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理清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千年恩怨。
◆剖析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延续千年的政治恩怨、文化冲突、经济差异、法律分歧、宗教矛盾,理解今日苏格兰人的民族独立意识。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雅思、托福真题来源,多所世界名校的专业入门读物。
◆由各领域闻名世界的专家撰写,国内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既是专业级,又通俗易懂,毫无阅读障碍。
◆翻开本书,三小时理清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千年恩怨。
苏格兰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长期遭受英格兰王国的侵扰,两国关系剑拔弩张。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它们拥戴同一位君主,共享同一个议会,但两者间的矛盾和隔阂从未消弭。
政治上,英格兰趋于保守,苏格兰偏向自由主义;文化上,两者在语言、节日、艺术、体育等方面大相径庭;宗教上,英格兰国教与苏格兰长老会相互对抗……
这些分歧与冲突,成为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致今日依然有大批苏格兰民众支持独立公投。
在这本小书中,休斯敦教授将从中世纪苏格兰的崛起开始,带领我们剖析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延续千年的政治恩怨、文化冲突、经济差异、法律分歧、宗教矛盾,理解今日苏格兰人的民族独立意识。
导言
和非英国人一样,英国人也发现他们往往很难搞懂苏格兰。苏格兰人真的只是英国人中的一支吗?答案当然是“不是”。苏格兰是不列颠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吗?“是。”苏格兰人是英国人吗?“偶尔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共享一种语言、一位君主(自 1603 年以来),以及一个议会(自 1707年以来);它们都经历了帝国时期和工业革命。但是,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历史使得苏格兰与众不同。乔治· 奥威尔曾经在《英格兰,你的英格兰》中写道:“民族性不能被钉死,当你钉死民族性时,它们往往变得琐碎,或彼此看似毫无瓜葛。”联系还是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现代苏格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特征,源于苏格兰数个世纪以来在不列颠和欧洲背景下独立且平行的发展。它们是一部连续与变迁、一致与对抗、好与坏的故事,不过苏格兰真正引人注目的, 还是它的政府、宗教、法律、教育、社会关系、人口流动以及文化。我们只有先解释和评价这段历史,才能理解当下的苏格兰。
本研究涉及四个主题。首先,虽然从现代标准来看,苏格兰明显不是“多元文化的”,但在历史上,在如此小的一个国家内,其地理、语言、宗教和社会却存在如此鲜明的差异。 其次,苏格兰拥有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或者说“志愿部门”( voluntary sector),它们有时强化了这些差异化特征,有时又缔造了同质的观念,特别是在教育观和一般人道观方面。再次,无论地方和地区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苏格兰在并不暗淡的中世纪便发展出了一种民族认同感,即便在与英格兰联合的背景下、在苏格兰人欢呼成为“英国人”时,这种认同感仍然存在。
最后一个主题关注的是,同时身为苏格兰人和英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现代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之间的误解(偶尔还有敌意)源于一种紧张的关系 —— 他们既分享共同的经历却又想保持差异。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只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才是“英国人”,并且这一层次的认同也囊括了区域性特征,而非忽略这些特征。当苏格兰人(或威尔士人、北爱尔兰人)说自己是“英国人”时,他们说的是一段漫长而不同的历史,其中夹杂着有限的相同经历 —— 但与英格兰人相比,他们在使用这个词语时可能更加包容。 1922 年爱尔兰革命以及美洲革命之后的民族主义历史更有说服力,因为这让爱尔兰和美国摆脱了(英格兰人)强加给它们的英国文化和政府统治。苏格兰人却从未这样做,而且可能也最不想这样做,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苏格兰人在创造这一文化时也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英格兰不是与苏格兰相互影响的唯一一个国家,也不总是最重要的那个国家。尽管如此,苏格兰、英格兰(还有爱尔兰)的历史,几百年来互相交织,苏格兰人参与了英格兰人的计划,带着不同程度的热情和保留态度支持联合王国。苏格兰的历史需要跟英格兰的历史放到一起来理解,这并不是说要去考察苏格兰被外来的英格兰干预、压制和扭曲的历史,而是去理解它们的历史中哪些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哪些部分是共同分享的。无论苏格兰将来是否还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国史都会是苏格兰历史的一部分。
目录
插图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政治和统治
第二章 宗教
第三章 教育
第四章 社会
第五章 经济和环境
第六章 苏格兰和广阔世界
第七章 文化
结 语 历史的教训
参考书目及进一步阅读书目
大事年表
苏格兰君主(公元 843—1714)
☆ 专业、简洁,但不乏味, “牛津通识课”系列不愧为有思想的读者的百科全书。
——博伊德·唐金
(英国《独立报》资深文学编辑,曾任国际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 充满生气且流畅易读如斯,该丛书将改变你对感兴趣主题的思考方式,对于那些你未曾涉猎的领域,丛书又堪为出色的入门向导。
——牛津大学出版社
☆ 阅读本书,是你迅速变成专家的机会。
——《泰晤士报》
☆ 《牛津通识课》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世界陌生而辽阔,目之所及处处让人充满好奇,充满了我们想了解的存在。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博学者,但是每个渴望阅读的人都是一个好学者、一个热爱知识的人。他们眼中的知识既动人有趣,又令人舒适快乐,引起惊叹和敬畏。
——《纽约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