版物着眼于“挖”字,把那些因种种原因而被扭曲的历史“挖”出来,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挖历史》一书囊括了各朝各代的历史。文本的选择遵从以下原则:第一,言之有物。所述题材不论大小,一得力戒空洞,二得史实确凿,三得内容新颖;第二,论从史出。于史实和人物若加评议,须秉笔直书,遵从事实和逻辑。第三,生动活泼,简洁易懂。
  ★《挖历史》有超强的作者阵容,可以说本出版物是当下一些知名的历史学者的集散地,像袁腾飞、马勇、岳南、孙宝根、张宏杰、杜君立、傅国涌、蒋丰等不一而足。
  ★《挖历史》新就新在这些文章几乎从未在正式的出版物上发表过;这些文章的角度和观点都很新颖,通常不说别人说过的话,观点方面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历史观点。
  ★《挖历史》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真实的历史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建设是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书中有大量珍稀的历史老照片,如:梁漱溟访问延安与毛泽东合影,1899清朝的火车,张爱玲小说封面,叶公超的书法……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私家野史,真实姓名孙宝根。男,江苏镇江人,1964年11月生,汉族,历史学教授,博士后,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近代中国海关史、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专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在《民国档案》、《学术界》、《社会科学战线》、《中州学刊》、《求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党史纵横》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08—2012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关税政策研究(1937—1945)》,2010年8月,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主讲《湘战风云录》。

展开
内容介绍

    《挖历史》MOOK,乃不定期连续出版物,兼具杂志和图书二者属性。本书着眼于一个“挖”字,致力于“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做到谨挖、深挖历史真相。

  本出版物拥有强大的作者阵容,如袁腾飞、岳南、马勇、孙宝根、李冬君、傅国涌、杜君立、冯学荣、王跃文、张宏杰、蒋丰、周海滨等众多历史学者倾情加盟。书中所选文章皆为他们原创发表,言之有物, 论从史出。更难能可贵的是,篇篇文章皆行文生动活泼、简洁易懂,还配有一些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可读性和趣味性非常强。


展开
精彩书评

  历史,最重要的还是讲故事。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因讲述者不同,历史就变得千面。力求还原真实,是该有的态度,但是想要全面而真实的还原历史,几乎是一种妄想。因此,对于历史书来说,讲故事的能力尤为关键。本书中的许多作者,都是写历史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态度端正不轻佻,而且个个都是讲故事的能手。比如,周海滨、王跃文、马勇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的确是本很好的书,读之畅快淋漓。


  ——豆瓣网友评论
  历史背后的线索:从选材、印刷、纸张等方面都能明显感到,这是一册满布诚意的“野史集”。全书共划分了八个板块,史料、史评总计二十八篇。除《宋人的极致穿着》外,从明清聚焦到民国,重点还是放在了近代史上。而历史、MOOK,于我而言是两个全然陌生的阅读标签,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欣闻《挖历史》第二辑正在紧锣密鼓的征稿中,在感谢私家主编的同时,也对新书有着更大的好奇与期待。历史事件是现象的表面,通过对表象的深入剖析从而使得本质无所遁形。《挖历史》正在做的,就是抓住表象直达本质背后的线索。我也坚信在将来某一期的《挖历史》上,读者会读到《夹边沟记事》这类现代史文章。
  ——豆瓣网友评论


  “埋在黑暗中的历史,惊心动魄,却无人看见!”——让我们挖历史吧
  ——微博网友
  这几掀挖地真好,书真的很精彩。岳南,袁腾飞,杜君立,王跃文,张宏杰,等等等等。这些作者们都是历史题材高手中的高手,对岳南先生写的那篇《狂傲之士叶公超的悲剧》印象最深,以前从《读者》上看到过叶公超的片段,通过岳南先生的文字,我对叶公超的人生有了更多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真是:名家荟萃挖历史,一坛好酒飨读者。
  ——微博网友


  已经厌倦了你批驳我、我批驳你式的八股论文,参与者人人以为自己就是目击证人,为一套虚拟出来的立场而义正词严。我想,如果历史本人在场,一定会哈哈大笑的。渴望阅读不同人的解读,渴望面对历史时不再那么咬牙切齿,渴望那些不刻意用当下的关怀裁剪过去的文字,渴望回归历史的多元、丰富和深邃。这,大概就是读《挖历史》的理由了。
  ——北京晨报


  《挖历史》是又一本“杂志书”,历史类的MOOK,不定期连续出版物,吸收了杂志和图书两者的优点。一铲子下去,着眼于“挖”字,“挖历史,去遮蔽,求真相”,用历史的细节还原,以历史的各朝代严密拼接,将历史的不同角度全景呈现。
  ——每日新报


  有些历史是需要深度挖掘,有些历史是需要细节铺展,任何尝试都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本书各路名家认真负责、庄重肃敬的将一段段历史去糙取精后,加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旨在将历史真相还原并呈现给读者。
  ——长春晚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父亲的性格
  很多人认为我父亲韩复榘是山东人,这是错误的。父亲出生在河北省,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汉子。他身高一米八○左右,略瘦,却很健壮;皮肤白皙,当年在湖南沅江中游泳,袍泽戏呼他是“浪里白条”;李宗仁对他的第一眼印象不是预料中的赳赳武夫,而是“白面书生”。
  他或坐或立,永远是挺胸收腹,军姿挺拔;剃光头,几十年如一日;两眼细长,又总是眯缝着,往往在不经意中流露出一丝轻蔑:鼻梁高且直,下边是一道乌黑的短须,简约而醒目;嘴唇总是闭得紧紧的,嘴角微微下垂,显得冷峻、坚忍。
  父亲从来就不是戏说中的那种咋咋呼呼、张牙舞爪的军人,相反,他表情刻板,不苟言笑,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他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因此,他说话很慢,很简短,但语气却很坚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与人谈话,从不夸夸其谈,大多时间是在默默地听,很少插嘴,但两眼逼视对方,脸上却毫无表情。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说话几乎不带粗口,即使发脾气骂人,也是如此。
  父亲的这种性格,在他的戎马生涯中左右了他的命运。
  二、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及在西安的几十名军政要员,引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日晚,张学良密电我父亲,说明兵谏原因,请他速派代表赴西安“共商国是”。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和我们都睡了。父亲回家把我们叫起来,笑呵呵地说:“告诉你们一件大事儿,张汉卿(即张学良)把蒋先生给扣了!”我们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电话铃响了,原来是《民国山东日报》社来电话请示:明天新闻见报,是否要称张学良、杨虎城为“张逆”“杨逆”?父亲回答说:“什么‘张逆’‘杨逆’,就说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
  冯玉祥是12日中午接到西安事变的消息的,他立即意识到问题的敏感性,当日下午即派心腹邓鉴三北上,嘱其“告韩(复榘)、宋(哲元)小心说话为主”。
  15日,张学良派一架军用飞机到济南接父亲的代表去西安,由于飞机跑道不够坚实,飞机降落时螺旋桨被折断,无法再使用。父亲派部下刘熙众于19日乘火车去西安。火车只通到洛阳,刘熙众认识一位空军队长,请他转告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派一架飞机送他去西安。王假意答应,却用飞机把刘熙众送到了太原,是时蒋介石已被释放。
  “西安事变”爆发后,济南的《新业日报》发表社论,主张和平解决,呼吁团结抗日。南京国民党中宣部致电父亲,令其查封该报。父亲在中宣部电报上批了两个字:不理!他的这一习惯最终被人利用,要了他的性命。
  在南京,何应钦等力主轰炸西安,冯玉祥主张和平解决,双方争执不下。据传何应钦拟密谋刺杀冯玉祥于中山陵附近的我父亲的公馆。冯听到消息后搬到城外头条巷办公厅,并准备下一步逃离南京,潜往山东。
  南京何应钦等主战派咄咄逼人,我父亲十分反感。他一改此前之审慎态度,于21日以密码形式致电张学良,称赞张氏之非常行动为“英明壮举”,并通知张、杨,他的部队将“奉命西开,盼两军接触时勿生误会”。父亲的电报立刻被南京特工破译,一石激起千层浪,南京高层极为震动,立即派蒋伯诚飞济南会晤我父亲,同时电询宋哲元的意见。蒋伯诚对我父亲说:“蒋夫人及宋部长正准备亲赴西安谈判,委员长脱险指日可待,你怎么还发这种电报呢!”父亲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电报已泄露。
  宋哲元认为父亲的密码电报太过莽撞,不仅于事无补,还得罪了蒋介石、何应钦。为协调立场,也为替父亲转圜,宋哲元偕秦德纯、邓哲熙去济南,在泺口车站与我父亲会晤,23日,宋哲元和父亲联名发表“漾电”。
  “漾电”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赏,但也受到南京方面的高度质疑。“漾电”有悖于何应钦倡言的“军事与政治兼顾之解决办法”,“由中央召集在职人员和在野名流妥商办法,合谋万全无遗之策”,更被南京高层视为“节外生枝”、“别有用心”。
  冯玉祥在高层会上为父亲和宋哲元开脱说:“韩、宋在北伐,皆勇敢善战,但读书太少,心思太粗。发电前未必一句一字有所研讨,可以不必顾虑。不过去人看看,把中央旨意详告,确有必要。”
  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下午5时50分,被释的蒋介石到达洛阳。据说当时父亲正在济南省政府打麻将,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着南京方面派到济南的蒋伯诚面,把眼前的牌一推,说:“这叫什么事嘛,没想到张汉卿做事情这么虎头蛇尾!”有人评说,就是这句话埋下了父亲以后遭杀身的隐患。
  父亲在“西安事变”中始终站在张学良一边,当是犯了蒋介石的大忌,对此,蒋介石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只要看看张、杨的结局,父亲嗣后被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七七”事变之后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当天,我父亲不在济南。他是在接到省府秘书长张绍堂打来的电话时才获悉卢沟桥事件。他吩咐张绍堂与第三路军参谋长刘书香以他的名义给庐山蒋介石写一封信,大意是说:第三路军有部分将领正在庐山受训,请尽快命他们返鲁,做应战准备;请为第三路军补充高射炮等防空武器。张绍堂还在电话里向父亲报告:刚接到北平市长秦德纯来电,称局势有所缓和,日本人表示愿意谈判,他们亦不欲扩大事态。父亲在电话里笑了,说这是日本人的缓兵之计,欲借机调动兵力。仗注定要打,日本人不拿下北平不会罢休。
  父亲的分析与预见很准确。这时日军兵力尚且不足,企图通过谈判争取时间,待日军源源不断开进华北,就开始向在廊坊和北平、通州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发动猛烈进攻。28日晚9时,第二十九军被迫撤出北平。
  7月15日,父亲下令所部军官送家眷回籍,部队进入战备状态。他命令将山东省汽车路管理局改编为第三路军汽车兵团,将所有载重汽车加装钢板,作为装甲汽车使用,担任作战和军事运输任务。
  接着,父亲将荷泽一带的自卫训练班壮丁四千人(自备枪支)编为第一补充旅,委任孙则让为旅长;将胶东第七专区训练的壮丁三千人(自备枪支)编为第二补充旅,委张骧伍为旅长。日后蒋介石给他钦定的罪名之一“收缴民枪”,即指此事。日军占领济南后,孙则让的第一补充旅,撤到河南漯河,全部编入中央军炮兵。
  父亲于7月28日、29日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国军各路同时出击沿津浦线南下之敌。蒋介石回电称,他自有主张,自有办法,云云。
  30日,父亲应蒋介石电召赴南京开会,临行前对梁漱溟笑着说:“赶紧回邹平挖地洞吧。”意思是让他作好打仗的思想准备。会后父亲回到济南,对梁漱溟说,蒋介石见到他没谈什么,似有一肚子心事,却一点儿也不吐露。他临走时,蒋介石对他说:“我的意思,你完全明白。”我父亲对梁漱溟感叹道:“我是糊里糊涂去南京,又糊里糊涂回济南。我看蒋先生并无抗日决心。”
  7月上旬,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奉蒋介石命令由江苏淮阴开往山东临沂。父亲不再顾及与日本达成不在山东驻中央军的默契,当几列火车搭载北上的第五十一军源源开到济南时,父亲在车站联合办公时理直气壮地命令参谋:“通知日本领事馆,中央军过山东了。”遵照部署,第五十一军驻防青岛以南沿海至连云港及胶济路东段,以防日军从海上登陆。
  中日既已开战,父亲为表示对日决绝,限令日本驻济领事馆人员及日侨民三天内撤离济南,并不准带走财物。7月18日,日驻济武官石野到省府与他谈判,企图诱使他保持“中立”。谈判持续到到深夜1点,最后我父亲说:“你们把我韩复榘当作汉奸看,那你们瞎了眼!明天你们不走,你们的安全我就不负责了。”正好七十四师师长李汉章有事进来,听见他的话并见其怒容满面,就知道是日本人的要求使他感到受侮辱了。19日,省府办公会上,父亲对与会者说:“日领事馆人员及侨民今早乘专车赴青岛回国去了。他们希望我们中立,真是异想天开!”这天,日本驻济领事馆人员及日本侨民乘车离济去青岛回国,日本洋行、工厂一律封门上锁。青岛的日本人也全部撤离回国,日官方一切事务由美国领事馆代为处理。
  8月4日,父亲就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第三路军扩充为第三集团军,父亲兼总司令。何思源等几位厅长给他道喜。他说:“总司令是大家的,以后有事大家商议。”
  四、坚决抗日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梁漱溟应邀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国民政府参议会。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嘱梁漱溟陪同蒋百里赴山东视察防务。
  梁漱溟回到济南向我父亲汇报此事。我父亲说,他已收到蒋介石的电报,知道梁漱溟陪同蒋百里来山东,但不知道究竟来干什么。梁说是蒋介石派他来山东视察防务的。父亲一听就笑了,说:“难道他们还想守山东吗?我认为山东是守不了的,我们打不过日本人。唯一的办法是保存实力,把军队撤到平汉铁路以西,等待国际上的援助,然后再反攻。别的出路没有,欧美是不会让日本独吞中国的。这些道理,蒋介石肚子里比我明白得多,还装什么样子!”
  平、津沦陷后,驻北平日本当局曾派特使飞济南,与我父亲谈判。日方提出可以不在山东驻军,但要假道山东运兵。父亲明确表示,不管是驻兵还是运兵,都不允许日军进入山东。
  8月20日,日本驻烟台领事馆亦关闭。11月中旬,上海沦陷,南京告急。父亲下令没收日侨财产,在日本洋行内抄出大量枪支、鸦片等私货。他派爆破队到淄博、胶东一带将日本人的厂矿炸毁。
  这期间,中共中央毛泽东致信父亲,呼吁建立抗日联合战线,并告之将派同志前往拜谒,“乞赐接谈,如承不弃,予以具体办法”。
  父亲采纳了中共中央军委派来的军事联络员的建议,释放了大批在押的共产党干部,并在第三路军成立政训处,举办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父亲出任班主任,爱国人士余心清任副主任,北平“左派”文化人主持教务工作。学员主要是平、津流亡学生、山东爱国知识青年及“乡建”派人士,前后共办三期,有一千三百人参加培训。第一批学员五百人于8月底入学,9月中旬被派往临清、德州、惠民、烟台等地开展抗日工作。
  1937年9月底,日军沿津浦线长驱直下,兵临鲁境。
  第三集团军在津浦线上已集结三师一旅,主力几乎全部压到鲁北,空出的胶东及沿海地区只能由民团填防。
  父亲给母亲写信:我部这次与日寇浴血奋战,伤亡惨重,为我从军以来历次战斗所未有,眼见官兵如此伤亡,我心中十分沉重。今后战斗会更加严重,生死存亡,难以预卜。
  1937年9月30日,沿津浦线南下的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一部占领冀鲁交界的桑园车站,战火烧到山东的大门口。
  10月2日,第三集团军第四八六团夜袭桑园成功。德州守军第八十一师二四三旅四八五团奋力反击。但4日,德州城陷,第四八五团官兵全体为国捐躯。
  此后,第三集团军在黄河以北之津浦线上与日军鏖战,历经徒骇河之战、津浦线反击战、临邑之战等役,伤亡惨重。
  11月13日,父亲在手枪旅第一团团长贾本甲、副官杨树森、特别侦探队第二大队大队长朱世勤陪同下,率卫士及手枪旅一团二营五连的一个加强排,共七十多人赴济阳前线督战,在济阳西关附近一个村庄,与一支由装甲车队和骑兵部队组成的日军快速突击部队不期而遇。由于敌我战力悬殊,父亲一行寡不敌众,伤亡殆尽,在众卫士拼死掩护下,父亲才突出重围,回到济南。此时,身边只剩下副官杨树森,嗣后又陆续有九名弟兄突围回来,其余弟兄全部阵亡。父亲沉痛地说:“我韩某人能活着从济阳回来,是近六十弟兄的性命换来的。”

  ……

展开
目录

周海滨  蒋介石为何要一心杀韩复榘
岳 南  狂傲之士叶公超的悲剧
黄 恽  女作家苏青的缤纷世界
孙宝根  中共史上最传奇的间谍——袁殊
袁腾飞  风雨飘摇中的清廷
黄道炫  抗战初期中共在华北的发展
李冬君  清末那一次新政
张 生  南京大屠杀期间西方人士吃饭问题
杜君立  关中同治浩劫
马 勇  清末的官制改革
朱金泰  曾国藩和两个妓女的风花雪月
肖伊绯  胡适的糖尿病及其他
端木赐香 辛亥人物趣事二则
祝淳翔  张爱玲说话什么样?
张耀杰  陆侃如的张冠李戴
冯学荣  日本取缔清国留学生事件真相
李 刚  新政是真还是假?
许 敬  吴石案:台湾的“白色恐怖”
袁灿兴  清末改革为何失败?
徐卫东  朱同之死
蒋 丰  鞋子、脚与民国婚姻
于鹏远  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赵 炎  宋人的极致穿着
颜 浩  张园:一个时代的象征
王跃文  雍正十三年
张宏杰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国民性
傅国涌  大变动时代背后的线索
邝海炎
雄霸的马幼垣——读《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