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倒过来的逻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764692
  • 作      者:
    鲁建文著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鲁建文,湖南浏阳市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现供职于党政机关。工作之余,爱好"栽花种草,看书写稿,散步慢跑"。文章散见于各级报刊杂文、随笔栏目,连续多年有作品入选《中国杂文精选》,著有《不伦不类杂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野丁香文丛:倒过来的逻辑》分为“热点透视”、“夜读偶记”、“世象杂说”、“市场随感”和“生活漫笔”等。
  作者鲁建文出身贫寒,少有志,好读书。后从事党政工作多年,对百姓疾苦和官场诸多现象多有外人不知之体味,读史论今,捉笔撰文发于《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湘声报》《浏阳日报》等,激浊扬清,有慷慨之声。

展开
精彩书摘

  神话止于科学
  这些年,我们的国学养生领域可谓“大师”辈出,“排毒博士”、“食疗专家”、“辟谷教父”,一个接一个,不乏来者,编造出种种骗人的养生神话,通过各种媒介广泛传播。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们为何竟能有那么多的心甘情愿的受骗者,甚至成为他们热切追捧的“粉丝”。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我想,这种“前仆后继,大师辈出”的现象,应该有其深远的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有着神仙文化传统的国家。所谓神仙,即能力非凡的超人。他们不仅自己可以超脱尘世,长生不老,而且身怀神功异法和灵丹妙药,救苦救难。人们所熟悉的“八仙”就是他们中间的代表。这种神仙思想,据说在战国时就开始流行。它既包含着人们对世间的一种美好企盼,又不乏大量的自欺欺人成分。但是,千百年来总是有人笃信不疑,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扎驻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复兴,“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精华与糟粕再度一同泛起,这也就很好理解了。
  有人把这种笃信神仙思想的心理,归结为是智商低下、反应愚笨所致。但我以为,这样结论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对今天的名人受骗,我不好拿来说事,但我想古时的秦始皇还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他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推行“废分封、设郡县”的政治制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社会改革,显然不仅不能说不智,而且要算是聪明绝顶的伟大君主了。但在求仙问药、长生不老这个问题上,他却被徐福弄得神魂颠倒,对他百依百顺,不惜一切代价资助他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酿成至死也不明白的求仙问药闹剧。最后,自己在苦等中死在了东巡途中,却成就了徐福“航海家”的美名。
  分析为秦始皇求仙问药的骗局,我想,除了这位始皇帝乞灵长生、求仙心切的心理因素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的人们无法对更多的自然现象作出应有的解释,难以形成科学思维,不懂得生命只属于一种过程,有出生便有死亡,有年轻便有衰老,有健康便有疾病,这是不可改变的人生客观规律。这也就为徐福之流提供了行骗的可乘之机,借海市蜃楼这一自然景象,编造神山仙人、长生丹药的神话,把秦始皇扎扎实实地忽悠了一回,从而骗得大批的金银财宝、谷物种子和童男童女,离开大秦帝国,另辟自己的“世外桃源”去了。我这样说来,并非想苛求古人,只是以为恐怕缺乏科学思维才是受骗的根本原因。
  今天的人与古人相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思维的形成,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们已经清楚,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既没有绝对的能,也没有绝对的不能。把一种事物吹得神乎其神,本领齐天,其中必然有假。我们也不难想象,正是因为有假,所以才要“包装”。以“包装”粉饰门面,掩人耳目,骗得信任。如果能这么思考,那些请人写书打广告、花钱包装上电视、傍上名人做推介的“大师”们,所推出的绝世超伦的奇功妙方,又能完全是真的吗?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复,他们与徐福没有两样,无非为的是骗得钱财、捞得好处,去经营他们自己的“世外桃源”,所谓救苦救难只能是骗人的鬼话。
  由此看来,科学思维犹如一面照妖镜。种种养生神话在它的面前无疑原形毕露,不攻自破。因此防骗也不难,只要我们彻底抛弃无所不能的神仙思想,学会科学思维,受骗上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神话必然止于科学。
  (原载《湖南日报》2010年10月4日)
  ……

展开
目录

辑一
神话止于科学
由几句儿歌想到的
劝说爱因斯坦
教育失调的苦果
为双汇的损失高兴
唐骏“学历门”的意义
“跛脚”的征拆安置
爱管“闲事”与社会监督
 “排队候访”折射的软肋
靠勇气不如靠制度
《春天里》走红的背后
他们为何好兴土木
良心不能“免检”
网上看帖需气度
不抽好烟的自律
警惕寻找“替罪鬼”
建筑的“非正常死亡”
辑二
辑三
辑四
辑五
辑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