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重帘不卷乱读书》——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孔庆东是手不释卷的人,他读书之多、之杂,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这样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谈起读书,自然有很多话要说,很多经验要分享。相信由他烹饪的这道读书大餐会合大家胃口。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十余年来,孔庆东先后写出当下中国罕见的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为当今影响大的思想者之一。
《孔曰:重帘不卷乱读书》精选孔庆东关于读书的佳作,品读孔庆东酣畅恣意的"孔氏智慧"。
孔教授认为何谓书?有独特性、原创性、思想性的著作才称得上是书;孔教授认为读书要手不释卷,书不离笔,疑而后知,知而后行;"不读书就看不到事实和真相"。一般人只看到孔教授嬉笑怒骂的一面,却忽略了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大众读者及青少年学生亦可从中体悟到读书的方法,以及阅读的美妙和价值。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们要每天读点儿书,滋润自己的心灵。读书不是立竿见影之事,不能立马改变生活,它是个慢功夫。几天不读好像没什么,其实你已经落后了,而当你水平提高了又不容易下去。所以当年毛主席用了很大的精力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读书,他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小时候有个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解放军官兵楷模叫文和,他说:“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
我认为,读书要成为生活必需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长身体,身上的骨头和肉都是猪肉狗肉变的,我吃了就变成我的肉。所以有些人总是问我怎么在博客里总是提到吃,我说因为我热爱这些食品。因为我吃了它就成了我了,我能吃它是我作为人类高贵的一种证明。我吃了东西,东西就变成我,这就是宇宙的交换规律。书也是一样,我们高中生个头比初中生高一大截,但是思想境界就未必。特别是语文,有些初中生作文写得比高中生好,而且高中生永远超不过他。去年我给“中国青年风采大赛”当评委,我说这次比赛写得最好的是初中生。这里边存在一个落差,你书读多了水平可以比别人高。
我们应当时时学习,做到手不释卷。我现在很忙,所以整块的时间很少,但是只要我有空必定在读书。我走进任何空间只要我能看到的字我都要把它看下来,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今天我进来教室的时候,看的不是人而是上面的字,这就是本能反应。所以说,手不释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练就这种功夫。总之,随时随地要攫取信息,要有一种饥饿感,像爱吃饭那样爱学习。
第二个叫“书不离笔”。手不释卷很多学习好的同学能做到,但是书不离笔却比较难做到。书不离笔,指读书的时候不能空白着读,一定要适当做笔记和读书札记,做点儿批阅和圈点。总之,你看的那本书除非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你不能让它干干净净的。小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记忆力好,我的书永远干干净净的,但是后来思想多了就记不住了。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联想,这个时候才能证明你是真正读过了这本书。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学的同时就得思,所以做笔记就是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印记。
有朋友问我,我博客里边的很多读书札记是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其实我小时候就习惯做读书笔记,用小卡片写好。现在读的书都做了读书笔记,把它们进行编排整理,再加上日记里部分可公示的内容就变成了博文。所以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拿支笔在身边。我的家里到处都是书,到处都有笔,家里乱七八糟。别人收拾整齐了,我认为是混乱,我要求任何地方都得有书和笔,可以随时随地很自然地读书。西方人这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古代把读书看得太高雅,只有少部分人才读书。但是在国外,读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厨房、客厅里都有书。我们应该提倡读书是一件平常的事,并不是高雅,高雅要表现在你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疑而后知”,即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今天很多人认为自己会读书,但是正如我开头说的,很多概念一经推敲就发现自己实际上不懂。“书”是如此,“读”亦是如此。我问你会读书吗?“读”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就不明白了。“读”这个字,还念dou(四声)--句读的“读”,即是我们今天说的标点符号。古人没有标点符号,现在学的古文都是大学教授给大家标出来的,这本身就不一定正确。古人是自己句读的,自己找到标点,证明你就会读书了。所以这个“读”一开始就与怀疑和思考在一块儿。今天的读变成了念出声的“读”,念出声是好的,但是应该自己知道断在何处,这就证明你知道了意思。高考的句读考题,就是考察大家对意思的理解。
从“读”我们知道,古人读书有怀疑精神。心里经常问自己:“对吗?”当然,我们怀疑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推翻它,而是因为你怀疑之后接受了的东西才是真正自己的东西。我们从小要有怀疑精神,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工作了之后尤甚,学校里学的东西可能过时或者僵化,但是大多是正确的。然而你工作之后遇到的东西就没有人能保证其正确性,要是没有怀疑的能力,我们就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比如现在的广告,广告的东西多数是不靠谱的,我们必须经常保持一种怀疑精神。
所以学好语文、学好数学十分重要。我认为数学不好,语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然毛主席和钱钟书数学也不好,但是不能说他们就没有数学能力。有数学能力就有逻辑推理能力,就是质疑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的东西不能完全相信。
比如,我们说:“1976年,‘文革’结束前,中国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现在大家的“共识”。如果我们不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我们就要质疑:什么叫崩溃?是饿死人么?实际上从1962年到七十年代,中国连续十三年农业大丰收,粮食吃不完,化肥工厂和农田水利工程到处都有。云南今天发生的干旱,不是天灾,是毛主席时代的水利工程全被毁了!那时候有经济危机吗?有外债、内债吗?资源枯竭了吗?千百万工人下岗了吗?那个时候的经济每年增长8%~9%以上,除了少数年份,“文革”期间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头。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现在中国重要的科技成果全是在“文革”期间做出来的。反观这三十年,我们的学者除了伪造一些论文之外根本拿不出什么东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很多都是美国的,国家自己掌握的科技究竟有百分之几?所以尽管没有结论,但是我们可以质疑,“崩溃”二字,是可以怀疑的。
我们继续质问,既然没有崩溃,为什么说崩溃?谁说的崩溃?这个人这么说,他的立场是什么?他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是一层问题。我们再问一层,这个问题没有证据,但是这个人说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却相信了?所以说,由一个问题可以引出一系列的问题。由一个质疑就能提高你整个的思维能力。
西方的传播学特别讲究几个W的问题:谁在说?谁在什么场合对谁说?为什么这么说?读书,永远要怀着这个态度。连孔子的话我们都不能太相信,我们今天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很多学者就把孔子说成没有错误的圣人,这就形成了新一轮的个人崇拜。圣人不是神,他是人,他有圣的地方,也有平庸的地方。孔子说的话也要怀疑之后才能接受。“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大家都觉得挺好,我们就都接受了。但是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有些学者非要说有道理,要把圣人的话都变成对的。孔子那个时代就是看不起妇女,这是正常的,但不影响其成为圣人。
现在我们反腐败,大家找问题所在。有些人就说问题在于一党独裁,所以要搞多党制,像西方一样。很多知识界的人也都这么想,这是出自爱国之心,大家都想国家好。但是我们要质疑一下。现在世界上多党制的国家有多少?这些国家大部分是穷国还是富国?大部分国家的人民是活得好还是活得不好?如果大部分活得不好,凭什么说多党制就能解决问题?第二,这个国家好不好跟多党不多党有什么关系?多党就好,不多党就不好?但是毛主席时代就不多党,除了少数高官、高等知识分子受委屈之外,八亿人民活得欢天喜地的。另外,谁最希望中国实行多党制?他怎么那么好心,天天想办法鼓动你,让你变成多党制?
第三,对于中国来讲,多党的时候比一党的时候好吗?袁世凯时代就是多党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是中国最黑暗、老百姓活得最不好的时候。北大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就是为了推翻那个多党制的政府。最后我们还得问,我们中国现在是一党吗?有些人说是的。但是我再问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党吗?你表面上看是一个党,但是毛主席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美国看上去是两个党,但是两个党跟一个党有什么区别?
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了本质才会发现,西方恰恰是一党制,哥俩两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两个党其实就是两个角色,实际没有什么区别。西方投票率越来越低是因为谁当总统对其影响不太大,国家命运都操纵在金融寡头手里。而中国实际上才是有很多党,我们开会表决大家都举手,很齐。实际上是因为开会之前大家都斗争好了,真正的斗争在会前不在会上。
而这些问题,不用设身其境,只要通过语文便能了解。所以我说,语文学好了,万事万物都能看透,道理便在于此。世上最难的东西弄明白了,看什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所以古人训练人就从分析语法字词入手。鲁迅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年轻的时候跟章太炎学过字,从说文解字中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什么意思。当你搞明白五百个字,天下就没有什么别的学问了。
……
第一辑 读书有道
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
当今中国人应读的50种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围棋国手必读书
读书没啥了不起
疏林冷落尽凋残
硬书读罢读软书
斑竹一枝千滴泪
少爷小姐请读书
纯洁的生命诗篇
第二辑 书海拾遗
《论语》的魅力
《射雕英雄传》的文化魅力
《毛选》的人格魅力
蓬山此去无多路
韩寒的世界
——读《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人生在世,加减二字
——读吴稼祥《入世心法》
武林中的美洲豹
——重读萧逸
悍妇猛于虎
——《江城》与《马介甫》的艺术表现
读《千古文人侠客梦》
波上寒烟翠
——读《雨把烟打湿了》
生死两茫茫——读曹革成的《萧红传》
扁平人物的高峰
——读《(莫里哀喜剧》
苍生之道——读吴志攀《闻道与问道》
人间何处觅诗情——读丁启阵《诗意人间》
让大地重光——读慈林的诗文
第三辑 文艺纵横
无题谈诗
宋词中的蒙太奇
俳句意境与中国古典诗歌
北京文学的贵族气
语到极致是平常
苍凉的碑林
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
金庸写情
王瑶先生学术精神的启发
陈寅恪对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鲁迅诗歌解读
老舍的大众文化意义
丁西林剧作的性心理
沈从文的自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