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最后,那些伤口一定会变成我们坚不可摧的地方
◆美国百万级畅销书女作家,全新情感家庭巨作
◆关于爱与婚姻、责任与欲望,关于内心深处无法抚平的隐痛
◆2016年《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榜之首,《时代周刊》年度小说NO.3
◆Goodreads近80000人参与评分,30多国疯抢版权
◆美国国家书评奖决选作
◆独立书商协会月度选书之首
◆《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50余家媒体力荐
◆《出版人周刊》十大文学小说之一
◆《纽约时报》编辑推荐选书
◆《纽约时报》2016年度百大好书之一
◆《华盛顿邮报》2016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当婚姻的堡垒被欲望攻陷,困守其中的人们将何去何从?
这一生,我们又要隐藏多少痛苦,才能巧妙安稳地度过?
一个南加州的星期日下午,
一场受洗仪式上,
身为客人的伯特情不自禁地吻了女主人贝弗莉……
当时没有人预料到,
这个吻是告别,
也是一个开启,
注定了两段婚姻和两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施洗仪式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时候,艾伯特·卡曾斯才带着杜松子酒赶到。菲克斯总是面带微笑地为客人开门。这次一打开门,菲克斯便努力地在脑海中拼凑起所有信息,但是他的脸上依然挂着笑容。来客是供职于地方检察院的艾伯特·卡曾斯,此时他正站在前廊铺着磨砂玻璃板的台阶上。短短半个小时之内,菲克斯开了不下二十次门。邻居、好友、教友、贝弗莉的妹妹、自己的兄弟和双方的父母,还有就是几乎整个辖区所有的警察,总之能来的都来了。但是卡曾斯的光临却让菲克斯有些吃惊。两个星期之前,菲克斯告诉妻子贝弗莉没必要邀请认识的每一个人来参加孩子的施洗礼。贝弗莉就让他自己看一遍名单,决定哪些人可以不邀请。名单他没看,但是贝弗莉现在要是站在自己身边,菲克斯一定会明确地告诉她,这个男人就不必邀请了。不想邀请艾伯特·卡曾斯倒不是因为讨厌他,主要是因为自己除了不会混淆他的名字和长相之外,对他可谓是一无所知。这就是理由——大家彼此完全不了解嘛。在菲克斯看来,卡曾斯到家里来除了向他了解案情,应该没有别的可能。虽然这样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但是,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原因呢?前面院子里,客人们正相谈甚欢。大家无论来得早晚,要么是准备坐一坐就离开,要么根本只是借此机会出门走走。这个时候房子里面的客人实在太多了,远远超出了消防安全条款对人数的限制。菲克斯对此当然心知肚明。卡曾斯不请自来,手上拎着的袋子里装着一瓶酒,现在就站在菲克斯面前。
“菲克斯。” 艾伯特·卡曾斯说。这位身材高大、西装革履的地区副检察官伸手和他打招呼。
“艾尔。”菲克斯说。(大家是不是都叫他“艾尔”?)
“欢迎欢迎。”菲克斯握了握伸过来的手,便松开了。
“忙得差点来不了。” 卡曾斯说着话,抬眼朝屋子里看,好像生怕没有自己的位置。整个仪式已经过半——小块三角形三明治都快吃完了,甜点只剩下一半。放酒杯的桌布湿漉漉的,到处都是粉红色的酒渍。
菲克斯侧身靠边请他进屋。“欢迎光临,”他说,“离结束还早着呢。”其实他已经错过了今天这个派对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错过了刚才的施洗仪式。
地方检察院的那些人里面,菲克斯只邀请了迪克·斯宾塞一个人。迪克过去也是个警察,后来又去夜校进修法律。他这样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大家却并不觉得他比别人更优秀。无论是开着警车出警,还是站在法官面前辩论,大家都对迪克知根知底。和迪克不同,卡曾斯需要别人办事的时候态度还算友好,但要是说请同事们出去喝一杯,这种事情就不太可能发生了。在这一点上卡曾斯和其他地方检察官、城市安保和雇员们都一样。如果他们要和你喝一杯,那可能是他们认为警察藏匿了什么证据。要是检察官们拿起你递过来的香烟,就暗示他和你的谈话可以结束了。客厅和餐厅里挤满了警察,屋里站不下,就站在后院的晾衣绳和橙子树下面,没人想马上离开。大家喝着加了冰的柠檬茶,像装卸工人一样大口大口地抽着香烟。
艾伯特·卡曾斯把袋子递给菲克斯。袋子里面装着一大瓶杜松子酒。
客人们有的送了祈祷用的卡片,有的送了珍珠母贝做成的串珠,有的送了镶金边的《圣经》口袋书。还有五个警察,可能是他们的太太们考虑得更长远,凑份子买了一个带链子的蓝色珐琅十字架。十字架的正中间交叉处还嵌着一颗小珍珠,精致又好看。
“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了?”
“两个都是女孩子。”
“那你就插不上手了吧?” 卡曾斯耸了耸肩说道。
“完全插不上手。”菲克斯一边说一边关上门。贝弗莉嘱咐过菲克斯不要把门关上,好让房间里透进些新鲜空气。男人们之间缺少关怀,需要提醒才行,这一点贝弗莉很了解。在男人们看来,不管房子里挤了多少人,不关门哪能行!
贝弗莉从厨房探身往客厅看。梅洛伊兄弟,迪麦第欧一家,还有好几个充当祭台助手的小朋友们正在吃甜点。她的妹妹今天穿了条黄色的裙子,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菲克斯?” 她喊道。到处都是喧闹的声音,她得大点声。
卡曾斯首先转过身,朝贝弗莉微微一点头。
见此情景,菲克斯站直了身体,佯装没有看到刚才这一幕。“你请便,不要客气,”他指着玻璃推拉门旁边那些还穿着警用夹克的警察们说,“今天来了不少人。”这么说也对也不对,但可以肯定的是卡曾斯对这个聚会的主人不了解。菲克斯转身穿过人群。当他走近的时候大家就侧身给他让路,有的拍拍他的肩,有的和他握手,说些祝福的话。他四岁的大女儿卡洛琳正在客厅的地板上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小孩子们像小老虎一样在大人的脚边爬来蹿去,大家都得小心,以防踩到他们。
女人们挤在厨房里高声地聊着天。除了邻居家的露易丝愿意帮忙把碗从冰箱里拿出来之外,其他人都只顾着说笑。贝弗莉最好的朋友沃利斯这会儿正对着表面镀了铬的烤面包机补口红。沃利斯太瘦了,肤色也不白皙。她直起腰,嘴唇上涂了厚厚一层浓艳欲滴的口红。贝弗莉的妈妈坐在餐桌旁边,刚刚受洗过的小宝宝正在她的膝盖上玩耍。施洗仪式上她穿着蕾丝长袍,现在换成了浆洗过的洁白小长裙,小裙子的衣领上绣了一圈黄色的花朵,看上去像是刚刚结束迎宾仪式的新娘。女人们轮流抱着孩子逗她笑,似乎在东方三圣贤到来之前,她们都有义务让这个小宝贝开心。但是,这孩子一点也不开心。她呆呆地看着每个人,然后盯着前面不远处的某个地方,一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神情。她还不满一岁,给她做三明治、送礼物,是不是太早了点?
“好漂亮的小姑娘啊。”菲克斯的岳母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用指背轻轻地抚摸着孩子圆圆的脸颊。
“冰块没有了。”贝弗莉对丈夫说。
“这个由你妹妹负责。”菲克斯答道。
“她没准备够。你能不能找人去再买一点来?这么热的天,开派对怎么能没有冰块!”她把围裙挂在脖子上,因为不想把裙子弄皱,腰上那一处的带子根本没有系拢。几缕金黄色的头发从脑后的法式发髻里散落下来,垂在眼睛旁边。
“她不去买冰块,至少也该到厨房来帮忙做三明治吧。”菲克斯边说边抬眼看沃利斯。但是沃利斯自顾自地盖上口红盖子,装作什么也没听到。贝弗莉双手不得闲,菲克斯也愿意给她打打下手。无论谁看到贝弗莉都会明白,她肯定是个想让每位参加派对的人都能宾至如归的女主人,更是个乐意大家伙儿都围着她转的女人。
“这么多警察聚在这里,邦妮兴奋得昏了头,哪里还能指望她来帮忙做三明治,”贝弗莉说着,停下收拾手中的干奶酪和黄瓜片,瞟了一眼菲克斯手上的袋子,“那里面装的是什么?”
菲克斯从袋子里拿出那瓶杜松子酒。今天他第一次在妻子的脸上看到了笑容。不仅是今天,而是这一周的第一次。
第一章
隔着孩子,他们亲吻起来。这一天总算有了回报。
第二章
我这一辈子,一半的事情希望能够记住,还有一半只想忘记。
第三章
迄今为止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我们两人最终走到一起。
第四章
他的明亮,那种隔着吧台都能感受到的明亮,让她不愿意就这么轻易放过。
第五章
珍妮特轻轻地叫了一声,那完全是因为恐惧才发出的声音,这个声音让她的弟弟心痛不已。
第六章
“欢迎回家。”她说。就这两个词。他看着她。
第七章
对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而言,毁灭他们的往往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他们自己的内心。
第八章
她的儿子,她最钟爱的孩子,她又把他找回来了。
第九章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些记忆仅仅留给自己。
《与你同行》中的宁静与美好令人屏息……帕切特的语言技巧和她的叙述能力一样杰出。
——《时代周刊》
安·帕切特的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奇迹。独具一格,无所畏惧,智慧过人,这就是帕切特。
——《纽约时报》
安·帕切特了不起的技巧莫过于捕捉小说人物每时每刻的心理——微妙的思想变化和情绪起伏。
——《金融时报》
帕切特用人性、幽默及外放的情感塑造出迷人又矛盾的角色……令人难以抗拒。
——《图书馆杂志》
有趣、全面地讲述了一个现代家庭的故事。曲折感人,又暗含悲剧色彩。
——《出版人周刊》
紧密地观察,冷静地幽默……契诃夫常用的手法。
——《华尔街日报》
一本杰出的新作,你根本不会想要停止阅读。
——《今日美国》
相较于帕切特以往的作品,这本小说的情感更加温暖、饱满,更具共鸣。
——《娱乐周刊》
用生花妙笔将平淡日常变成了文学经典。
——《西雅图时报》
我根本不能放下这本小说!
——《妇女之友》
美妙的小说。
——《嘉人》
一本引人入胜、无比精彩的小说。
——《妇女与家庭》
这是一本严肃、认真、你永远不想让它结束的小说。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杰出的作品——流畅的叙述,细致的表达。
——艾莎·弗洛伊德