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正定(前言)
文/倪春
在北京城往西南125公里的河北省石家庄境内,隐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鲜虞国都城遗址。值得注意的是,海内第一宝刹——大佛之寺隆兴寺,也坐落在这都城遗址附近。岁月的洗礼,已使寺庙沉寂了千年,却丝毫不减寺内主体建筑的威严。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寺内最北端的龙腾苑内却坐落着一群无头佛石雕像,这究竟意味什么?为解开这历史的幽迷,让我们一起去寻觅该遗址所在的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
“正定”的名称出自《佛说八正道经》。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分别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谓正定,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个层次的定境,因其与四圣谛相应,故称为正定。正定原称“真定”,因当年雍正皇帝信奉佛教,所以将“真定”改为“正定”,而正定又作为佛教八正道之一,可见有心所在。
正定是燕赵文明催生发展的宝地。这里地处华北滹沱河冲积平原,水源充沛,肥田沃野,便于人类繁衍生息。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此居住。域内有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和奴隶制时代殷商文化遗址。
正定是古代华北平原政治、军事中心。公元前770年,鲜虞人穿越太行山来到正定一带,建立鲜虞国,都城新治。这里地处“九省通衢”之地,是京师“畿南保障”,被誉为“神京锁钥”、“中国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宋代宋祁曾赞道:“河朔,天下之根本,而正定又河朔之根本。”清代朱佩莲以诗赞叹:“九达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波惊徒骇侧,云压太行东。”千年来,正定一直是府、路、州、郡的治所,历史上战事不断。汉高祖战东垣,取名真定;汉光武帝刘秀转战真定,建立东汉王朝;北魏道武帝攻下常山郡,迁至真定;金兵进犯真定;明成祖朱棣真定“靖难之役”;李自成义军入真定;正定城抗日保卫战。
正定是一座地位显著、文化深邃的佛城圣地。著名学者余秋雨“行走”千年古城正定时盛赞:正定拥有着太多的国宝,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千古之美。历史上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庙,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誉,其中古城内拥有国家级8处、省级2处、县级10处,共20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堪称“国之瑰宝”。
正定是中华文化交融汇合的前沿,也拥有文武荟萃的历史名人。这里人杰地灵,“为文彬彬,为武赳赳”,产生了赵佗、赵云、范仲淹、王士珍等历史名人;这里“艺文精美,诗风刚直”,孕育了白朴、尚仲贤、梁梦龙等文学大家。正定拥有古朴独特、兼容博大的传统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常山战鼓、高照),省级有3项(马家卤鸡、八大碗、竹马)。世代相传的传统名吃更是比比皆是,“正定府里三大宝,扒糕、粉浆、豆腐脑”,“王家烧麦”、“孙家猪蹄”、“常山崩肝”等等,令人胃口大开。民间腊会、庙会、花会等颇为辉煌壮观,传统风情浓郁。同时正定也是元杂剧的摇篮与中心,以白朴为首的杂剧创作作家群落推动了杂剧的成熟发展与走向鼎盛。
本书力图通过对正定古城的佛教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描写,来反映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正定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思路,把正定这座古城的精气神写活,向读者展现古城正定的千古之美。
正定古城,明艳照人,仪态万方,从历史久远的鲜虞国都城遗址、真定府,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砖绿瓦,小巷人家,古城、古街、古寺、古塔,辉映出婉约豪放的唐宋风情;传说、典故、史记、风情,谱就成摄人心魂的千年古韵。一路的变迁,生动地记载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沧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