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什么是真正的文人
文人这个词由来已久,是民间语言。关于文人的定义、词义很多,其通俗的说法是定位于读过书或读了很多年书的人,多同知识或知识分子画等号。在社会上,相对于大众而言,任何朝代读书年数较长的人都被称为文人,不管他读得如何、素质如何。如现代社会将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称文人。文人在中国历届封建专制者掌握的话语权里,还近乎是个贬义的称呼,如“文人相轻”,“秀才(文人)造反,十年不成”,“秀才(文人)娘子,饿断肠子”,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文人,或是对文人的误解、断章取义。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呢?
一、有文化而非有知识或有学历的人。“文化”一词.《大英词典》的定义,是“关于人的一切的东西,其核心是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尤其是你的政治、法律、历史以及是非、得失、成败、福祸等方面的价值观是否科学、先进,这是一个人有无文化也即是否是文人的第一要素。
二、有素质的人。这是一个人是否是文人的主要特征。这个素质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修养素质、政治素质(民主法治思想)等,不同时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无论他知道再多、学历再高,他也只是个没文化的人即不是真正的文人。
三、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谦和友善的人。当然,文质彬彬绝非是戴个近视眼镜说话细声细语,而是指一个人文雅、高雅、典雅且谦虚和气友善,处处讲公德,有修养、有君子之风、有绅士风度,绝非是那些大吃大喝、目空一切、高声大语、炫耀名牌的有学历的人,甚至买了硕士博士文凭的暴发户。
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为了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即使面对现实中的不公不正不平,也不会顾个人安危得失,敢于讲话、敢于呐喊,敢于以微弱的声音抗争,如被称为“俄罗斯良心”的索尔仁尼琴、被称为“欧洲灵魂”的“我不抗争谁来抗争”的萨特、为火车上不给发票而打官司的郝劲松。
五、穷尽文化或有很大文采的人。即在“文化”上有一定造诣或贡献的人,如孔子、苏轼、慧能、屈原、曹操等,还有那自称“穷禅客”的周敦颐,开一代诗风的李白、杜甫等。
六、有儒之真义的人。世人常将有知识与儒并列,这是错误的,就是历代及当今儒学大家也并非掌握或深谙儒之真义。这不是在于学问的多少、儒家经典掌握多少、运用如何,而是强调内在之德、之善、之情、之趣,不是人际学、成功学,而是由内在之德展开的一种对世界及他人的态度;不故作清高、穷酸、卖弄、脱俗、不合流,而能寓个性于共性之中,寓文化于生活之中。儒家自古有这样的传统: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七、有骨气兼有知识的人。“几根穷骨头支撑天地,一副饿肚皮包容古今。”“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道相同束冠立于朝,道不同乘槎浮于海。”“富贵于我如浮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些都是对文人又一特点的描述或是对真正文人的人生高境的又一真实写照。
谈观看与欣赏
观看与欣赏,词文相近但内涵不同,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区别如下:
观看,自然是用眼观、用眼看,都是看的意思,如看书、看戏、看风景等,与欣赏比较而言,多是表面的、肤浅的、不加思考的、被动接受的。
欣赏,自然也离不开眼睛,但更多的则是用心、用脑,或心脑眼共用的,是在观看中思考,在思考中寻觅,在寻觅中探求,是深入的、深刻的、主动的、创造的人类高级活动,并且与之相伴的还可能有凝思、震颤、陶醉甚至出现“大卫综合征”。
欣赏,是一种“远远”地看,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没有占有的欲望。可恰是在这种没有目的性没有占有欲的“欣赏”中,事物向你展示的都是善的、美的、温柔的一面,扑面而来的便都是惊喜和满足。如一旦占有,不仅没有了距离更没有了美,且多了厌倦、争吵、矛盾、失望,以致连看都懒得看了,岂能说到“欣赏”?
观看,是低级活动,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而欣赏,则是高级活动,是人类仅有的,在人类中又属于少数人。对大多数人而言,对事物包括对艺术品及大自然中的风景,都只能停留在观看层面。
要向《农夫与蛇》中的农夫致敬
可能绝大部分读者都读过《农夫与蛇》的故事。一个农夫见一条蛇冻僵了,将之放在胸前暖和,蛇醒后咬了农夫一日致其死亡。我们国家的课本或文章注释、辅导里都是指责农夫不该救毒蛇,不该对毒蛇心慈手软,应趁机将之致死甚至再踏上一脚,起码不应该去救它。认为农夫愚昧,死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笔者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要在此为农夫正名,并向农夫致以深深的敬意。一是农夫身上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珍爱。不管蛇如何毒,它毕竟是条生命。如发达国家的虐待动物罪以及对动物的保护,可从没分什么毒与不毒。再如,老虎等食肉动物不都也又凶又毒吗?照此说我们都不应保护了。二是从农夫身上表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的重要一点就是善,善包括利人、助人。在别人(当然也包括动物)遇难时见死不救或无动于衷,不仅是自私麻木的表现,而且还是灵魂、人性扭曲的表现。三是农夫一定是个有德之人,是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试想对动物尚能如此,况对同类乎?记得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如果见死见难无动于衷,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没人性即不是人的人了。既然不是人,也就枉披了一张人皮。
话又说回来,农夫这种珍爱生命、有恻隐之心的行为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但方法有错。如果将蛇放到温暖的水里,那么既能救它又不致伤人,用这样的方法就更好了。纵然我们可以批评农夫的方法,但却不能否定农夫的做法。记得苏轼同章淳郊游时,章一脚踏死一只受伤的鸟,苏见之仰天长叹:“此人如有权必伤及无辜。”此人得势后果然滥杀人数以千计。谈北大农村学生不足1%说明了什么
据报道称,201O年北大招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历史上最高的70%左右降到不足1%。笔者阅之,首先是感到震惊,其次是掩卷长思,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先从客观上讲,城市化的加快,使许多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但这不是主因,因为中国的城市人口尚不足一半,按理说其比例也不应低于50%。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当前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是:约40%的城市人口,占有80%以上的教育资源;至于名校、名师、名馆,农村几近于零。
三、高昂的学费使不少农村人上不起大学。四年大学上下来,少则也需要4万元左右,这相当于一个农民种一亩地二十年的纯收入。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农民子弟上大学的积极性。四、读书无用论成为现实。现在不少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不易,考公务员,进企事业单位、国企等体面的单位,没钱没关系即使面试第一名也不一定顺利过关。因此,农村孩子(包括不少城市下层居民的子女)谁还有上学的动力?
五、教育腐败。现在高考学生中有“裸考”之说,即没有任何加分项目,硬考。这说明加分项目太多,有的省市已达上百项,而且得到加分优待权的90%不是取决于学生的素质而是取决于家长的实力。
六、二元化严重。城市的二元化使得城乡居民不仅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有许多不平等之处,而且乡下的农民与城里人相比在就业劳保医疗等方面也有许许多多受歧视或不公平的待遇,使得农民与城市人相比成了地地道道的二等公民(我国的农民不是职业称呼,而是贫困愚昧没文化的代名词),这使得这些“二等公民”在自身素质、经济条件、见识等方面都难及城市人一半。
七、权力寻租。据有关资料表明,“官二代”“官三代”不仅有着较好的家庭条件,能上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班、请最好的老师.而且尽享各种优惠。据有关资料表明:“官二代…官三代”上重点率及保送率要大大高于普通百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