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53859
  • 作      者:
    牛学智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牛学智,1973年生于宁夏西吉县。1997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2002年儿童文学研究生毕业,2005年在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级理论研讨班进修学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文学》特邀评论家,宁夏石嘴山市作家协会理事。
    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9年开始发表文学评论文章,有百余篇先后登载于《文学评论》等刊物。评论《民族与地域:苦难的辩证》获中国文联第三届文学评论奖三等奖,2004年获宁夏“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是一部以个案方式研究中国当代,特别是晚近三十多年来的重要文学批评家的理论批评专著。重点研究了刘再复、雷达、王德威、南帆、陈晓明、戴锦华、王彬彬、李建军、李敬泽以及郜元宝、谢有顺等18位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意义。在细读批评家批评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盘点个体批评家的批评思想、批评理念和个性化批评话语等,力图达到从宏观上把捉晚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突变,以及批评话语方式、审美取向的总体脉络,整体性地回应了人们对批评的各种隔膜与误解,正面回答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所作为,和力争话语本土化的各种独异的批评风貌,为以后此方面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前期性的工作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提炼出《红楼梦》的成熟叙事经验,就是把中国传统叙事经验以具体批评话语的方式推广开来,应用到研究中的操作性检验。理论上,至少可以避免继续走“中西结合”,以及“化西为中”、“化古为今”的非语境性错位。它是产生于本土经典文本的一种叙事范例,作为小说研究方法,它仍可以不断衍生、不断变异、创生,但绝不会重蹈80年代“先锋叙事”那种因效仿西方现代主义经验,而与中国本土隔绝的形式主义覆辙。尤其在“底层叙事”、“欲望叙事”已经相当雷同的今天,《红楼梦叙事》经验的批评话语化整合,对小说家话语空间的拓展,并矫正狭窄的价值书写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是,既然当下时代叙事文学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以描写见长的写作氛围,文学只能继续在文化、人性的沼泽地匍匐前行,那么,作为理论批评,如何能于似是而非的文化形态中甄别出文学对时代气候的体现,如何能于无法绕开的“人性”场域检验出人性写作的真诚体悟,即心灵真实,也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话题。这里可以再提王彬的另一专著——《水浒的酒店》的研究启示。三、“微理论”与批评思维调整 《红楼梦叙事》之后,王彬一直在摸索小说研究的“微理论”,这是一种建构学的思路。从文本细读的角度看,“微理论”不是兰色姆等人的“新批评”。它讲究通过对文本中提纲挈领的关键部位的把捉,犹如网之于水面,用关键细节这个“纲”拎起宽阔文面下核心文化信息,再把这些元素归结到文学叙述可能涉及的诸多文学性要素来分析、解释、判断,实现对造成文本面貌的各种因素的“抟塑”和“复原”;“新批评”则正好相反,音、形、义、词语所指,才是批评研究的重点,把批评行为限制在文内,是“新批评”这个因形式主义而最终走向衰微的批评方法的命运。“微理论”也不同于中国批评家一度热衷的“小题大做,举例说明”(刘禾语)的解构式批评。解构式批评奉行的是翻文本的老底,一直到翻出作家小小的任何“权力”动机、为意识形态代言动机为止,最后,文学文本就只剩下了一点可怜的动机、图谋;“微理论”思维上很像解构式阅读,但本质区别在于,“微理论”所选中的关键性细部,是用来折射文本多重信息的,类似于叙事学的“视点”。只不过这个视点通常不是人物,是最能代表文本与时代语境结合时,熔铸时代文化主体特征的物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说,文化研究把文学泛文化化,文学只是文化的一种材料;而“微理论”注重细节更在意考验细节,有价值的文学细节渗透着作家对时代语境的深刻把握,显示着当时语境的文化气象,反过来,准确的时代气象、文化状态、人文景观,在文学叙述者眼里,只能而且必须表现在某些特征性的细节运用上。
展开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刘再复(1941-):重识“性格组合论”兼及文学人性论批评问题
第二章 雷达(1943-):文学主潮论与“时代主体”探寻
第三章 王彬(1949-):将小说研究带进“微理论”时代
第四章 胡平(1952-):感染力与批评的实效性
第五章 王德威(1954-):通观视野与空间概念批评
第六章 南帆(1957-):反抗常规与后革命转移
第七章 耿占春(1957-):诗学社会学视野与诗歌批评话语
第八章 陈晓明(1959-):从“后现代性”到“现代性”
第九章 戴锦华(1959-):“拒绝游戏”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话语
第十章 吴炫(1960-):“本体性否定”的原创性建构及其批评实践
第十一章 刘川鄂(1961-):自由主义文学的不倦阐释者
第十二章 王彬彬(1962-):文学的心理人格论批评
第十三章 李建军(1963-):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主体性批评
第十四章 李敬泽(1964-):新总体论文体批评
第十五章 郜元宝(1966-):完整性思想与“存在论语言观”
第十六章 王春林(1966-):“个性化”理论背景中的文本细读式批评
第十七章 黄发有(1969-):准个体时代的文学及其批评
第十八章 谢有顺(1972-):“70后”声音与批评的转向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