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有一手好厨艺,烹煮炸煎、零嘴小吃都做得惹人垂涎。外婆说这些花样百出都是生计所迫,因为外公的工资实在微薄,而要养活的孩子太多,外婆只能出去做些小生意补贴家用。彼时,村头的溪桥边,常有外婆摆摊的身影,暮色在街沿,放学归来的孩子嬉笑打闹,兜里几张毛票皱巴巴的,但仍禁不住香味的诱惑,都围在了外婆的摊边不肯散去,仿佛那潺潺的水声都化作了油炸的“吱吱”声,看了半晌,口水都盛不住了,才不情愿地抽出一张毛票,讨好地望着外婆,外婆眼都不抬,这才又掏出一张,接过那根烤串,欢欣鼓舞地跑掉了。所以虽然妈妈小时衣服破旧,但总得到同龄人的艳羡,这与外婆的好手艺是分不开的。
又过了几年,“大跃进”、“文革”接踵来袭,外婆的父亲被揪斗,家族彻底没落,日子更加举步维艰了。外婆在连日的劳苦中,患了严重的胃病,疼得头昏眼花,只得在腰上缠了一圈又一圈的绷带,用力一勒,五脏六腑都挤在一起,痛楚这才稍稍缓解,又继续上农田干活。时至今日,山河剧变,日子可以如此风光,但外婆仍是一箪食,一瓢饮,小病痛都不曾就医。
虽然日常生活只能吃上顿盼下顿,但汉唐以来盛世的礼乐,人世的慷慨繁华,民间亦还是奉行。每年过年,外婆必舂年糕、裹粽子,除夕当日,饭前在堂前拜菩萨,求家庭和乐,又放爆竹祭天地,告风调雨顺,祭毕分岁,全家吃团圆饭。餐桌上布置了“满汉全席”,一年从未见过的菜色全在一晚上上齐了。昏黄的灯光下,6个孩子排排坐着,外公外婆面带辞旧迎新的喜色,窗外爆竹声声,散入千家万户。外公先动筷子,将盘中间的鸡肉夹给外婆,算是一年的告慰,外婆只是将那块肉翻了个身,直接放在了我妈的碗里,这便是开始了。席间,外公酌了半小杯酒,一口抿两口喝最后一口杯见底,孩子们在旁边吵吵嚷嚷,外婆忙着给每人的碗里再添菜加饭,嘴边轻哼小曲,如风月那般袅袅。一时酒足饭饱,外公出门点燃一大响爆竹,“嘭”,新的一年来了,天大的困难仿佛也过去了,一派喜乐祥和。
……
展开
——吴思
本书有三谈:和同辈交谈,寻前辈访谈,与历史笔谈。值得一读!
——曾曦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主任教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时是人心到人心的距离。青年人对祖父母的采访,使这段距离触手可及,一定有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
——彭长城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