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562882
  • 作      者:
    李甦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是国内首本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为基础,系统阐述儿童绘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书籍,是中科院教授18年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提炼。
源自研究,基于实践,通俗易懂地帮助父母和教师理解幼儿绘画的那些事。

绘画作为开启儿童艺术之门的重要活动,一直受到父母及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在儿童“学艺”的路上,父母和老师却被诸多问题所困扰:
孩子怎么总是画不像?
是不是有天分的孩子才能学画?
要不要给儿童示范画?
如何解读和评价儿童画?
怎么给孩子选择绘画培训班?
父母和老师怎样为儿童绘画提供支持?
……
本书作者专注于儿童绘画研究领域18年,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回答有关儿童绘画的诸多问题,并将科学的理念与多年实践研究经验传播给大众。
展开
作者简介
李 甦 教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亚洲读写协会(ARWA)秘书,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早期读写与语言发展、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目前已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和国内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及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学前儿童心理学》(获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译著《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儿童绘画和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
展开
内容介绍
《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以儿童绘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核心问题为导引,结合案例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解析,梳理困扰教师、家长及大众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及教育的诸多问题,将科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经验传播给大众。
展开
精彩书摘

站在大师作品与儿童作品面前
在开始探讨儿童画及儿童的绘画活动之前,我们不妨先假想一个情境。假如你正站在美术馆陈列的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一幅画前(如图1)。您在看这幅画的时候,会想什么呢?我猜你肯定会想:米罗到底想通过这幅画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或者说表达什么意思呢?那些不同颜色、不同的形状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想法?

图1 米罗作品

图2 儿童作品

让我们将场景切换到幼儿园教室的墙壁前。当您看到这样一幅孩子的画时(比如图2),您会想什么?我猜你首先会想,他画的是什么东西呢?如果画的是一个动物,好像一点都看不出来,怎么画的那么不像呢?
当读到这里,您是否已经发现,当站在大师和孩子的绘画作品前,我们对待图画作品的态度竟然是如此的不同!在大师的作品面前,我们想探究的大多是一幅画所表达要的思想即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而在孩子的作品面前,我们似乎更看重儿童图画作品中所画出的具体东西,而很少关注孩子通过画中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很少会去想孩子画这个东西到底想表达什么。
那么,同样都是创作者的绘画作品,作为观众的我们为什么对它们的态度如此大相径庭?仅仅是因为绘画作品的创作者不同吗?还是我们把艺术家画的作品与儿童画的作品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来看待?如果它们在性质上是不同的,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如果它们是相同的,那么艺术家的绘画活动与儿童的绘画活动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问题涉及我们如何认识孩子的艺术活动。而站在哪个立场上去看待儿童,站在哪个立场上去看待儿童艺术,决定了成人该如何给孩子的绘画活动提供支持。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儿童绘画作为开启他们艺术之门的重要活动,一直受到父母及教师们的高度关注。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画画,希望通过学习绘画能够帮助孩子形成一定的艺术素养。但是,他们在为孩子选择各种绘画培训班的时候却很纠结、困惑。因为随着家长对各种教育理念的了解与认识,他们开始审视当前的儿童绘画教育,特别是幼儿期的绘画教育,教与不教以及如何教的问题一直困惑着家长。
从我国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来看,多年来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仍然长期充满困惑,不知如何去改善教育行为,美术教育裹足不前。我们近期对1000多名北京市幼儿园老师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老师们提出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教法方面的困难,比如如何选绘画主题、要不要范画等;其次是评价和解读儿绘画作品的困难,最后是如何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困难。
事实上,这些困难之所以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多年来在如何看待儿童的美术/绘画活动方面一直单纯囿于的艺术话语体系,忽视了儿童艺术与其心理发展的紧密关系,始终从绘画作品本身来看待儿童的绘画活动(作品导向),而没有从儿童艺术能力发展与学习的角度来认识儿童的美术/绘画活动。正因为如此,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多年来一直纠结在要不要范画,要不要教儿童绘画技能上——这正是作品导向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的生动写照!而广大家长多年来的困惑也正是来源于此。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理论上厘清思路,从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角度将儿童艺术,特别是儿童绘画的本质问题梳理清楚。这是解决育儿实践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大量困惑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绘画(活动)的本质
1967年,在第三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他著名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世界1是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生活中与我们密切接触的很多事物都属于世界1。比如,锅、碗、瓢、盆、电脑、手机等等。世界2是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者是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人的思维和精神活动就属于这个世界。世界3是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即思想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得以表达的世界。比如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思想,是通过学术论著、诗集以及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世界3”实际上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物”的世界。
成人绘画与儿童绘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绘画者精神活动的产物。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绘画属于“世界3”。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物质形态与物质特征,但它承载的是画者的思想,是画者精神活动的产物。从这一点来看,成人绘画与儿童绘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绘画者精神活动的产物。
儿童的绘画是儿童精神活动的产物。它不等同于物理客体世界,但它沟通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与物理客体世界。儿童绘画过程本身就是儿童的精神活动。儿童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要体现画者——“我”在艺术活动中的能动性、“我”的思想以及“我”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的展开。
绘画活动是儿童对经验的组织和构造,这种构造既包括对物理客体世界的构造,也包括对儿童自我的构造。绘画使儿童可以看到自己,绘画“能让儿童获得一种内在的效能感,让他们觉得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1]。所以,我们站在成人作品与儿童作品面前,应当对他们用绘画元素表达自己思想和精神的活动表达相同的尊重,特别是对于儿童的绘画作品,要更关注其中的意义表达。
成人对儿童绘画中意义表达的关注,会使教育者转换思路,将指导儿童绘画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儿童自主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关注绘画作品画的像不像。虽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画出的图像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会越来越像。但是,写实性的描画其实并不是一个孩子绘画发展发展的最后终点。孩子艺术发展最后的终点是很多元化的,包括出现不同的绘画表现风格,就像在艺术史上看到的抽象派、印象派等不同的表现风格一样。写实不是儿童唯一最好的一种表现,它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1]。因此,如果把儿童绘画定位在画得“象”与“不象”上,实际是将成人艺术中的一个标准泛化到儿童绘画中来,将儿童绘画完全等同于成人艺术。不过,即使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与摹写对象的高度一致——“画得像”也不是评价成人艺术的唯一标准。“画得像”只是在一种文化系统中形成的习惯,一种既定的、评价成人绘画的标准体系。将社会文化中某一种价值标准不加甄别地应用到儿童绘画中,将两个层面的问题混淆在一起,对儿童绘画的认识与评价就会失之偏颇了。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言

01我眼中的菠萝:认识儿童画
什么是儿童画?
绘画(活动)的本质
表征性绘画与表达性绘画
绘画是儿童的认知活动

02怎么画都不像:儿童绘画的发展特点
表征性绘画的发展
表达性绘画的发展
具有绘画天分的儿童
基于绘画发展特点认识儿童绘画

03画得少说得多:绘画与语言的关系
儿童的绘画与语言都是符号
绘画与语言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似性
绘画与语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儿童对两种符号所传递意义的“转译”
在绘画和语言之间架起桥梁

04要不要教儿童绘画 _ 059
为什么要教? _ 061
教与不教都纠结 _ 062
儿童绘画时会面临什么困难 _ 063
儿童绘画的发展需要学习 _ 067
儿童绘画的发展需要成人的支持 _ 068
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提升绘画能力的核心 _ 069

05如何支持儿童的绘画活动 _ 071
支持儿童绘画活动的基本原则 _ 072
为儿童提供“发展适宜性”的绘画经验 _ 079
掌握解读/评价儿童画的方法_ 081
幼儿园绘画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_ 084
不同年龄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要点 _ 096

后记 _ 09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