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想的时差:海外学者论中国当代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25271
  • 作      者:
    张柠, 董外平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柠(1958-),男,祖籍江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著有《土地的黄昏》、《文化的病症》、《叙事的智慧》等十多部学术著作。曾获第九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董外平(1983-),男,湖南衡阳人,文学博士,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中国当代小说批评。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书系·思想的时差:海外学者论中国当代文学》收录了美国、德国、荷兰、斯洛伐克、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著名学者近年来论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代表性的论文20余篇,其中既包括资深老牌汉学家金介甫、夏志清、李欧梵的最新力作,也有当下名声大噪的汉学家王德威、顾彬、奚密、柯雷等的经典论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书系·思想的时差:海外学者论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海外译介等多个研究领域介绍了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观照和评价。海外汉学家新鲜的理论阐释、跨文化的研究视角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成果,而且为国内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种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虽然残雪不怎么用本身表明了主观感觉的形容词和动词,例如害怕和焦虑等,一种强烈的、主观主义情感的印象还是传达给读者了。这是通过客观的描叙来表达的,如以上提到的那些。这种描叙可以被解释成内在意象的客观化投影,或象征的时空具体化。这种对客观的运用,远不是为了增强我们的现实感觉,反而有唤起一种妄想狂感觉的效果,这种妄想感觉嵌在原文的风景里。
  因此,这个故事可以从几个层次上来阅读。从表面层次看来,它说到一个中了魔的人,被阴险的“亲戚们”打扰和迫害,她企图通过做梦来走出噩梦般的“现实”。但与此同时,描叙语气的特殊的主观性似乎让人觉得可以有种不同的阅读,似乎让读者产生一种怀疑,觉得这个故事也可能是描写一种内在的妄想狂的病例,可能亲戚们事实上只不过是一般的、无恶意的人,进出这所房子,因为很普通的理由在种一棵树,而远方的送葬者只不过是一些在山坡上散步的人们,由于“我”的妄想狂的凝视而转化成了具有威胁性的主观的幻象。我们从前面分析中得知,她是在河边疯走的时候被亲戚们发现的,然后被他们捆起来,放到了一个破庙里面。这对于猜疑的、“追求正常的”(意义建造的)读者来说。也可以意味着将一个精神分裂的人强迫送到医院去治疗。他们也声称曾经救过她的命,那以后她给自己做了一个猴子的假面,这表明她是作为治愈者或正常人来行动的(假如我们遵循这种解释线索的话),因为在前面写到了亲戚们像猴子一样跳跃。这两种阅读都意味了一种强烈的对抗——一方是亲戚(或外界),另一方是“我”——在善与恶或理智与疯狂之间建立了清晰的界限。
  然而,一种更深入的阅读展现了二者之间的同谋甚至同一性。亲戚们实际上也是妄想狂的、多疑的,他们谈到长年的恐怖和监视:“莫非有人偷听?到处都是贼,什么事都不可靠,我们不要忽视这类问题。从刮大风的那天起,天上就出现了裂缝……”文本中确实带来了两种极端的、分开的剧情说明,而“我”在那之间浮动:一种是耀眼的、平和的永恒,一种是泥泞的、忧心忡忡的现在。由于“我”在第一个世界里是一个局外人,在第二个世界里就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
展开
目录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书系·总序
序 海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风度
第一辑 跨语际与影响研究
中国文学(1949-1999)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
清规戒律与苏联影响——1956-1960年中国文学概观
金山想象与世界文学版图中的汉语族裔写作
离散的诱惑——本土文本与海外阅读

第二辑 文学思潮与现象研究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继承与变革
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寻根与身份认同
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
反思现代主义:抒情性与现代性的相互表述
被“误读”的西方现代主义——论朦胧诗运动
身体写作——论世纪之交的“美女作家”现象
私人经历与集体记忆:知青一代人的文化震惊和历史反讽
作为类型的政治运动:十七年电影中的象征与意识形态关联

第三辑 作家作品论
张贤亮:作者与男主人公——我读《感情的历程》
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
抒情时代及其焦虑:试论《年青的一代》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规训与狂欢的叙事:《青春之歌》与《青春万岁》
徘徊在记忆与“坐忘”之间
模棱两可的主观性——读残雪小说
莫言的《酒国》:盛大的衰颓
智者的悲歌——穆旦后期诗歌研究
解读苏童《碧奴》的神话结构
武则天:20世纪的一个文化寓言——对四部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讨论
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鲁迅作品
两种语言下的“树”——中日现代诗歌比较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